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068|评论: 0

许龙/文 高祥君/图 忆已故好友吴应成

[复制链接]

       在临邛古城、平乐古镇、天台山风景区及邛崃的不少庙宇、标志性建筑物的大门、墙柱上,人们经常可以见到吴应成老师撰写的各式内容丰富、组词优雅、涵义深远的楹联,与众多邛崃籍和境外楹联名家、爱好者撰写的特色各异的楹联一起,组成一幅幅独特的邛崃历史文化语境。
       2003年初夏的一天,我受托为四川省高宇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竹溪湖风景区组撰一批能展示竹溪湖景区景观富有文化韵味的楹联。经邛崃市职业高中校长高俊松先生推介,我找到了吴应成老师,约他邀请邛崃本土楹联名家及爱好者赴景区一游并为景区景观撰联。
       接到相邀的电话,素不相识的吴应成很快来到高宇集团总部办公楼。第一次出现在我面前的吴老师,当时的年龄在50岁左右,不高的个子,矮胖的身材,宽宽的脸上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晴。一进入楹联话题,他的话语滔滔不绝而出,一举一动都给人以一种楹联行家里手的感觉。没有丝毫犹豫,吴老师一口答应了我的约请。
       过了不到一个月时间,由吴约请的李在发、张平轼、王世康、徐大雷、植茂勤、熊有龄等先生撰写的50多幅楹联送到了我的手上,报集团老总同意后,其中20多幅被采用,经名家书写木刻,分别悬挂在竹溪湖各重要景观及建筑显眼处,为景区增添了不少文化底蕴。其中,吴应成为十里竹溪撰的“留醉溪水生雅兴,想眠竹林遇仙人(王廷佐书)”联;为花置寺撰的“花置寺前,看青山在水焉能不醉。佛留心上,听紫竹传音岂可还痴(周浩然书)”联成为竹溪湖景区名联之一,被不少远近游客抄写、拍照、收藏。
       与吴老师接触多了,对他的过去和现在有了一些了解。
       1952年11月,吴应成出生在邛崃县城一个极其普通的工人家庭里。父亲吴显吉,是一个经扫盲才认识几个字的邛崃建筑公司工人。母亲高学云,虽然只上过初小,但从小跟着家居大邑县敦义乡私塾教书的父亲,即吴应成的外祖父学了不少古文,在邻居们的眼中算是当地少有的“才女”。后来,母亲经常带着年幼的吴应成读背些简单的古文和唐诗,对他进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小姑娘,似大人,烧茶煮饭要殷勤”之类的启蒙教育,使吴自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65年9月,吴应成以良好成绩从邛崃北街小学升入邛崃东安中学。刚念了一年初中,就遇上“文化大革命”停课闹革命,混了四年于1969年上山下乡到战斗公社10大队3队当下乡知青,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好在吴的文才较好,又吹得一口好口琴和笛子,不久被选入大队和公社的文艺宣传队。宣传队演出并不多,空闲时就成了吴应成读书学习的好时光。见吴喜爱读书,特别是古书,要好的同学彭伟悄悄从爱好藏书的父亲书柜中给吴“偷”来了《三国演义》、《西游记》(当时此类书籍被当作禁书,不准传阅,彭父严禁其子将此类书籍外传)。吴的干妈在县委宣传部一位领导家中当保姆,干哥哥又从这位领导家中“借”出《武松十回》等评书故事和《晋阳秋》、《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近现代小说供他阅读。有了这些千金难买的古今书籍,好学的吴应成变成了中国古近代小说的忠实读者。为了不被人说成接触“封、资、修”的东西,吴应成常常利用休息时间躲在屋子里“偷”看书,常常通宵达旦。大量书籍,特别是古典小说和古典诗词的阅读,为吴应成后来撰写楹联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1972年10月,吴应成作为知青中有点文墨味的代表,被推荐入读邛崃“五七”师范学校。幸运的是,吴的语文老师是颇有名气的复旦大学毕业生王德麟先生。王先生文学水平颇高,喜欢吴的文采,除了在课堂上认真授课外,还经常为吴的文学写作开“小灶”。在王先生的栽培下,吴应成写的文章常被作为中、上等代表作,在班上当范文讲读。他所写的作文“韶山颂”,在入学后的第一个元旦就被评为上等,刊登在学校“庆祝毛泽东诞辰”专刊上。吴应成清楚地记得,第一篇被王德麟先生作为范文讲读的自己写的文章是《在烈士陵园前所想起的》,该文还被李廷膏老师用毛笔抄写在校刊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爱好读书的吴应成从邛崃“五七”师范学校毕业后,于1973年10月被分配到南宝小学任语文教师。1977年又被推荐到四川师范学院化学系,成为一名工农兵大学生。1980年被邛崃县教育局教研室录用,工作至退休。
