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97|评论: 0

[转载分享] 清·张叔珽《续刊来青园诗文·后序》及译文 禺草号汉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11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叔珽《续刊来青园诗文·后序》
微信图片_20220622231825.jpg
汉阳南岸嘴及汉江朝宗直径
·张叔珽《续刊来青园诗文·后序》
在昔之以著述自命、思为不朽之业者,莫不曰后世当有知者,不必其骤传也。故往往需迟以传,或迟之又久而卒亦无不传。然传则传矣,使其时无人,焉守其籍而光昭之?后虽赏识不乏,而耆献云遥,不能守一编而亲为授,甚或简断编残、漫灭散轶而不可收拾,无从考究,亦何由得之而传,传之而不朽也哉?甚矣!子孙继先业而昭世守,能令前人之只字片语,不至如猋飞景没、雾霾沙沈者,非但等于完固井疆,丹雘庭宇而珍藏球贝已也。何也?田宅宝玩之传,传其述;而文字之传,传其心也。
先大夫少负隽才,长驰艺苑。自释褐以迄入仕,历数十年来,笔墨之役,无少休息,诗若文殆未可更仆数。两兄辑有成篇,镂板流布矣。其余或脱稿而未付书记,或兴到留题溪岩,或一时投赠宾朋酬唱而家无副本,或风鹤乍惊,箱箧失检,而蹂躏焚溺者正复不鲜。珽当牵衣带坐膝下时,得诸朗吟手钞,虽不乏强记,要亦千百之十一耳,已不胜残缺之忧。稍长,陨坠是惧,益不惮勤求搜葺。或得之匮中橐中纸窠中庋阁中,即遇碎茧淡墨,识为先人手述者,靡不补绽什袭,以备考订。而其勒诸名山巨碣、绀宇楼台、屏障纨扇间者又不待问矣。诗则汇章成什,文则汇篇成帙,累月积日而得若干卷。虽不敢谓名山之藏已尽于此,而较已刊者为倍焉。

来青园 (1).jpg

窃意先大夫之为诗若文也,非徒风云月露之品题,残英片羽之捃摭,如文墨士饰美弋名也,盖性情存焉。性与山近,不必借径终南也,而穷极巉崄,摅写怀抱,情之坦迤者自如。性与水近,不必烟波为徒也,而乘风破浪,击中流而发棹歌,情之洋溢者自如。推之性喜凭吊古昔,耽怀声气,不必袭纤秾于六朝,辟蹊径于中晚也。而长门昭阳,鼓吹太和,春怨秋思,针砭名情,情之陶陶遂遂者又自如。性在情在,惟诗与文具在也。诗文具在,先大夫如在也。呜呼!设裳衣于春秋,思嗜好于俎豆,忾乎闻,乎见,仅仿佛须于思成,能有如是之真面目乎?且夫五世之泽,同源而分见。见之经济者泽流邦国,见之文章者泽沛士民。泽博而其传速,泽厚而其传远。然搦管而速与远之在念,必优孟衣冠,东施心眉,失其本真,传且不可得,又何速与远之有。先大夫经济文章合而一之,要惟孤行己意而畅遂其天怀,其传不传,与传之速不速、远不远,皆所不计。千百世而下,安知不有秘论衡于枕中者。不留可传之具,作者何嗛乎哉?述者罪滋甚矣。镌诸栗,寿诸世,庶以告无罪云耳。
康熙四十九年,岁次庚寅仲秋月吉旦,男叔珽薰沐拜手敬识。

