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有关“两会”的舆论日趋强烈。基于本次“两会”是承前启后的一届,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社会各界都颇为关注。不少媒体更是针对“两会”进行了先期民意采集,如人民网与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开展的“2013两会调查”网络调查活动(741303人参与),央视网推出的“‘民生十问’两会调查”专题(101569人),新华网举行的“点击‘中国梦’2013两会调查”活动(114755人)等等。“两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带来民意表达的繁荣,对于政府而言,既是责任,也是新的机遇。 主流民意关注的几个焦点 http://yuqing.people.com.cn/NMediaFile/2013/0226/MAIN201302260818000000867633594.jpg 截止2013年2月25日10:00 在近百万网友参与的民意调查显示,舆论的焦点集中在:一是民生领域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住房、医疗保障等方面;二是社会监管方面,包括环保监管、食品安全等;三是政府权力方面,反腐倡廉、官员财产公开等。对迫在眉睫的改革,当前舆论形成几个共识:一是做好分割蛋糕比做大蛋糕更迫切;二是政府权力要管好,权力要关进制度的“笼子”,权力腐败要大力整治;三是改革过程,是全民“共同的事业”,社会参与要扩大。“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代表、委员从群众中汇集的民意诉求,传达给中央决策,每年的“两会”自然是这些民意共识演绎的阵地,“两会”不仅是政府的盛会,更是整个社会的民意阀。 两会:官民互动带来官民合作共识 今年,网络会继续“围观”全国两会。和以往不同的是,随着政务微博以及“国家队”媒体微博的崛起,今年“两会”的舆论场将呈现一个十分丰富的舆论形态。呼吁解决问题的声音超越纯粹的批评声占据主流,同时,舆论监督也将更加“细微”。“微直播”下的两会,将使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一言一行都被置于聚光灯下。缺乏深入调研民情,说空话套话、给政府戴高帽之类的言行将会受到舆论更为“尖锐的批评”。当然,这也要求谨防部分代表、委员可能的“雷语雷提案”对两会形象的折损以及造成的舆论突变,多元化的社会利益格局与宽松的舆论环境寻求的是一个有助于代表更广泛群体利益、对社会整体进步具有实质意义的意见建议。 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都属于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国家顶层设计,提案、议案、建议的征集以及信息公开程度等,都关系着公民的信任和参与。这段时间,不少代表、委员开通微博在民间舆论场收集民意,方便群众诉求表达,对拉近官民距离具有积极的效果。当前,社会要做的是“提供最大可能,让群众、基层更加容易接近政府决策”,这需要更多的“两会民意直通车”。反思以往很多政策执行受阻现象,多因官民沟通不畅所致,民怨颇深。政府应谦卑地倾听民意,让政策在社会参与中符合最广大群众的诉求,为“两会”后政策的执行奠定民意基础。 知名舆情专家祝华新曾指出:“当前最重要的,是发展和巩固官民政治共识,官有担当,民有耐心。” 改革正遇难得“窗口期”,即将到来的全国两会,作为凝民心、聚民智、谋发展的盛会,代表、委员更应从日常的“隐匿”走向前台富有“担当”,担任民意的两会代言人,敢于转发社情民意,敢于批评政府工作,敢于给决策者带去社会的压力。清华大学王名教授曾深感“任何东西都无法阻挡民意的表达”。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带来的社会参与的火热,在中国掀起一波“微博政治热潮”。政府应借机拓展政治参与,与公民互动,将“两会”办成是凝结改革共识的全社会的政治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