       至于吴应成喜爱上楹联,据他本人讲“纯属偶然“。1994年吴在《人民日报》副刊上看到一篇介绍中国四大国粹“对联、京剧、烹调、刺绣”的文章,并被文中介绍的云南滇池大观楼180字的著名长联所震撼,从此对楹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类有关楹联知识的书籍成了吴的新爱好。看的多了,吴开始学着撰联,并将其习作送给李廷膏、李在发、张平轼、王廷佐、胡立嘉、夏蜀成等前辈求教,获益非浅。
       那一年邛崃培修鹤林寺,公开对外征集寺庙楹联,张平轼老师和夏蜀成老师让吴撰一联试试。吴的第一稿未获通过,精心修改后将第二稿又送到征集组,终于通过四川省楹联协会评审,木刻悬挂在鹤林寺二山门上,这就是吴应成所撰楹联作品被书刻的处女作。
       吴应成撰联原文“塔藏舍利禅院生辉;悟性空明鹤听梵音”。送审时四川省楹联协会理事石卉老师(双流人)修改为“禅院生辉塔藏舍利;空明悟性鹤听梵音”(石卉老师书)。“小小的一点改动,使本一般的一副联的意义和境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吴应成这样对我讲。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使其明白了楹联学问深厚,既要讲平仄,又要讲对仗,还要有意义。没有诗情画意、启发联想,是写不出好的楹联的。
       1995年3月,《成都晚报》副刊《锦水》围绕成都市锦江治理工程即将结束征联,出了些联句征对。其中一句为“榴花灼灼花红似火千般艳”,吴应征的对句是“锦水依依水绿如蓝万种情”,不久被该副刊刊用。同年冬月,又针对该报出的“霜侵寒林枫叶越残愈好看”,对句“雪飘峻岭梅花怒放更多娇”,再次被刊用。两次对句被先后选中,吴应成撰写楹联的兴趣越加浓厚。
       1995年到1996年,为了真正步入楹联这个中国古老传统文化之门,吴应成怀着当小学生的心情,进一步求教于李廷膏老师。李老师对吴说,诗、词、曲是散文的精华,而“对联”则是“诗、词、曲”的精华,如把最难的对联弄懂了,诗、词、曲也就好填了。在李的精心指导下,吴撰写了一副198字歌颂家乡文化历史风情的长联。上联云:“拨开崃岭朝云,万石齐收眼里,且观翠阁覆荫,火井映辉,江边陡现妙图,雁群曼舞,唐窑珍品堪叫绝,易洞秋风吹得桂影疏疏,竹溪送爽,雪巢淌绿,一弯碧波连佛塔,山寺夕阳红,乘皓月,更听琴台雅韵,渔唱南河,月移天心处,景景生情,情随流水滔滔远”,下联曰:“斟满故乡玉液,千思尽涌胸中,遐想君平通卜,孔明探焰,丝路上空添香史,卓女当垆,崇嘏假男亦称奇,胡安华父育来珠桃累累,郡守留芳,禅地遗踪,四色才艺集文同,放翁诗意美,饮甘醇,尤看古邑名人,迹深北海,醇落瓮底时,杯杯起兴,兴比琼浆郁郁浓”。该联后来被《成都晚报》“大家对”栏目作为自出上下联刊用,并在报上为其加了《咏邛崃》标题(后该联木刻悬挂于竹溪湖聚贤庄)。
       邛崃市风景秀丽,文物众多,人才辈出,自古即有“临邛自古称繁庶,天府南来第一州”之美誉。吴应成熟知家乡的人、物、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咏邛崃》长联即是他歌颂可爱家乡文化历史和自然风情的佳作之一。
       从1995年起,吴应成共撰写楹联几百副,其中不少为家乡山水人文景观留用,下面取其精华书录于后。(注:收录时间为2009年,后来他的佳联可惜未收录)
       一、邛崃山水风景联
       “胜景探幽,幽意寄群峰,观翠蕊摇空,响水腾烟,更羡幽山名海内;天台仿古,古踪盈众岭,到红霞映野,香溪唱晚,尤思古刹冠川南。”由四川省著名书法家赵蕴玉先生书,木刻悬挂在天台山“秀水三韵”木牌坊上。
       “乘兴上天台,更觉春色胜巫山,恍似放翁赏瀑吟咏,梦绕清流一道;尽情游石海,纵观彩虹横雪顶,如同与可临花泼墨,魂销黛岭千层。”由四川省著名书法家周浩然先生书,木刻悬挂在天台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办公室。
