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937|评论: 0

[相如·茶馆] 媒婆,媒婆,吃了好多老鸡婆,初一吃了初二死,初三埋在大路坡,牛一脚,马一脚,...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4-11-5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媒婆,媒婆,吃了好多老鸡婆,初一吃了初二死,初三埋在大路坡,牛一脚,马一脚,踩出肠子狗来拖……”


                      坐歌堂


                                                                         邓四平/文


     川北农村,情投意合的少男少女在说媒、对面、看家、过礼、排好八字、选定黄道吉日之后,便要谈婚论嫁了。

    儿时的记忆中,男方迎娶的头一天下午,一大队人马便要敲锣打鼓,吹着唢呐,抬着抬盒,晃悠晃悠,朝着女方家走去,那队伍浩浩荡荡,喜气洋洋。

     “呜哩哇啦,呜哩哇啦,生个胖娃娃……”那唢呐的曲调,无论吹奏什么曲子,无论怎么听,都仿佛在演唱着同一首词儿。

     迎亲的队伍里往往还有三两个年轻漂亮未婚的女子一同前往,就似现在时髦的“伴娘”,那时候叫“秧歌队”,是到女方家迎亲的,兼有坐歌堂时唱歌助兴的职责。儿时的我们常常看见迎亲队伍经过之处,大路两旁几乎站满了看热闹的乡亲,大家纷纷指指点点,相互打听究竟是谁家的妹子又要出嫁了。有时候,人群中有的大人也要唆使小时候调皮的我们朝着羞答答的新娘拖长声音大声地唱:“新干娘,奶奶长。从兴隆一直扯到杜家场,从兴隆一直扯到杜家场……”听到喊声的新娘顿时羞得满脸通红,跌跌撞撞一阵小跑,眨眼之间就钻进了迎亲的队伍之中不见了人影。

     迎亲的队伍里最吸引人的是相帮兄弟抬的那抬盒。那抬盒里往往盛放着鞋、帽、糖、酒,悬挂着膘肥的猪肉,斜搁着米筛般大小的糍粑,糍粑上贴着大红的“红双喜”字样,压得抬抬盒的扁担弯弯地直打颤,抬盒里更有那送到女方家里当天晚上“坐歌堂”时才会散发的“唱歌钱”,一扎一扎的,厚厚的,也新崭崭的。

    女方在男方迎娶前一天就要办酒席,热闹非凡。午饭几轮刚开完,接着又要吃夜饭,开完宴席,收拾好碗筷,相帮的兄弟便在堂屋的神龛下恭恭敬敬地一溜儿摆好几张八仙桌,负责主持的“知客师”便叫出艳若桃花的新娘在桌前羞答答地站立端正,然后声如洪钟地叫道:“月亮出来亮汪汪,闺女今天喜洋洋。感谢父母养育恩,闺女现在拜爹娘!”

     闺女恭恭敬敬地拜完爹娘之后,“知客师”又手举一张巴掌大的红纸,一一唱到娘家亲友的名字,唱到名字的人,便嘻嘻哈哈地走到堂屋的神龛前接受新娘的拜礼。新娘行了鞠躬礼之后,受拜的人就要往新娘面前的桌上丢钱,一块两块十块不论,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名曰:“添箱”。字面的意思就好比是让大家来凑点钱,好让出嫁的女儿能够多添一口装新衣的箱子,其实,这更多的是表示亲朋好友们对出嫁的女儿的一种祝愿和留念。所以农家女儿出嫁,往往又叫“打发女”,女儿带过去的嫁妆多,让婆家人明白女方也是有钱有势有身份的人,以后不敢小瞧女方。

     仪式完毕之后,再在堂屋里随便搭上几根长条凳,女方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碎娃儿,小妹崽,往往小朋友居多,大家三三两两或坐或站,热热闹闹,打打嚷嚷,恭贺新娘出嫁。

     伴着闪烁的星星和一轮明月,大家先起哄叫新娘唱嫁歌,新娘在羞得无法推辞之时,就站起身来,清唱起来,其内容不外乎是告别父母亲友,或者歌颂父母的养育之恩,舍不得离开娘家人等等。唱到动情之处,新娘往往就哭得泪人一般,早已泣不成声了:“感谢父母多辛苦,起早摸黑盘大奴。如今要舍父母去,怎不叫奴落泪珠。二唱父母心地好,自己喝稀干留到。干的拿给奴家吃,肥足树苗长得高。三唱父母心地善,父母恩情高如山,如今难舍父母去,叫奴怎不泪涟涟?……”新娘边唱边哭,新娘的父母在女儿唱完之后,接着也哭着回唱:“女儿女儿你莫哭,嫁到婆家更幸福。爹娘盘儿不容易,孝敬公婆胜父母。芝麻开花节节高,勤俭节约是诀窍。女儿女儿你莫哭,嫁到婆家更幸福。”

