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155|评论: 0

高义奎:火井大林茶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14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后消失的明珠——火井大林茶店
                                                                                                  高义奎  
                                                                                      (作于2018年夏)


自古以来,川西盛产茶叶,邛州火井早已有名。
旧时火井镇,乡间有大林茶店、大安茶店,高场街上有鼎新茶店等,采用手工制作茶叶,犹以大林茶店(在今火井镇状元村大林店)最为著名。
当时,火井之茶制作精细,品味极高,如清·嘉庆《邛州志》载:“临邛有火井茶场,邛州贡茶,造茶成饼二两,印龙凤形于上,饰以金箔,每八饼为一觔(斤),俗称砖茶。”每年的茶叶产品(打成茶包)大都用人背、马驮,翻越镇西山,经芦山、天全、泸定至康定(打箭炉);再由康定销往西藏昌都、拉萨等地,自古形成了邛州西路至康藏的“茶马古道”。
直到解放初期,大林茶店因故未再发货进山,还有藏族同胞的马帮来火井大林店购买茶叶,他们的马匹就拴在大林店外河边的树林里。那时,我正在火井小学读书,和几个同学也跑去看稀奇。
“大林店”即大林茶店,始建于何时已难于查考。清朝晚期是天全县一个姓老板在经营大林茶店,后来邱老板将大林茶店转卖给了临邛新牌坊的曾吉泰。再后来,因曾吉泰突然病故,丢下孤儿寡母无力经营茶店生意。1941年,曾家只好将茶店先是租赁,后来转卖给白体仁经营了。
白体仁,生于1886年,1961年于火井病故。原籍大邑新场人,善于经商,家资殷实。早年在新津开盐店致富,后来到康定做布匹生意等发财,在当地人缘很好,声望颇高。之后他获悉康定茶叶销路极好,便来火井将曾家的大林茶店租赁经营,并于1941年从大邑新场举家迁到火井。后来,曾家干脆把茶店卖给白家,白体仁便成了大林茶店的最后一任老板。清嘉庆年间,大林茶店的茶号原是“巨亨”,白体仁时使用的茶号叫“羽成”,藏语译音为“露卡质”。茶号是长方形,长6寸,宽4寸,所印图形是“二龙抢宝”,即顶上当中是个圆形龙宝,两边各有一条飞龙。其下分别是用汉、藏两种文字书写的“羽成”、“露卡质”几个字。所谓茶号,相当于现在的商标。
白体仁膝下有五子,长子白普一,早在1941年病故;次子白普,又名白怀谦,于2007年在火井病故;老三白普春,抗战时去当兵,战死在湖南长沙;老四白普,生于1932年,当年曾参与经营茶店生意,年已80多岁,是火井林场退休职工;老幺白普勇,年已70多岁,家住卧龙镇土地坡。
自从白家开始经营大林茶店以后,主要生产的是藏族地区所需的茶品。白体仁在火井精心管理茶店,发送茶包到康定,还特别派二儿子白普长住康定,设立大林茶店驻康定办事处,联系各处“锅庄”(此“锅庄”不是“锅庄舞”,而是旧时康定特有的商业性中介机构兼客栈),经营茶叶买卖,负责收货、销货、收款等,把茶叶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在当地名声大振。
大林茶店平常有十几个工人进行茶叶生产。加工茶叶的设备简单,主要有石炕、陡锅、木甑子、铡刀、木架子、竹筐等。
一个茶包内有4“节”(块)用木杵筑压极紧的茶块,共重16斤。每节茶用黄纤纸封好,并附一张茶号,中间用薄篾笆隔开,最后将竹筐封口。一节茶长8寸、宽6寸、厚4寸,4节茶合成一包共长3尺2寸,象一条板凳,因此当地人俗称为“板凳茶”。销往藏区的茶品为什么要加入桦桤树叶呢?以往,有人说这是用桦桤树叶冒充茶叶“拿进山去哄蛮子(少数民族)”,其实并非如此。加了桦桤树叶的茶品远比纯茶实用得多,除了煮出的茶汤颜色深红鲜美之外,更重要的是增加茶的涩味,使之“性醇味厚解毒疠”,很适合藏民们常食用牛羊肉的生活习惯,“能荡涤腥膻厚味”,因此被“喇嘛珍为上品”。
原大林茶店的建筑布局是极其特别的,好象官府衙门坐北南,有“大堂、二堂、后堂”那样的格局。“八”字大门濒临火井江,门前就是通往芦山县的官道,门外植有两棵桢楠树(至今尚存一棵)。登上四五级石阶便是大门,门头上横置白匾,上书“大林店”三个黑色楷书大字。接连跨过两道大门,便是第一个大天井,天井中间有甬道,走过甬道,再登四五级石梯,便进入前厅,过了前厅便是第二个大天井,天井中有三个大花坛,种有两棵桂花树,以及月季花、腊梅、玉兰等,又登四五级石梯便上中厅。中厅设有“财神堂”特别供有唐朝人“茶圣”陆羽(733~804年)的牌位,四时享祭。过了中厅就是第三个大天井及后厅。房屋十分宽敞,从大门到后厅,包括天井、走廊的地面,全用红砂石板铺成,房间内都是杉木地镇板。周围有两米多高的石砌围墙,围墙有内、外两圈,用石头砌成,外用石灰抹面,十分气派。整个院落占地十余庙,有房间几十个,在大院的两边有宽敞的原料库房、成品库房等。第二圈围墙内,还有两亩多田属茶店所有。
白体仁不仅善于经商,而且还很关心山区的文化教育。他见附近的孩子没有学校读书,于是,在1943年,便从老家大邑新场请来一位名叫李早如的先生,自己出资添置教学设备,在大林茶店内办起了私塾,常年招收二三十个学生在校读书。三四年后,李先生因事离去,白老板又从大邑江请来一位姓伍的先生(名不详)继续任教,深受当地群众赞誉。
1950年,白家继续经营大林茶店。1951年,还有藏胞马帮前来大林店购买茶叶运回康定。1952年土地改革,白家被划成“工商兼地主”成份,大林茶店被没收,白体仁全家扫地出门,强行被迁到该村的张家祠堂居住,也分得了一份土地自己耕种。大林茶店便由火井区供销社接管,不久便停业关闭,十多名茶业工人分别调到天全、雅安、荥经等县茶厂工作。至今尚有当年大林茶店的老工人陈存安、杨克进健在,现住火井状元村。年近90岁的陈存安是天全茶厂的退休职工,其子陈志华顶班,年已60多岁,也是天全茶厂退休职工。杨克进年已90多岁,当年曾调到雅安茶厂工作。
当年曲折难行的“茶马古道”,如今已变成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今天的火井镇,山上茶园叠翠,茶林成片。如火井双童村的百方坪、银台村的崇嘏山等地,有规模较大的茶园,茶叶产量十分可观。每年春夏,邛崃文君茶厂来火井收购鲜嫩的茶叶,采用现代制作技术,机器生产,统一制成“文君茶”销往全国各地。
1958年“大跃进”时期,邛崃县政府利用“大林店”的空闲房屋办起了“邛崃县第四初级中学校”,即“火井中学”,当地人称为“大林店中学”,后于1962年停办。延至1972年,又在大林店内重新办了中学,并招了高中班,成了一所“高完中”学校。1980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学生人数减少,高中班被撤除,直至2004年,火井中学迁入郑家坝的新校园,大林店房舍重又闲置至今。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