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中学教育才算是好的,世界上有那么多所中学,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呢?
也许我们因为各种原因并不愿意也不准备愿意去借鉴别人什么,但是我们总可以了解这其中的不同和差异。
2015年三联生活周刊就曾开启了一个国际中学的报道专题,他们历时4年,去了不同的国家,深入当地的中学,采访学生、老师、家长和教育家,并且还深刻探讨了4种典型的中学教育模式,最终他们把自己的调研结果收编到了一本书中。
1.我们就先从英国的公学教育说起,“公学”并不是公立学校,英国的中学划分为公立和私立两大类,公立中学包括综合中学、现代中学和文法中学,其中综合中学是英国公立中学的主流,而与公立学校相对的就是私立学校, 学费高,全英国只有7%的中学生可以进入,而公学就是所有私立学校中的佼佼者,它历史悠久,有很深厚的传统,被称为英国精英的摇篮。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 82年,最初旨在免费为贫困学生、牧师提供教育,因为它面向全国公开招生,这也就是为何它叫公学的原因。而到了18世纪下半叶,公学的声望开始上升,资源也开始紧缺,就这样它逐渐演变成为了贵族教育。
那么公学的教育宗旨是什么?就是培养绅士,那绅士的特点是什么?17世纪的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中提到,绅士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而且必须集德行、智慧、礼仪与学问于一身,但是其中健全的体魄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德性,而知识反倒没那么重要。
我们接着来说公学,英国公学极其要求纪律性,他会为学生们设定严格的日程安排,这些安排主要集中在体育、艺术、音乐、戏剧等活动上,而体育活动则是工学的一大重点。伊顿公学的校长艾瑞克·安德森就曾公开说,伊顿的教育发生在冬天,橄榄球场上寒冷湿滑,但是这里才是教育场所。公学的另一大标志就是寄宿制,在宿舍里一样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日程安排,他帮助孩子们养成了最初的服务和服从意识。不过,男女分校也是公校教育的一大标志,但是它具有不少争议,英国公学发展到今天自然也面临挑战,他以其精英教育著称,但同时也因此被抨击为强化阶级分化。随着老牌英国公学的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富豪,这份教育变得越来越贵,连普通的精英阶层都很难以承担了,这实际上已经违背了公学建立的初衷。
2.美国的私立学校体系和英国是一脉相承的,17世纪,一批英国清教徒跨越了大西洋来到美国,他们给这里带来了一套英国的传统教育,但是他们并非只是简单的延续,而是有其转变和发展。
美国的中学教育,所谓的“博雅教育”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教育呢?博雅教育可以说是整个西方教育史和思想史的传统,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政治学中提到的自由人科学,这里讲的自由人,是指那些在城邦中享有作为公民的政治权利,能充分参与辩论和审判的人,因此对自由人的教育核心就是逻辑、修辞,辅以数学、地理、音乐、理论和天文学等。而正是这一套以培养能有效行使权利,并履行义务的公民的教育,就称为博雅教育。
那么后来的英美教育基本都沿袭了教育理念,所谓的公学教育其实底子也是博雅教育,当博雅教育在英国节节败退的时候,他却在美国得到了复兴。
不过,美国的博雅教育不再是培养一个各方面合乎身份的绅士,而是在于要培养一个能运用理智应对和服务周边社会的人。美国的博雅教育是一种全面的广博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自然科学、数学、古典文学、语言逻辑、学道德、哲学各有其功能。所以不管任何课程,美国教育的核心是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而非只是知识的输送。渐渐的博雅教育在目前已经是全世界最为主流的一种教育了,大部分的国家和地区所推行的都是这样一种注重学生全面能力培养的教育,只不过可能由于因为资源的不同,文化的不同,制度的不同,以及愿不愿意的不同,而在实行上有所差异。
3.不过也有一些特别的国家会选择另辟蹊径,他们试图探索教育的全新可能,比如芬兰。要知道在各种各样与教育有关的国际排名中,芬兰都是名列前茅的。那么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20世纪50年代,芬兰的教育机会其实并不平等,等到二战后芬兰人就开始呼吁他们要改变这一状况。1963年芬兰教育委员会通过了原则性的教育改革方案,他们把当时的私立文法学校与公立市民学校整合,为了新的9年义务制综合学校,对所有人开放——即“公立学校体系”。大家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芬兰的公立学校体系,他的成就不仅表现在芬兰公民都能平等接受教育这一点上,更重要的是各学校之间的成绩差距极小,一个孩子无论是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上学,还是在偏远的拉普兰上学,他所受到的教育始终是均衡的。我们该说不说,仅就这一点,芬兰的公立学校体系已实属牛叉闪闪克拉斯了。
当然芬兰教育更因其卓越和领先而闻名于世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芬兰每10年就会进行一次国家课程改革,每一次的改革都是颠覆性的,为的就是让教育始终面向未来,不落后于时代。
2014年芬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促进“横贯能力”向传统学科的渗入。什么是横贯能力?简单讲其实就是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态度、知识和技能。出于对横贯能力的培养,芬兰推行了现象教学,即不是围绕着某个学科展开的教学,而是围绕着真实世界的某个现象,或是学生感兴趣的某个主题展开教学,就比如围绕学校附近新开通的地铁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就自然会涉及到语言、地理、科学等多个学科的教学,最最重要的是每个中小学老师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甚至指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考核。大家想象一下这样的教育将充满怎样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4.最后,我们再来说说美国硅谷的未来教育这一大阵地。他们试图颠覆传统教育这种颠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数据推行个性化教育,在美国旧金山市中心有一栋街角的写字楼,学校各个角落都安装了醒目的监控设备,不过大家别担心这些监控设备的目的是不同的,孩子每天在什么区域出现的更为频繁,他们彼此的交谈模式是什么?甚至不同时段的低声高低、面部表情 都有可能以后为他们定制个性化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未来教育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创造力,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重复性的体力,甚至是智力劳动很有可能被大面积取代,人的创造力将变得无比重要,所以新的教育家们大力推崇项目制学习,他们认为项目制是培养创造力的关键。比如美国的HTH中学,所有科目都采用了项目制方式教学。很简单,任何一个大型的项目都必定涉及多种学科,才可能将其完成。不过眼下的这些未来教育大多其实还处在摸索和实验阶段,并未定型,甚至项目制学习同时也饱受争议,就比如有些人认为他过分强调兴趣了,有一些知识可能就是要经过一番艰苦的训练才能掌握。
总之,无论怎样好的教育,不好的教育,好的学校,不好的学校,其实每个人心里都自有一杆秤。
教育是什么?无论何种教育模式,我想都应该回到原点,它都是为了培养人。
而培养人的什么呢?培养人的善良、同情心、热情、责任感、活力、创造力、独立性,这些无形的特质才是人之为人最不能丢弃以及最应该被高举的价值,不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