养老专家自我感觉不能替代民众评价 “80后夫妻‘背负’11位老人”,他们中一部分正在现实和未来的夹缝中焦虑、为难。”极端情况下,“一对夫妇最多要面对12个老人的赡养压力。”对个体而言,赡养压力不言而喻,对国家整体来说,养老压力也是空前。所以,最近关于“延长养老保险15年缴费年限”的消息,才格外引人注目,迅速引爆舆情。据说这是“多部委和专家在闭门会议上达成的共识”。 “闭门会议”上几个与会专家的意见,显然与亿万劳动者的看法相左,才会争议极大。至少在我目之所及的范围,不管是网络跟帖评论,还是身边亲友瞥到报章上“延长缴费年限”的头条之后的第一神情,似乎都与“专家共识”相去甚远——民众意见也有共识,却正好与之相反。 简言之,所谓延长缴费是共识是趋势,只是一家之言,目前官方确切消息是,延长全凭自愿,多缴多得。缴得多的,至少不能吃亏。这本该是常识。而更常识的是,专家们的自我感觉不能代替民众评价,要纠正这种失真的“自我感觉”,关键还在于开门纳言。开门听证,才能广集民意,才能形成多方利益公开博弈后的平衡和共识。这远非几个“延长退休是趋势,延长缴费是共识”的舆论试探,就能搞定的。 舆论认为,既然是国内或国际的研究相关领域的专家,就该知道关于退休问题,关于养老金问题,一直以来的核心焦点是什么。关于养老的种种纷争,总是绕不开养老“双轨制”这个最根本的议题。人社部当然不是不知道症结所在,所以回应称,为更加公平,下一步工作重点首先就是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但目前并轨问题暂无明确时间表”。 并轨永无时间表,则一再让养老争议重回原点。历史问题我们正视,但是改革不能总踯躅不前。就如收入分配改革一样,阻力永远来自内部。打破“双轨制”早已是多年前的底线共识,这么多年缘何毫无存进?如果让民众看不到多少致力养老公平的诚意,和完善社会保障的决心,却屡屡听到诸如“延迟退休、延长缴费年限”等或真或假的消息,让人作何感想?又如何于此间凝聚真正的社会共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