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讯四川内江市威远县牛灯舞在刚闭幕的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上大受追捧,今天上午,笔者专程到威远县采访了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体局局长郭永权和刚从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上载誉归来的威远县文体局副局长、县文化馆长王志远。 6月16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文化部、中国文联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广场隆重开幕。“越溪牛灯舞”作为四川唯一的一个节目与来自全国19个省、市、区的34个农民艺术团体和赵本山、蔡国庆、吕薇、阎维文、郁钧剑等著名表演艺术家同台演出献艺,演出非常成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严隽琪、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各界群众数千人观看了演出,威远县越溪牛灯舞深受欢迎和称赞,数十家新闻媒体高度关注,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频道和七套及各省、市、区电视台当天晚上向全世界报道了威远“越溪牛灯舞”的精彩表演。6月17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看望和慰问了由内江市农业局局长李尚平带队的演出团成员,高度赞扬了威远牛灯舞节目,同时说:“威远牛灯舞很朴实,表现出了农民劳作时的情形,非常贴近农民的生活实际”。
”威远牛灯舞”在开幕式表演后,于6月17日、18日和其他表演团体一起参加了中国首届农民艺术节的专场文艺汇演。
“威远牛灯舞”的精彩表演,获得了中国首届农民艺术节组委会的高度评价,6月21日组委会为“威远牛灯舞”颁发了最高荣誉奖——“精粹奖”,演出道具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越溪牛灯舞”为威远人民、为内江人民、为四川人民争了光。威远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韩双林带领县农业局长李道友、越溪镇党委书记滕学礼、县文体局副局长王志远进京参加了观摩。
“越溪牛灯舞”起源于越溪镇俩母山下,最初称为“牛儿灯”。清朝中期,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时代,农民劳动之余,就在田间地头用农具做道具,模仿耕牛的动作自娱自乐。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推进,越溪镇文体站曹顺清等人员于2006年对传统的“牛儿灯”进行了改编创新,由单牛表演改为双牛表演,冠以“牛灯舞”的名称,以舞蹈的形式让“牛儿灯”从田间地头和大街小巷登上了表演舞台。在县、镇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支持和县文体局的辛勤努力下,“越溪牛灯舞”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走,2007年参加了全县首届民间文艺汇演后,2009年6月走向成都,参加了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演出获得好评,同年7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县文体局正在将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5月初,经县、市、省层层推选,“越溪牛灯舞”以“威远牛灯舞”的名称入选并参加北京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开幕式演出。为提高“越溪牛灯舞”演出质量,县文体局特邀内江市国家一级编导李旭东、二级编导李远辉专程到威远进行艺术指导。在县镇领导、县文体局及相关人员的大力支持帮助下,重新制作了表演服装和道具,演员们经过一周的集中训练后,于6月13日到达北京。按照艺术节组委会总导演的安排,开幕式上全国38个节目的表演时间共为80分钟,导演只给了“威远牛灯舞”2分14秒的表演时间,而牛灯舞在家编排训练的时间为7分钟,要求在两天内强化改编排练。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广场上,演员们在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的情况下,不怕苦和累,在摄氏34度的高温烈日下,按照“金木水火土”五大板块,每天从早上8点钟排练到晚上11点过,渴了喝口矿泉水,饿了吃盒方便面或盒饭,坚持排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6日的开幕式表演中一举成功,赢得全场观众拍手称赞,本是坐在主席台上的副总理回良玉,站起身来,并向他们报以掌声。黄牛的表演者们被数十家媒体层层包围,摄像、拍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