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45|评论: 4

[生活资讯] 南充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一)——上山下乡

[复制链接]

196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的文件。随即,南充地委成立了以曹庭明副书记为组长、任民副专员为副组长的地委安置城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领导小组暨办公室(简称地委知青办),专区劳动局副局长薛峰兼任办公室主任。地委知青办结合南充专区城市待业知识青年的实际情况,起草了《关于压缩城市人口妥善安置城市闲散劳动力上山下乡规划(草案)报告》,以南委(64)028号文件批转各县、市委、专署各党组研究贯彻执行。同年5月,南充专区3828名(此数不含回乡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下乡人数,下同)知识青年奔赴农村地区上山下乡,支援农业生产。其中,南充市先后动员1000余名(含专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知识青年到苍溪县、仪陇县农村。知青安置的方式主要有五种:一是插队安置;二是青年点安置;三是集体所有制青年农场安置;四是国营农、林、牧、渔场安置;五是回老家投亲靠友安置。

知青经费标准为每人148元。其中,城市动员费18元,安置费130元。当年,全区支付知青安置费566544元。
此外,每个知青补助棉布14尺,蚊帐布42尺(包括蚊帐顶用布),絮棉1.2斤(南充市、阆中县每人补助1.8斤)。还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为他们配备了生产农具、生活用具。即每人配发一根扁担、一挑粪桶、一把锄头、一把镰刀、一挑水桶、一个背篓、一件蓑衣;一个小木箱、一盏马灯、一双水胶鞋、一架木床、一张草席、一个粮柜、一张小桌、一个小木凳;一口铁锅、一把火钳、一个风箱、一把菜刀、一把锅铲、几个饭碗、一个洗脚盆。同年11月,在全区各县(市)知青办反映棉布、蚊帐布和絮棉补助偏少的问题后,地委对补助标准进行了调整。棉布从6尺调到10尺,全区新增棉布补助40060尺、增加蚊帐布补助58884尺。絮棉根据温差从0.8斤调到1.3斤,阆中县、苍溪县补助标准由每人1.2斤提高到2.5斤,全区新增絮棉补助4006斤。
1965年,全区动员1885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中,区内安置1300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喜德等县安置585人。对安置经费也进行了调整。农、林、牧、渔场的安置费由148元提高到300元,其他方式安置的由148元提高到230元。
1966年3月21日,南充地委、南充专署召开首届全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29个“五好知识青年小组”11个安置工作先进人民公社,170名“五好知识青年”受到表彰。会后,全区又有1500名知识青年和闲散劳动力上山下乡,区内安置300人,凉山彝族自治州安置1200人。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至1968年,南充和全国各地一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停止。
1968年12月,毛泽东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
1969年3月,地革委毕业生分配组召开全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安置会议,动员1966、1967、1968年毕业的初中、高中学生(俗称“老三届”)到农村插队落户。24日,地革委在市人民广场(今德益时代广场)召开欢送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大会。
1969年,全区动员11947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重庆市知识青年7998名。
1970年,全区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凡城镇年满16岁的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未升学、就业的青年都要到农村去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年,全区共动员25448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南充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最多的一年。
1975年,动员9779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中,南充市33名应届高中毕业生被安置到黑龙江省逊克县反修农场,是南充唯一的一批支边青年。
1977年,随着安置政策的调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开始减少,留城知识青年人数逐步增多。当年,全区安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2470人。12月,南充地委、南充地革委在纪念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重要指示发表9周年之际,表彰了100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先进集体和100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先进个人。
1978年,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办法》出台。这一年是南充地区最后一次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全区有349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此后,南充再没有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4年至1978年,南充地(专)区12个县(市)的698个人民公社、5226个生产大队接受安置南充地区和重庆知青的任务,共安置知青112683名。其中,安置南充地区知青92885名,重庆知青19798名。在这14年中,有60人加入中国共产党,3103人加入共青团,136人提拔为脱产干部,1934人进入地、县、区、社领导班子,6375人被评为人民公社以上的先进个人,8865人受人民公社以上的表彰奖励。2029人在当地结婚安家(1178人与农村社员结婚,359人与知青结婚)

编者注:本文是由罗永师同志撰写。选取时有删改。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再次感谢罗永师同志!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5-2-4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堪回首
发表于 2025-2-4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留痕

发表于 2025-2-4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要早点,1961年,南充一中正在读书的新制班好几个同学突然就不见了,被送到苍溪凉山去了。13岁14岁,50多斤重,有什么生存技能啊,真可怜!
我记得有 一个叫做白成林,我们叫他“白轮敦”。不知道现在还在世上否。
原因,出身不好,家庭祸及子女!

 楼主| 发表于 2025-2-4 22:57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略见一斑 发表于 2025-2-4 18:48
还要早点,1961年,南充一中正在读书的新制班好几个同学突然就不见了,被送到苍溪凉山去了。13岁14岁,50多 ...

同志您今年贵庚?当年也当过知青吗?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