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夫 著
《策划中国:经济大转型——大国崛起与富民强国战略》即将出版
内 容 提 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国家和东南沿海已初步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但是,经济结构严重不合理,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增长方式错位,内需不足,对外依存度过高,经济泡沫化,通货膨胀,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偏低,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仍在拉大,中国发展道路面临着潜在风险。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校经济改革的方向,抓住十二五规划和西部大开发新十年的全新机遇,倾力推进中国经济战略转型,由世界经济大国向世界经济强国转变,已成为当下第一要务。
本书以宏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城市发展学、经济地理学、结构经济学和新体制经济学为理论依托,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独特视角,着眼国际地缘政治和国内地缘经济大视野,站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和大国崛起、富民强国的战略高度,阐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宏阔要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微妙玄机和西部大开发“西进西出战略”的深刻要义,解析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多重内涵,对全国四大经济地理区域、八大经济圈、八大城市群-八大增长极、多个省际和省域经济区、众多城市圈(带、链)一一披阅,为营构中国大区域经济新体系,筑砌中国区域经济新高地,寻求西部对外开放新口岸,推动东南沿海投资与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并升级,实现经济大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华文明全面复兴,构建幸福社会,殚精竭虑,上下求索。
全书精鹜八极,视通万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文图并茂,尤重可读性,不仅是对改革开放实践的忠实记录,更是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立思考、深切研判、整体谋划、长远预测和慷慨谏言。作者满怀智慧激情,倾吐真知灼见,拳拳之心,跃然笔端,催人振奋。
作 者 简 介
刘斌夫,宏观经济学家,中国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学者,规划、策划专家。率先提出设立南疆喀什内陆经济特区、实施西进西出战略、筑建亚欧大陆桥—中国西部国际交通综合枢纽体系-新天路-泛亚高铁网、营构中西亚自由贸易区、构建西三角经济圈、构筑中国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等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构想与决策建言。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撰发数十篇关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参特稿,已出版《新体制经济学泛论》、《中国拐点:西部开发20年——西进西出战略启示录》、《策划重庆,策划四川——构筑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中国城市走向》、《中国策划批判》等专著。入选2009-2010年《中国策划家年鉴》“战略策划家”年度人物、2011年度全国信息界软科学“百名学术带头人”提名。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瞭望东方》周刊、《21世纪经济报道》、《香港商报》、新加坡《联合早报》、《中国民族》月刊、《中国西部》杂志等境内外媒体竞相报道其战略新思维。
作者一贯主张,经济学要从经济学家的神坛上和书斋里解放出来,丰富和充盈国家智库,忠言直谏政府决策,成为宏观经济、区域经济、城乡发展和企业管理经营的方法论,广大公众发展经济、弘扬文化、改造世界、改良社会的秘笈宝典,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参谋和雅俗共赏的精神伴侣。其雅俗共赏的经济学专著,已列为各大购书网畅销书。
