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并非微不足道——谈微博在媒体工作中的运用
楚彦
记得两年前的夏季里有一次培训,美国来的媒体人,滔滔不绝的讲述着Twitter在他们的国度里如何的流行,在媒体圈里又是如何的受到重视,甚至许多报社还专门为此为一线采编人员人手一个配上了黑莓手机。当时的我在那个昏昏欲睡的午后对这一切如听天书,不仅不知道那个被翻译写为“推特”的东西何以如此神通,更不知道黑莓手机与这有何关联,甚至连那个奇奇怪怪的单词,也都不太记得住。怎么也想不到不过两年,“微博”就铺天盖地而来。换一个马甲,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它,行至今年,已没有哪个媒体能够轻易忽略它。
新浪微博的首页上写着: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微博,就这样随意而又强势地登堂入室,不再微不足道。
这是一个每天都在诞生新闻的地方。门外汉们甚少了解的投资大佬王功权因为微博上的一句“我私奔了”,让他瞬间变得家喻户晓;一个名叫郭美美的名不见经传的20岁女孩在微博上发的几张炫富照片,最终在这个夏季搅起了一场事关红十字会的真相大调查;卿卿我我把微博当QQ与情人约会开房的卫生局局长耍掉了工作;银行员工工作时间天天在微博上开骂诅咒顾客,终于被“顾客”还以了颜色……不同于2010年明星为王的局面,2011年,普通人的故事在微博中粉墨登场。
因为,对普通人来说,只凭借一个账号、一张照片、一段视频,140个字,就可以在“我”的世界里随意宣泄涂抹,还有人分享有人评论有人成为粉丝;而对媒体人而言,一个充满着无数新闻线索的地方,且不断有名人或官方公告、辟谣、互动,又岂能放过。
在拼谁更快的网络时代,“抢新闻”在这里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从地震到洪水,从车祸到膨大剂西瓜,媒体绝不会落下,越是社会新闻,效果越是明显。前几日成都一别克连撞5人后,拖行老者50余米致其当场死亡,川网编辑于微博上发现线索,遂迅速赶赴事故现场,采访相关人群并拍得现场图片,电话、彩信、微博发图,各种现代工具齐上,完稿,继而微博推广……一连串反应,前后不到2个小时即完成整套流程。迅速、干净、利落,且效果甚好,流量转载都获得保证,一举数得。这就是微博的功效。
而抢盐门、超速摸奶门、毒井门等事件,更是先后在各部门官方微博上澄清或辟谣,成为媒体首先抢抓关注的目标。
在历次爱心事件中,微博的力量更是不容小觑。“7.23动车事故”后,珠海远光软件董事长发了一条微博,表示每转发一次就捐出一元钱,赠给在此次事故中痛失双亲的2岁女孩小伊伊,24小时内筹得90多万,令人震惊这个新兴工具的力量。今年川网的两次爱心报道:万源宁瞎不做小三的最美盲女和2岁眼肿瘤女童,依靠微博上直播其就医经历、系列追踪再持续推广,短短几日就筹得足够的医疗救助款项,并不断有网友推荐名医名院,让人感动。
微博的“微”,不是弱小和卑微,而是个体被看见的途径,是越草根越大声的力量。一双手虽然小,但无数双手彼此关注、评论和转发,就能真正链接起社会的神经末梢,搭建起社会的网状组织,个体的付出能即时看到实效和业绩,自我的吁求能即时听到共鸣和回响,从而让微博变成温暖的“围脖”。而媒体,则可以将这种温暖感染更广。
当然,在纷繁冗杂的信息中,媒体必须小心求证,才能不被虚假信息所迷惑。石家庄电视台的情感节目《我给儿子当孙子》在微博上激起无数争议,但事后却证实是电视台的“表演秀”。而“失踪小女孩萌萌”的照片也只是一个网络小红人而已。而关于灾难、求助等方面的信息,需要辨别的就更多。媒体不应偏听盲信,而应该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务必仔细识别信息真伪,不轻易转发、评论,才能避免造成误传误报。
而对于自身官方微博的维护,也成为媒体需要关注的问题。抽调专人每日更新或答疑,时常策划些活动与网友互动,都可以增强凝聚力,树立品牌信任度。作为网络媒体,更不应该忽略这个领地。
个体的力量正在借助微博的平台逐渐凸显和坚强,能在公共事务中做出意志选择和意见表达,更彰显了那无数个“小”在大时代的价值。在迈向“微时代”的进程中,媒体,有责任将这种“微”的价值理性呈现。
最后,做个小提醒,四川新闻网官方微博( http://t.sina.com.cn/newssc),欢迎关注,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