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932年美国大萧条期间经济一直在螺旋式下降,而这个下降趋势又因为采取了某些措施的缘故而更加速了。按老规矩说,这些措施本该经济复兴的,可事实恰好相反。为了保障投资者的利益,物价是不能降的,于是销售量下降了,销售量一减,只好用解雇工人的办法来降低商品成本。于是出现了奇怪的一幕!一方面穷人受冻挨饿,而另一方面资本家把成吨的牛奶和食品宁愿销毁了也不分发给穷人吃。
分析:美国垄断资本主义期间,政府采取措施保护市场经营主体,一方面维护资本家的利益促使企业生存,但另一方面却造成穷人更穷,大量失业人员因通货膨胀却更加买不上生活物资,经济一度萧条。从政策上看,宏观调控的手段应当站在底层群众的角度去制定,一方面稳定物价,另一方面降低贷款利率,同时制定就业措施,保障更多失业人员择业,从而稳定经济和社会秩序。对宁愿销毁也不分发的做法,一方面基于制度考虑,市场经济的弊端客观存在,应当理性对待。但对于我们国家的制度而言,宏观调控的手段更多要强化政府职能,应当坚决杜绝此类情形。
当前的问题:笔者看了论坛等问政平台,其中有一个关于地下停车车库的帖子,安得龙城名都地库上锁不用,群众车辆被迫停在人行道和绿化道上,给消防造成了一定影响。车库宁愿上锁,也不对群众开放,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车位租车费用略高;二是买车位的群众较少。开放商基于无利可图,选择宁愿空置。站在开放商的角度考虑,物权基于自然修建而属于开放商无疑,开放商盈利性质非公益目的也说得过去。站在群众的角度看,买房却无地停车,被迫停在绿化到和人行道也属于无奈之举,老百姓买车、买保险、加油充电、过车税,按理说一辆车的除去本来车子的价值,也变相为国家带去了收入,但车库每月的费用、车库管理费对于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说确实有不小压力。站在政府的角度看,修建车库的目的应当不仅仅是用于车辆停放,车库还有人防等功能,开发商是否就完全有使用权,政府应当在这个问题上应当给出权威答案,而不是和稀泥。另外,对于开发商宁愿上锁车库也不对外,这种做法政府不能坐视不理。市场经济有弊端,资本不能为所欲为,换句话说,如果政府宏观调控无法保障治理效果,那么乱象将越来越多。
建议:一是明确小区车库所有权和使用权的问题,顶层设计以制度确定下来。车库确实是开放商修建的,但是你修建的依据是政府提供的,基于政府法律法规修建的,那么政府有权利支配,这种物权应当作为特殊情况对待。二是车位原则不予出售和出租,应当作为业主免费使用,因车库管理造成的费用计入物业费当中。
说得不对,网友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