      接着“秧歌队”又唱,大抵唱些亲情、友情、爱情等等方面的流行歌曲,坐在堂屋里的姑娘小伙也对着唱,此起彼伏,抑扬顿挫,悠扬婉转,兴趣盎然。歌词内容十分丰富,有《辞姐歌》、《拜嫂歌》、《劝娘歌》、《《骂媒歌》、《怨郎歌》、《轿夫歌》等等百十首。既有新娘子对少女生活的留连依恋,也有对新婚生活的疑惧、向往,还有对封建礼教、包办婚姻的控诉。如《怨郎歌》中就唱:“十八小姑三岁郎,新郎夜夜尿湿床,站起没有扫把高,睡起没有枕头长,深更半夜喊奶吃,我是你媳妇不是你的娘!”尤其是《骂媒歌》,歌词内容幽默滑稽,又不失诙谐风趣,很多歌词一针见血,直骂得媒公媒婆灰头土脸。如《骂媒歌》中就唱:“媒婆,媒婆,牙齿两边磨,又说男家田土多,又说女子赛嫦娥。臭说香,死说活,爹娘、公婆晕脑壳。媒婆,媒婆,吃了好多老鸡婆,初一吃了初二死,初三埋在大路坡,牛一脚,马一脚,踩出肠子狗来拖……”坐歌堂的曲调有数百首之多,既有民歌的朴素、风趣、幽默、诙谐,又有流行歌曲的清丽、婉转、悠扬、通俗易懂。欢乐处,宛如山花点点流水潺潺;悲戚处,又似少女呜咽如泣如诉;亢奋处,好似号子声声沉郁顿挫、回肠荡气。坐歌堂,充满了喜庆欢乐,更洋溢着一种深厚浓郁的乡土气息。

     往往月过三更,坐歌堂兴趣盎然之时,女方家帮忙的妇女们就要代表主人登场答谢歌友,腰间端一个大大的洗脸盆,里面满满地盛装着糖果瓜子,更多的时候,还有炒得喷香的豌豆胡豆爆米花等等。跟在后面的妇女手中更是攥着一大叠新崭崭的钞票,一角的,两角的,还有五角的,一块的。前面的妇女笑嘻嘻地散发糖果,后面的妇女喜滋滋地分发“唱歌钱”,唱与不唱,人手一份。也有爱占小便宜的人开玩笑撒谎说没得到,又去讨要第二份。但发喜钱的眼尖,记性好,故意抽出喜钱递过去,当那人兴高采烈地伸出手来准备去接钱时,发喜钱的妇女迅速地缩回手来,笑嘻嘻地拿着钞票在脸上摩挲,做出羞脸的动作来,逗得众人顿时一阵哄堂大笑。儿时的我们便常常去“坐歌堂”,只要坚持到最后,除了可以敞开肚皮地吃糖果瓜子外,更可以白白地领到一份“唱歌钱”。少的时候可以得到一角两角,多的时候可以得到五角钱,在那时候,这已经是数目不小的一笔钱了,也确实令人兴奋和刺激不已。
      
     我第一次去参加坐歌堂大约是1984年,那时候我十岁左右,是家住羊鹿滩的姑妈家嫁女儿。其实,我根本就不会唱那些歌词又长又拗口的山歌。我去坐歌堂的目的是想跟到大人们也能够领到五角钱的“唱歌钱”。秧歌队的女子们坐在堂屋神龛下的桌前“咿咿呀呀”地唱啊唱啊,从上半夜唱歌几乎唱到下半夜,几乎还没有看到有人来发“唱歌钱”,我们都等得哈欠连天,恹恹欲睡。天快麻麻亮的时候,才终于等到我的幺妈张碧英端着一洗脸盆的糖果、瓜子和一大堆新崭崭的五角的票子来发“唱歌钱”了,给每人发五角钱,领到唱歌钱的我顿时瞌睡全无,笑得嘴都合不拢了!

     斗转星移,现在的婚礼已经很少再有“坐歌堂”的程序了,一切就好像电脑程序一般,虽是华丽时髦,但总觉得有些千篇一律,有些格式化。现在的这些婚礼办的酒席动不动几百上千一桌,看似豪华,看似洋气,但很多的菜品几乎都是中看不中吃,味同嚼蜡,几乎没有什么可吃性。参加完这些婚礼之后,心里总是或多或少的有点怅然若失,总觉得比起过去的婚礼,比起过去在乡村吃酒坐席的乡村八大碗少了一份清新与自然,少了一份古朴与典雅,更少了一份生动和有趣。我的心中便常常无端地怀念起那时候乡村里的“坐歌堂”来,怀念那月亮出来亮汪汪的夜晚,怀念那羞答答的新娘喜气洋洋的泪水,怀念那飘渺而又远去的歌声:“感谢父母多辛苦,起早摸黑盘大奴。如今要舍父母去,怎不叫奴落泪珠……”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