作者 E-mail:
liubinfu163@163.com
目 录
前言 1
战略篇 7
第一章 中国大区域经济新体系 8
1. 江河海体系:中国大区域经济发展之主系统 10
2. 新丝路体系:中国大区域经济发展之副系统 16
3. 海洋文明与海洋战略:大国崛起的重要途径和必由之路 24
第二章 三大格局、四大主体功能区与“三纵三横”城市化战略发展空间 51
1. 城市、农村、生态自然: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格局 52
2. 保护、开发与利用之四大资源环境主体功能区 55
3. 区域空间差异发展之四大地理版块主体功能区 56
4. 中国区域经济新版图:“三纵三横”城市化战略发展轴线 60
第三章 城市化、城市群与增长极 63
1. 中国城市化:影响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进程两大最关键因素之一 64
2. 城市群:城市与区域之主体关系 71
3. 增长极:筑砌中国区域经济新高地 74
第四章 省域、市域与县域经济,省际经济与城际经济 76
1. 星汉灿烂: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圈、城市组团
——特大中心城市、卫星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 77
2. 肝胆俱全:小城市与县域城乡统筹发展使命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 84
3. 同城效应:省域“小城际金三角”经济(互动)区 85
4. 纵横捭阖:跨省域大城际经济联动体系
——省际经济(增长)区 91
5. 南北合谋:“大城际(金三角)经济圈”——大城市群 93
6. 走向世界:未来中国五大“都市圈” 97
第五章 西部开发新十年“西进西出战略”全解读 103
1. 向西拓展——西进战略:投资与产业大转移 105
2. 向西开放——西出战略:洞开经济区域发展反空间 109
3. 西部开放口岸与亚欧大陆桥 110
4. 泛亚高铁网:中国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116
5. 以喀什为桥头堡:构建“中西亚自由贸易区” 125
6. 西出西线、西出南线:边际效应与全面复兴 128
7. 西部开发新框架:八区两极三圈两体系两走廊三新区一高地 138
第六章 促进亚美欧经济平衡,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 153
1. 十年梦想:中国誓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154
2. 中美博弈:走出集体无意识的当代唯美情结 156
3. 亚欧联动:文明古国之间的历史与未来 161
4. 亚美欧三角平衡:重建世界经济新秩序 163
5. 跳出拉美陷阱:巴西崛起对中国的可贵启示 167
区域篇 170
第七章 珠三角城市群——第一增长极 171
1. 珠三角—广东:富可敌国的“五万亿俱乐部” 172
2. 淡出珠三角:沿海经济转型从广东开始 174
3. 东南亚陆岛都市圈:中国“世界城市”初现雏形 179
第八章 长三角城市群——第二增长极 183
1. 版块融汇:苏南浙北模式与浙南模式之今昔变迁 184
2. 后来居上:国际化的大上海都市圈及浦东新区 190
3. 当代邹鲁:理想与现实的深度超越 194
4. 海峡两岸经济区:缀联长三角和珠三角 196
第九章 京三角(环渤海)城市群——第三增长极 201
1. 京津“双子城市”的东方神话 204
2. 从“环京津贫困带”到“环渤海大首都经济圈” 207
3. 倡建北京城市新区:首都“东扩”乃大势所趋 213
4. 营构北方经济中心:滨海新区畅想曲——五行结构说 217
5. 蓝色空间的绿色风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带 224
第十章 成渝城市群——第四增长极(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229
1. 神秘巴蜀:西部经济第一大省豪迈领军 230
2. 山水城市:天之骄子奇崛成长,长江龙尾力争上游 232
3. “椭球城系”:双核共荣的成渝经济区 240
4. 南辕北辙:天府新区、两江新区拓展方向应须调整 244
5. 合纵连横:“大西三角经济圈”呼之欲出 249
6. 川渝滇黔桂“小西南三角”:西南经济区长江上游经济带 250
7. 西部唯一出海口岸与自由港:北部湾 252
8. 大预言: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 254
9. 藏南经济区:珠峰雪域太阳城的高度在踊跃攀升 262
第十一章 华中城市群——第五增长极 271
1. 潮平两岸阔:“东方芝加哥”——“九省通衢”大武汉 274
2. 湖湘风生水起:长株潭(金三角)城市圈——“大长沙” 278
3. 昌九一体化:环鄱阳湖城市带——“七星点斗” 283
