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9741|评论: 0

[交流共享] 古籍:寻找川剧唱本,戏里戏外有妙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10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籍:寻找川剧唱本,戏里戏外有妙味

市文物信息中心  四川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锦点   阅读更多好文

戏剧艺术起源于原始歌舞,原始戏剧因素和原始宗教仪式密不可分。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戏剧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人们对戏剧的关注越来越多。经过长时间的试验,
戏剧教育被证明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方式。

640


640

成都图书馆古籍


第一次看川剧,深入骨髓

来四川那年,正值川剧兴盛,各地川剧团都红红火火的,火把剧团更是深入田间地头,占据农村乡镇一方舞台。一天,我和友人相约一起去看川剧,说这场尤其火爆,是名角周企何的戏。当晚上演的是《柜中缘》《迎贤店》等折子戏,演员的服装与装扮让人耳目一新,浓郁的地方色彩扑面而来。舞台风格与其他戏曲略有不同,当急促的锣鼓敲响了一阵后,后台一声帮腔如迅雷闪电,急速划破长空。随即音乐舒缓,人物依次出场......

川剧《迎贤店》是高腔传统戏折戏,属《情天侠》中一折。剧中讲述了书生常诗庸访友未遇,羁留客店。一日,店婆又来索取食宿欠账,仍然分文未得,于是发怒将常生蓝衫脱下抵押,并赶他出店去卖字换钱。常在风雪中叫卖自写对联,遇一壮士深表同情,赠银隐名而去。

常得银后,顿觉身价百倍,兴高釆烈,转回店房。店婆见他仍然两手空空,又再次讥讽讪笑。当她发觉常生神态变得矜骄而又摆出有钱人家架子时,感到莫名其妙。待常生亮出银两,店婆立反常态,甜言蜜语,殷勤奉承,任随常生羞辱、奚落,也以笑脸相迎,不断承认过失。扮演店婆的正是当红名角周企何,他的一招一式,让我看到了一个丑角的功力,心中油然升腾起深深的敬佩。

丑角,一个对演员艺术素养要求非常严格的行当,一个好的丑角演员不仅要说、学、逗、唱,口齿清晰流利,而且要文武不挡,不但要能把自己的角色演好,更重要的是要把“主角”托起来,丑角在戏曲中,可喻为肴馔中的“调和面儿”。从某种角度上讲,丑角有着“社会之大教师”的作用,常于台上抓哏,针砭时弊。梨园界素有“尊丑”的传统。因此,聊戏先聊丑,无丑不成戏,这也是其地位高于其他角色的所在。

《迎贤店》中,周企何的表演亦庄亦谐幽默滑稽,自然成趣,不愧为台下十年功的苦修。同时,也让我这个连四川话都听不利落,不知道周企何是何人的外来者,第一次走进剧场,就感受到了川剧的魅力。

640


周企何出演《迎贤店》

随着观看川剧场次的增加,慢慢地了解到了川剧的特点。它的唱腔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这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组成了川剧特有的音乐形式。

川剧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五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小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川剧戏装有很多种,蟒袍、靠子、官衣、褶子等,都对应有相对固定角色,什么角色穿什么衣服,有严格讲究。剧团历来对戏装都有严格而细致的分类,有所谓的“大衣”柜和“二衣”柜。大衣,就是剧中帝王将相、娘娘嫔妃、内阁大臣等所穿的服装,有蟒袍、官衣、蓝衫等;二衣为其他人物。

川剧演员在演出前,要在面部用不同色彩绘成各种图案,以展示人物的身份、形貌、性格特征。历史上川剧没有专职的脸谱画师,演员都是自己绘制脸谱。在保持剧中人物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演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绘制脸谱,以取得吸引观众注意的效果。

川剧,镌刻进老百姓内心

清时,自湖广和江西的商客,在元通建立会馆。一时间,元通镇贸易往来,商业繁华。每年清明时节,是农田耕作前的空闲时分,也是传统的祭祖时日,更是人们走亲访友赶场买卖的好时间,一年一度的重头戏也在元通渐渐形成,这就是元通老百姓口中叫得响的“清明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通“清明会”成了历史悠久的乡间集市。集市持续三天,吸引着方圆百里开外的人们纷至沓来,交流农事,买卖农资产品,最令老人小孩欢喜的是,“清明会”期间定会有不少戏班子赶来搭台唱戏。人们听着熟悉的乡音,念着代代相传的戏文,传统文化的根也便这样一辈辈地深扎了下去。

早就听说元通清明会热闹,于是也在2009年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了一回。当时的清明会在河坝里举行,一大早赶到元通,站在高坎上满眼望去,河坝里已经满是人了,道路也被赶集的行人、过往的大小车辆堵得水泄不通,直至中午时分,人们才慢慢散开,忙着去吃午饭了。也有人在集市的小吃摊上随便吃点,就急忙往河坝中间走,那里有一块平坦的地方,人们利用这块地方搭了一个舞台,人生百味要在这里上演三天。

640


川剧舞台布景

舞台大约有一米二左右高,台口侧面搭了个梯子,便于演员上下。舞台后面,一大块围布遮挡成戏班子的临时住所,旁边再架上一口锅,锅里肉炒得正香,好不诱人。台前的空地上摆放着许多大小不等的鹅卵石,抬眼望去,少说也有百十来个,一个坐在石头上抽着叶子烟的老汉告诉我说,石头是用来占位子,晌午过后有好戏。听他如此说,我便决定在这里留下,只等剧目下午开演。