痴龙文集 (1).jpg
鹿祐等等为 张禹木《痴龙文集》作序

【译文】

从前那些以著书立说为志向、想要成就不朽事业的人,没有不说为后世做点什么,成为后人纪念和理解之人。其事迹,不一定急于流传开来。所以往往要经过长时间验证才得以流传,有的甚至过了很久很久,最终也没有不流传的。然而,流传虽然流传了,如果当时没有记载他们的事迹,并使其发扬光大,那又会怎样呢?后世虽然不乏赏识之人,但前辈贤达已远去,不能拿着一部书亲自传授,甚至有的书籍残缺不全、模糊散佚而无法收拾,无从考证,又如何能够得到并流传下去,使之不朽呢?子孙继承先人的事业并彰显世代守护的责任,能让前人的只言片语不至于像疾风飞逝、光影消失、像被雾霾沙尘埋没一样,这可不仅仅等同于守护完整的疆土、粉饰庭院房屋以及珍藏珠宝美玉。为什么呢?田宅宝物的传承,传承的是实物;而文字的传承,传承的是心灵感应和飞扬。

来青园 (4).jpg
张明祥注辑《来青园全集》

先父年轻时就有出众的才华,在文坛驰骋已久。从入仕为官以来,历经数十年,笔耕不辍,诗歌和文章的数量多得难以计数。两位兄长已帮编辑成册,刻版印刷并流传开来。其余的,有的已经脱稿,但还未记全或亟待付梓。有的是兴之所至在溪边山岩上题诗;有的是一时赠给宾客朋友唱和之作而家中没有副本;有的是在战乱突然发生时,箱子被遗失检查不到,而遭到践踏焚毁的也不在少数。我在小时候坐在父亲膝下的时候,听到他朗诵并亲手抄录,虽然记忆力不错,但也只是记住了其中的千分之一,深为这些作品的残缺不全而担忧。稍微长大一些,更害怕它们的遗失,故不辞辛劳地四处搜寻、整理。有的从箱子里、袋子里、纸堆里、书架上找到,只要看到是先父亲手所写的哪怕是碎纸片、淡墨痕,无不精心修补珍藏起来,以备考证或修订。而那些刻在名山巨石、寺庙楼台、屏风纨扇上的作品就更不用说了。诗歌就汇集成章,文章就汇集成册,经过日积月累得到了若干卷。虽然不敢说名山大川的收藏都在这里了,但比已经刊印的要多一倍。

来青园 (3).jpg
《来青园全集》诗集部分
我认为先父的诗歌和文章,不只是对风云月露的题咏,对残花片羽的收集,像那些文人墨客为了修饰美化、追求名声那样,而在其中蕴含着性情和抱负。性情与山相近,不一定要通过隐居终南山来表现,而是在险峻的山峰中尽情抒发内心的情感,坦然舒展,是性情自然流露的一面。性情与水相近,不一定要以烟波为伴侣,而是在乘风破浪中,击水中流而唱起船歌,性情洋溢的一面自然流露。推而广之,性情喜欢凭吊古昔,沉醉于声气之交,不一定要在六朝的纤秾文风里沿袭,在中晚唐开辟蹊径。而长门宫、昭阳殿,鼓吹太平,春怨秋思,针砭名情,性情悠然自得的一面又自然流露。性情在,诗歌和文章就在。诗歌和文章在,先父就如同在眼前。唉!在春秋两季祭祀时摆上衣服,在祭祀的礼器中思念先父的嗜好,感慨听闻,仿佛见到先父,能有这样的真面目吗?而且五代人的恩泽,同源而分别显现。在经世济民方面显现的恩泽流传到国家,在文章方面显现的恩泽惠及士人和百姓。恩泽广博则流传迅速,恩泽深厚则流传久远。然而如果执笔时一心想着迅速和久远,必然会像优孟扮演孙叔敖、东施效颦一样,失去本真,连流传都做不到,又哪里谈得上迅速和久远呢。先父的经世济民和文章成就合二为一,关键在于独自践行自己的心意而畅快地抒发自己的胸怀,至于流传与否,以及流传的快慢、远近,都不去计较。千百年后,怎么知道不会有人像秘藏《论衡》在枕中那样珍视先父的作品呢?如果不留存可以流传的作品,作者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作为传承者如果不这样做罪过就更大了。刻在木板上,流传于世间,希望以此来告慰自己没有罪过罢了。

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年(1710年)八月初一,儿子叔珽沐浴焚香叩拜敬识。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