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街记忆最后一篇)
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团体聚会场所 。会馆最早出现于明代前期,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恢复科举考试后各地每年入京考试的举子越来越多,为接待这些举子,各地的会馆应时而生。所以,早期的会馆也称“试馆”。后来演变成了“同乡会”或“行业会”的性质,并扩散到京外各地。
历史上,四川省在数次移民潮中多有移民迁入临邛。特别是明末清初,临邛一地人口锐减,不少湖广、江西、陕西及广东、福建的移民迁至临邛,也有不少外地商贾来临邛经营而安家落业。这些具有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入籍外地人,为坚守自己的习俗文化,维护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便以籍贯为纽带,建起了从事联络聚会的场所——会馆。
据民国《邛崃县志》载:移民"居久人多,建五省会馆,立五省‘客长’"。这就是说邛崃当时有五个会馆,除了陕西会馆外,还有南门内街西侧(解放后在该地建南街大礼堂)的江西会馆,号“万寿宫”,主祀许真君;城隍庙前的右门处(后扩入新公园)的湖广会馆,号“三楚公”,主祀夏禹王;北街上段西侧(曾经的外贸站)的广东会馆,号“南华宫”,主祀陆祖;南街中段东侧(原来的南街小学校址)的福建会馆,号“天上宫”,主祀天后。现在,唯有陕西会馆在旧址,即北街原农机厂外立了纪念牌,成为邛崃会馆代表性历史遗存的唯一纪念展示。
陕西会馆,又号秦晋公所,本是当时陕西客商在临邛的聚居之地。因为秦晋(今陕西、山西)相连,两省客商经协商为陕西会馆取了个新名“秦晋公所”,方便共同使用。会所中主祀“关帝”,关帝即关羽,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西) 人,道教尊为神君,佛教尊为盖天古佛,为历代帝王所崇祀,清雍、乾、嘉三代不断加封,尊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关圣大帝。旧时,晋人以为荣,秦人亦崇之,所以会馆主祀关圣帝君。清时,会馆曾延师设塾,两省移民子弟多入塾读书。
陕西会馆西临北街,东抵护城河(今之东门顺城巷北),坐东向西,大门两侧原有石刻对联云:“吴宫花草埋幽径;魏国河山伴夕阳”。主祀关羽塑像的大殿高大宽敞,支撑殿堂的木柱子与今文君广场南面的钟鼓楼柱子粗细长短相当。
抗日战争时期,邛崃县保安司令部防护团曾驻扎于馆内,会馆一度变成了军营。
邛崃解放后,陕西会馆划拨给邛崃县粮食局使用。上世纪50年代初,馆内南面的所有平房改建成了粮仓,供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集团军储藏解放西藏所需粮食使用,当时祭祀大殿和殿内的关羽等塑像尚保存完好。
1952年后邛崃县农水局在高埂开设农场,后农场衍生出邛崃县拖拉机站。1961年冬接上级通知,该拖拉机站从高埂迁入县城北街陕西会馆旧址(含北侧大殿和南侧改建后的粮仓地盘),成立邛崃农机电机厂。1965年农机、电机两厂分设,电机厂向南迁至原邛崃计量厂东侧,1971年再迁至南河坎土地坡;国营邛崃县农机修造厂仍在陕西会馆旧址上,上世纪80年代更名“国营邛崃县通用机械厂”,90年代末企业改制后退出了历史舞台,只有农机厂宿舍留存。
2000年前后,该馆大殿及平房陆续拆除,会馆旧址上的祭祀殿堂和关羽等塑像与会馆一起不复存在,变成了今天的农机厂宿舍区和一片空坝子。
虽然陕西会馆早已不在,但做好旧址的保护工作,讲好邛崃会馆故事,仍是对外对内宣传大同街、北街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工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