4. 共生互动:“华中三角经济圈”风起云涌 293
第十二章 中原城市群——第六增长极 294
1. 浪流激越:黄淮中游(大中原)经济区日新月异 295
2. 逐鹿中原:河南——中州异军突起 296
3. 山西——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 297
4. 捷足先登:安徽——皖江城市带率先承接产业转移 298
5. 巢湖三分、合肥丰满:壮大省域中心城市的奇思妙想 300
6. 如日中天:“中原三角经济圈”蔚成大势 304
7. 并驾齐驱:“泛中三角大经济圈”奇峰耸峙 304
第十三章 东北城市群——第七增长极 309
1. 焕发青春:“共和国长子”怎样渡过“更年期” 310
2. “东方莫斯科”-“东方巴黎”-“东方鲁尔”:东北三省曾经是多么富足 315
3. 东北振兴,结构转型:开创东北亚新经济 322
4. 棋局常新:东北经济区的分化与整合 324
5. 重现奇迹:建设大东北“连绵城市带”与“绵长工业区”
——东北城市群-东北经济区“天元-六合-七向空间结构” 338
第十四章 西北城市群——第八增长极 344
1. 华夏第一天府:关中-天水经济区 345
2. 西咸一体化:“西咸新区”壮歌 352
3. 陕南地区与大川北省际区域合作关系:秦巴经济区 355
4. 河套“北三角”:蒙宁陕沿黄经济区—黄河上中游经济带 357
5. 甘青宁“小西三角”:兰西银经济区
——黄河上游绿色经济带 360
6. 北丝路经济带“疆三角”:中亚沿边经济区与喀什特区
——天山北坡城市链与南疆环塔里木城市链 361
结构篇 375
第十五章 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与增长方式转变 376
1. 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与转型势在必行 377
2. 投资结构变换:产业结构、交换结构和分配结构之前端 383
3. 产业结构升级: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市现代化 386
4. 分配结构重置:从尖塔型社会到橄榄球社会 391
5. 消费结构更迭:激活有效需求,引导消费观念 417
6. 交换结构错位、异动与复归 420
7. 中美经济结构比较 428
8. 亚当•斯密困境、大卫•李嘉图陷阱和凯恩斯前景 433
9. 以近三十余年来东南沿海经济发展模式为代表的
“出口主导型增长”偏高对外依存度亟待调整 440
10. 以近十余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为典型的
“资源输出型增长”尴尬局面必须改变 441
11. 投资、出口、资源开掘、技术创新文化创意和内需增长
五位一体多元复合型增长的未来中国经济新模式 460
第十六章 现代服务业、文化经济发展与城市竞争力提升 472
1. 什么是第四次浪潮的主旋律 473
2. 文化创意产业的炫亮前程 474
4. 当代城市化水平的全方位变格 478
5. 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多项修炼 481
第十七章 差异与均衡:加速中西部 495
特大中心城市高度城市化进程 495
1. 十二五~十三五:中国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新格局 496
2. 建言省级区划调整,中西部增设直辖市 497
3. 西安直辖:陕西省会可移居“红都”延安 499
4. 武汉直辖:湘鄂可合设湖广省,或新设三峡省 506
5. 成都直辖:汉中可归蜀,重庆可瘦身,或可再造大四川 511
第十八章 经济评价体系与政绩考核标尺 521
1. GDP依然是衡量国家和地方经济规模的基本工具 522
2. GNP考量国家经济自主地位和内生力 526
3. 激浊扬清:质疑“GDP含金量”伪命题 528
4. 两个半重要参量:人均GDP 、人均总收入GNI
及人均可支配收入 531
第十九章 调校经济改革的方向:中国经济病理诊治 538
1. 负数积累,激素催肥:高增长、亚健康的中国经济体 540
2. 陷入“经济人假定”:国企改制落下慢性疾患,亟待补救 543
3. 全面市场化泥潭:医疗药品追逐暴利积重难返 545
4. 全盘产业化误区:教育与科技唯利是图隐痛难抑何时回头 548
5. 卖地财政急功近利:房地产业罹患经济骨癌 551
6. 病从口入,生命攸关:食品安全危机四伏 566
7. 何不高薪养廉、从严治官:吏治腐败贪佞恣肆 574
8. 宽严有度,游刃有余:国家宏观调控的火候与度 580
9. 持续发展,破旧立新:多座长江大桥有必要炸掉重建 586
第二十章 乘法思维:哲学破题、思想创新与观念革命 590
1. 哲学新思维:乘法不一定是加法的简便记法 591
2. 共生价值观:加法趋于稳定,乘法产生新质 595
3. 乘法思维与共生法则:GDE价值评估参量新体系 597
4. 全生态社会经济评价系统:GDE、GNE、GWE 600
5. 人类社会经济新图景 604
尾声 大国崛起的中兴之路 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