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一批新的非遗传承人。11月6日中午,万千气象看四川主流媒体团走进壤塘县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时,深秋阳光从唐卡传习室窗口透进来,绮丽恢弘的景象一隅就顺着画师央迫笔尖的颜料在记者面前铺开。 壤塘县位于四川省阿坝州、川甘青结合部,平均海拔超4000米,其中农牧民占比超90%。这个直到2019才实现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的小城,“偏远闭塞、基础薄弱、发展滞后”仍是这里的基本县情。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个被朴素规整的藏式民居拱卫着的唐卡画室里,正孕育着如此瑰丽的艺术世界。
认真作画的央迫 文化“软实力” 变成奔康“硬支撑” 唐卡也叫唐嘎,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为了保证唐卡色泽鲜艳并且百年不褪色,唐卡绘制全部采用珍贵的矿物宝石和天然植物为颜料,然而这也无形中提高了人们唐卡学习的门槛。 “在这里学生吃住和教学都是免费的,唐卡颜料也是我们免费提供,除此之外还有额外的生活补助。”据壤塘县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刘海波介绍,为了搞发展,壤塘县结合自身实际,深度挖掘壤塘民族文化,充分发挥各类帮扶资源优势和催化作用,及时导入相匹配的政策、资金、人才等支撑,创建了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 据介绍,创业园目前实际投入资金1.2亿元,近几年创业园年效益达到2000万元以上,能带动全县GDP增长1.5%以上,同时帮助本地3000名群众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我从小就接触唐卡,一直都很喜欢。”央迫告诉记者,2009年他以牧民的身份来到唐卡非遗传习学堂求学,至今他已经学习唐卡16年了。刚开始学习还“手不稳、心不静”的央迫,如今,他绘制的唐卡已经可以作为艺术品被送往北京、上海等地收藏。 可以说,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的成功建设,为壤塘民间散落的、日渐式微的非遗传承带来了传承与发展的东风。建园以来,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培育各级非遗传承人174人、学员1200余人,更是衍生带动宋画唐卡、藏式陶瓷、藏药洗浴品等16个产业。最近,北京故宫十年期藏品唐卡复制研发合作项目也交付产业园唐卡传习所,央迫和其他学员不久后就将陆续前往故宫博物院交流学习。 “旧”非遗资源变成“新”非遗产品 在创业园的唐卡传习室里还有一幅需要两人共同绘制的唐卡,这幅唐卡取材于北京法海寺的五米壁画《水月观音》,画面中的笔触是我们熟悉的国画,但与唐卡的技法融合得天衣无缝。这就是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一直以来坚持的核心要义──融合创新。 为了充分发挥壤塘“世界唯一觉囊文化”的历史积淀,坚定文化“走出去”步伐,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不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建立“飞地”传习基地23个,吸收和融入全国各地非遗技艺,深度挖掘壤巴拉非遗、瓯越文化内涵,探索推进壤塘非遗与动漫、影视、瓷器、美妆等产业的有机融合。
唐卡动漫工作室里学生的部分画作 在创业园传习中心的一间动漫工作室里,年轻的学生们正在数位板上进行绘画创作,这里就是孵化《喜一》《格萨尔王》《合矢之鉴》等唐卡动漫作品的温床。其中,《合矢之鉴》最近更是入围了中国电影基金会主办的女性电影专项基金“盛放计划”动画短片单元,广受评审好评。 “起初我们只是在纸上弄一些人物的表情,通过之后与国内外的工作室、厂商和导演交流学习,现在我们的学员已经可以自己在电脑上制作唐卡动漫了。”动漫工作室负责人向求夺而基介绍,目前动漫工作室有20余人,经过持续的学习,学员们已经可以制作较高水准的唐卡动漫了。目前,他们正在和上海电影制片厂合作,着手制作民族英雄史诗的系列动漫。 “我们一直提倡优秀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园长、党支部书记桑州告诉记者,通过让大山里的年轻人学习非遗技艺,希望帮助他们走出大山,将壤塘优秀的非遗文化带向世界各地。 挥别众人,记者走出创业园传习中心,风将广场上的红旗吹得猎猎作响,一群从壤塘高原飞来的鸟儿在创业园上空徘徊着,然后乘着风飞向了远方更广阔的天地。 川网传媒记者 许明智 刘星池(实习)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