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阳河”川剧艺术起源和形成 巴蜀皓月
川剧“资阳河”艺术的起源和形成,与四川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紧密相关。“资阳河”川剧艺术起源于乾隆年间,流传于沱江河水域,这一流域包括了今天的资阳、内江、自贡等地。据资料介绍,今之沱江,曾因大禹之子“资”协助大禹治理沱江水患而名“资江”,又称“资水”;今之泸州,曾设江阳郡,资水及其支流皆汇于江阳而入长江。“资阳河”即指资水及其支流汇于江阳之河流。300多年前,随着内江制糖业的迅猛发展和自流井地区(今自贡市)井盐的兴盛,各地客商云集内江和自贡,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家乡戏。这些外来戏曲与本地民间的巫戏和宗教音乐相结合,组成了“资阳河”流派川剧的声腔系统。这一融合过程不仅丰富了“资阳河”川剧的艺术内涵,也为其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资阳河”川剧流派的形成,与交通条件、演出习俗、剧目积累以及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1. 交通条件。从前交通不便,戏班巡回演出主要依靠水运,因此演出点都相对集中在河流附近的城镇。这种交通方式使得同一流域的戏剧班社在常年的演出活动中,演出习俗、演出剧目、声腔音乐和表演风格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相近的艺术风格。 2. 演出习俗。据《资阳县志》记载,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白莲之乱后,上方封资阳城隍为“显忠伯爵”,演戏酬神成为习俗。从清嘉庆初至民国末期,每当庙会开始,民间艺术和行当汇聚,戏班齐、名角多、技艺高,形成文化盛会。这些庙会活动为“资阳河”川剧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和观众基础。 3. 剧目积累。经过多年的发展,“资阳河”川剧积累了大量的剧目。据《内江地区戏曲志》统计,新中国成立前,内江一带的“资阳河”戏班、川剧表演团体的流行剧目有330余出。这些剧目涵盖了先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金元、明代以及“三言”、聊斋等多个历史时期和题材类型,为“资阳河”川剧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提供了丰富的支撑。 4. 文化环境。资阳地区民风淳朴、世风敦正、勤劳朴实、崇尚礼仪,文化环境为“资阳河”川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土壤。同时,资阳地区也是四川盆地的重要农业区之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资阳河”川剧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资阳河”川剧流派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融合了外来戏曲与本地民间艺术的精华,经过长期的演出实践和剧目积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如今,“资阳河”川剧已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重要项目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将继续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