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四川继续笼罩在高温之下。四川盆地普遍达到38~40℃,广安、达州达到41℃以上,其中泸州最高气温达到42℃。
当天下午,雅安市、宜宾市、巴中市、资阳市、广安市、阿坝州继续发布高温预警。
截至记者发稿时,四川21个市州中,除甘孜州和攀枝花市未发布高温预警以外,其余19市(州)的高温预警级别保持不变:
27日,四川省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将高温预警的时段进一步延长至9月1日:
预计8月28日—9月1日,盆地大部日最高气温可达36~40℃,其中达州、广安、南充、遂宁、资阳、内江、自贡、宜宾、泸州9市和成都、德阳、绵阳、眉山、乐山5市东部及巴中南部的部分地方可达40℃以上。
四川省气象局的资料显示,8月1日至26日,全省出现了4段高温天气,分别是1—3日、6—9日、11—17日及19日至今。高温天气影响范围广、日数多、强度为历史同期第2位。
进入8月以来,虽然分散降水每天都在发生,但整个四川盆地并未出现对遏制高温有效的降水。据四川省气象局统计,过去26天里,全省共有117县站出现高温天气,其中71站日最高气温在39℃以上、45站在40℃以上,日最高气温最大值出现在合江(23日17时)和渠县(23日16时)2站,均为42.4℃。全省大部地区降水明显偏少,中等强度以上干旱主要集中在盆西北、盆南及攀西地区。
目前,泸州市干旱黄色预警、达州市干旱蓝色预警生效中:
未来一段时间,晴热天气仍将是四川盆地的主旋律。从中央气象台8月27日发布的气温预报图上看,29日、30日四川盆地略有“退烧”,但随后高温将再度发展。四川省气象台预计,直至9月6日之前,盆地大部皆以晴热天气为主,日最高气温西部33~36℃、东部36~39℃。中央气象台预计,8月27日至9月5日,四川盆地西部累计降雨量30~60毫米;9月6至9日,四川盆地累计降雨量20~40毫米,局地超过50毫米。
高温肆虐,气象专家提醒,高度关注高温天气对能源供应、人体健康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继续做好防暑工作。高温时段公众应尽量减少外出和户外活动时间,室外作业人员须采取防暑降温措施,防止中暑或热射病的发生。
保障电力供给。持续高温天气导致用电需求大幅增长,电力负载加重,有关部门应加强电力设施的检修维护,提前做好能源调度,保障能源供需安全。
防御农业干旱危害。持续高温天气不利于孕穗抽穗期的一季稻、抽雄吐丝期的玉米等作物产量形成,易造成柑橘等果实品质下降。各地应关注旱情发展趋势,建议对一季稻等作物采取及时灌溉、以水调温、叶面喷肥等措施,对柑橘等水果采取覆盖保墒、树冠喷水或滴灌等方式,减轻高温的不利影响。同时抓住晴好天气及时收晒成熟作物并及时入库。
加强森林草原和城市防灭火工作。未来5天四川大部以晴间多云天气为主,气温高、空气干燥,森林草原和城市火险气象等级可达4~5级,各地应加强火源管理和用电安全宣传,做好防灭火工作。
注意防范局地强对流天气。受热对流影响,午后至夜间易出现局地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及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相关部门应加强山区溪河地段、避暑度假区、网红耍水地等重点部位的安全防范宣传和应对措施,公众出游应远离沟谷、河道和地质灾害隐患区域。
针对近期四川省部分地区持续出现历年罕见的高温天气,四川省安办印发《关于做好近期高温天气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全面做好高温天气下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通知》强调,要充分认清高温天气对安全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深入研判高温高热带来的安全风险,及时发布预警提示信息,指导和督促生产经营单位科学合理安排生产作业,制定完善应急应对措施,配备配齐高温作业防护装备,坚决保障作业人员人身安全。
在消除安全风险隐患方面,《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聚焦建设施工、涉水、用火用电、易燃易爆、电动自行车、有限空间作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抓好高温时段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高温天气引发的安全隐患,作业时尽量错开高温时段,高温天气下不安排员工户外作业,极端天气下应停工停产;高温时段确需作业的,必须做好防暑降温措施。
在工贸方面,要求加强涉爆粉尘、涉氨制冷、高温熔融金属等场所和有限空间、动火等作业的检查,严格作业审批和现场安全管理。
危险化学品方面,要求全面升级危险化学品企业动火、进入有限空间等特殊作业管理,严格过氧化、硝化等高危工艺安全风险管控,加强对储存易燃易爆、受热分解、自反应放热及遇水反应物质的储罐和仓库的安全管理。
此外,《通知》还对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消防、建设施工、电动自行车、“野游”网红打卡地监管、防溺水等方面安全工作进行一一部署。
严格规范值班值守、落实应急准备也是做好高温天气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内容。《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密切监测气温变化,加密高温天气预报频次,及时通过报刊、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渠道发布预警信息和高温天气作业应对建议。要做好24小时值班值守,做好装备、物资准备,对重点部位前置救援力量,时刻保持应急状态,确保一旦发生事故险情能及时应对、高效处置,将人员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