        “登天有路寻台去;涉水无桥唤鹊来。”由李廷膏先生书,木刻悬挂在天台山花石海亭柱上。
       “天外飘香,寻芳且醉花石海;涧间泻瀑,揽胜尚登玉霄峰。”由李廷膏先生书,石刻在天台山二山门处。
       “柑子飘香,不枉金樽对明月;画园拾趣,常持铁管临惠风。”由原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冯继笃先生书,木刻悬挂在临邛古城柑子园石牌坊前。
       “岁月如歌,宛在梁园赏春色;崃山似醉,欣逢卓女当酒垆。”由原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金石评审委员苏园先生书,木刻悬挂在柑子园石牌坊后。
       “金沙锦水草堂月;翠玉崃山秦汉风。”由周浩然先生书,木刻悬挂在临邛古城柑子园“韵庭”院内。
       “红岩依绿水,白塔恋青山;墨客三江至,诗情万里牵”,石刻在回澜塔碑廊内,并被《巴蜀大地情》一书收录。
       二、邛崃寺庙联
       “天台僧不占,胜景我焉知。”由梁克勤先生书,木刻悬挂在天台山花石海古庙遗址处。
       “鹤与霞飞,水寒烟随野尽;山同月醉,书台桂子透空香。”由李廷膏先生书,木刻悬挂在白鹤山鹤林寺“桂影轩”处。
       “鹤旋寺将静;钟起山更空。”由胡立嘉先生书,木刻悬挂在鹤林寺钟鼓楼柱上。
       “石虎无声,眼望群山声宛在;凡尘有色,心连净土色将空。”由赵蕴玉先生书,木刻悬挂在下坝石虎寺大雄宝殿
内。
       “落红流翠,画意融入千峰里;行善布施,菩提在于一念       
间。”由胡立嘉先生书,木刻悬挂在盘陀寺大雄宝殿内。
       三、学校、企事业单位联
       临济中学联:“临园但见花木景;济世当需栋樑才”。
       宝林小学联:“宝地珍山清水秀:林园美李艳桃秾。”
       平乐高中联:“白沫思源,成我国樑桃李熟;金华悟道,借他山石古今通。”
       文君酒厂联一: “千年古井生佳液;万里长空布异香。”联二:“曲音宛在琴台月;香史犹存酒肆垆。”
       金华山岭秀山庄联:“岭秀春迷我;江清月近人。”
       平乐“雅乐居”农家乐联:“悦意江花,乡风古雅焉无乐;钟情月色,画境清纯定有居。”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全国上下一片欢腾,吴应成欣然作联:“九七铭心,国耻一篇成过去;万千翘首,庆云万朵兆将来。”上下联分嵌“国”、“庆”二字,贺“举国同庆”之意。后,又为香港特首董健华先生作一嵌名联:“建设春风吹海内;华人喜气溢心头。”
       吴应成先生是四川省楹联协会会员,撰写的“天台山联被《邛崃市志.当代楹联》收录。不幸的是,2023年3月吴老师因病去世,让我这个老朋友潸然泪下。但他对我讲过的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作联难免煞费苦心,但是能给我带来欢乐,带去我对故乡的依恋之情。我要由衷地感谢李廷膏老师、李再发老师、张平轼老师、夏蜀成老师、王廷佐老师对我的不吝指教,感谢故乡的山,感谢故乡的水,感谢故乡的情。”
       这种真诚执着,潜心钻研,精心撰联,热爱家乡,为发扬光大邛崃楹联独特历史文化语境的忘我奉献精神,得到了他的朋友和晚辈们的赞赏与尊重。
       吴应成老友,您虽然离我而去,但您给我撰的“龙飞凤舞九州丽;许愿抒怀四海平”联(王廷佐书)仍然挂在我家的入户花园墙中央,我将永远收藏。您撰的佳联遍布邛崃的山山水水和城市乡间,您的精美语句永远留在了邛崃人的心中,也得到了邛崃地方志的肯定,我们为您骄傲,愿您在天堂安息!
20241015174004front2_0_7417959_FvYcqWDPrT9sUnnGOtiG1TRbM5V3.jpg
20241015174004front2_0_7417959_Fk7NKqjMd3awppDq4Fn686oFTVov.jpg
20241015174004front2_0_7417959_Fvncm6oeKPEw6dtGIE3nVy1DByKz.jpg
20241015174004front2_0_7417959_FpxsfjgMRm-lZ8AUxwurrOGLsJVb.jpg
20241015174004front2_0_7417959_FhG68S0t9nqRl3IhxslcMevHLSi9.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