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寒食节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寒食节的来历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说,以前,人们不敬天,于是天帝降灾给世人加以严厉惩戒,接着派天神下界查看惩戒效果。有同情者下界报信,要求大家提前准备吃的,在天神下界时不燃炊烟,只吃寒食。当天神看见四处静无生息,于是上天报告说人已死光了。后来,人们把吃寒食这天当成避灾驱邪的节日继承下来了。第二个版本说,春秋时期,晋国公重耳逃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扶侍左右,“割股啖君”晋文公重耳复国后,要介子推复出辅国,介子推为孝老母,拒不出山,晋文公为逼其出,于是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与母亲一起被大火烧死。晋文公感念其忠孝之志,葬其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其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我认为,第一个版本逻辑不通,又失积极意义,第二个版本,有时间,地点,人物,真实可信,且故事有启后世之效,应该传承下去。
寒食节的不同版本,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思考,即如何正确传承传统文化。这个问题,教员早已给了我们明确答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不因循守旧。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有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