午饭刚过不久,舞台一侧便挂上了剧目牌子,只见上面豁然写到:川剧折子戏《安安送米》。二十四孝在老百姓心里扎了根,川剧《安安送米》便是《三孝记》中的一折。故事讲述了安安之母庞三春奉母至孝,而祖母受人挑唆强令其子姜诗将三春休弃。7岁的安安深知孝亲之道,将每日上学之米积存起来,送到庵中奉孝母亲。母子见面,抱头痛哭,不忍离去。三春恐婆母怪罪,累及安安父子,忍痛送走儿子,母子洒泪而别。

640


《安安送米》剧照

此时,拥挤的河坝顿时显得空旷了起来,台口的边沿处满是一张张泪流满面的面孔,有男人女人,有老人和孩子,他们无不为安安的孝顺感动,这就是戏剧的教育力量。

川剧在唐代,曾被称为“川戏”,明清时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的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从而促进了四川地方戏曲剧种——川剧的发展。

川剧还有许多绝活,如最常见的变脸,是通过拭、揉、抹、吹、画、戴、憋、扯等几种技法来完成。除此之外,还有“抹脸”“吹脸”“扯脸”和“运气”变脸等已经濒临失传或已经失传。

古籍,川剧的历史遗存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川剧天天在成都上演,精彩纷呈,而通过对古籍的普查,我们了解到成都图书馆保留了一批清末民初的四川曲艺和川剧剧本共188种,它们与今天的川剧是不一样的,也从中可以看到,川剧的演绎是比较灵活的。

以前没有固定的剧本,就是一个提纲,临到要演出了再上台,靠有经验的演员发挥,后来才慢慢固定下来有了剧本。剧本也有很大差异,我们今天看到的剧本就是一些小作坊的刻本。

为什么会有许多小作坊来刻剧本呢?这与川剧的接受度很广有关,面也很宽,里面的文字也很是粗俗、浅陋,是符合当时主要受众需求的。因为大部分的人是普通民众,表演时场所又多是茶馆,所以当时的演出相应就很接地气。看到这些剧本,可以更多了解古时人们的精神生活,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现状提供了一定的佐证材料。

川剧《柳荫记》,讲述了广为人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经典故事,直到今天仍是川剧经典剧目。这个故事在不少剧种中都被反复演绎,也有不同剧名。

根据1909年出版的傅崇矩所著的《成都通览》中记载,当时四川已有《柳荫记》的全本演出。而京剧的《柳荫记》,正是上世纪50年代马彥祥先生根据川剧剧本所改编而成的。正是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舞台的戏剧情节发展依然是柳荫结拜、十八相送、楼台会和祭坟幻化,结局却完全不同。

戏剧最经典的差异就是结局的差异,

在川剧剧本中,梁祝不是化蝶,而是变成了鸟,双双飞走了。幻化成鸟和幻化成蝶的意义有所不同。

由此,我们想到了白居易在《长恨歌》里的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比翼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鸟名,此鸟仅一目一翼,雌雄须并翼飞行,故常比喻恩爱夫妻,亦比喻情深谊厚、形影不离的朋友。川剧《柳荫记》用鸟作为恩爱夫妻的象征,多了一些自由的意味,少了一些哀婉。当然,也有人说,化鸟与四川地区的鸟崇拜有关,人们把鸟作为一种长生不老的象征。不管是哪一种表述,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都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

640


640


剧本《柳荫记》(左),《济公》(右)

在这些古籍当中,除了川剧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四川曲艺的表演形式,如金钱板、荷叶、扬琴等抄本,遗憾的是,有些四川曲艺表演形式已经失传。

640


扬琴唱词抄本

四川曲艺起源很早。1959年成都近郊出土的几尊东汉陶制说书俑,“击鼓说书,喜形于色”,可见当时说唱艺术就流行了。唐宋时四川民间说唱艺术更盛,据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叙其成都见闻:“予太和末,因弟生日,观杂戏,有市人小说……”宋人岳珂也称:“蜀伶多能文,俳优率杂以经史。”四川曲艺,品种多样,各具风采。

640


东汉陶制说书俑

四川竹琴又称为道琴(情),初为道士劝善说道的古老艺术,以竹筒鼓、简板和碰铃伴奏演唱,民国初年始称为竹琴。一般由一位艺人自打自唱,也有四、五人一组坐唱的。竹琴在四川各地广为流行,1914年间,梁平、江北二县还举行过两次“竹琴大会”,各地行家云集献艺,轰动一时。

四川相书又称“隔壁戏”。演出时,设一顶高约1.6至2.3米,宽约0.8米的帐子,由一个艺人置身帐中,用口技和折扇、铜铃、莲花落等道具摹拟各种声音,描绘环境,并一人扮若干个角色,相互对话,展开故事情节。观众隔帐聆听,如临其境。其表演节目颇为幽默,人称:“滑稽相书,话中有话”

四川荷叶、四川盘子、四川花鼓、莲花落等表演形式现在已经不多见了,四川清音、四川竹琴、四川扬琴等均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莎士比亚曾说过:“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直至今日,我们仍能通过戏剧体悟人生的喜怒哀乐,重拾埋在心底的情怀。




640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23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