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834|评论: 0

临邛故事:十方堂的故事---十方堂渡口

[复制链接]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4-2-18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方堂渡口
    有一条石板路,从平乐而来,经黄鹤桥过现在的凤凰栖,到十方堂寺庙前的渡口而止。这个渡口,被称为十方堂渡口。临邛城方向来的人,也从十方堂过南河,然后到沿着这条石板路到孔明平乐,甚至以远,进入藏滇。以前在凤凰栖那个位置路边还有两座碑,一座为三滴水,一座是五滴水。它们可能是俗称将军碑的指路碑和修路的功德碑。
    十方堂渡口,不知道哪个年代开始的,但历史上时而开通,时而停止,渡口有时收费,有时为义渡。解放前已经停止使用。渡口停止使用时,人们在十方堂渡口下游100米的金牛坎那里河道在架了板板桥。行人走板板桥过南河。在每年的五月端阳时将板板桥拆除,到八月十五再将板板桥恢复。在没有板板桥期间,十方堂的老百姓和商旅只有从往下游南桥绕行数里去临邛。
    南河在十方堂渡口这个地方形成一个深潭,但水流较为平缓,适合行船。小伙伴们传说,最深的地方,有一篙杆深。解放后渡口恢复使用,由东安公社管理,其船只和船工费用,由东安公社支付,船工以船为家,吃住皆在船上。可能因为船工的选用有照顾性质的原因,船工多为孤寡老人。据说,其中很多船工不谙水性,有一老船工就在一次洪水中溺亡。
    我小时候,到十方堂去捡那些陶笔架,就是坐船过去的。对摆渡船,印象很深,为了防止船棚漏雨,上复盖有桐油布,浅黑色而发亮,有点像鲁迅笔下描绘的乌棚船。船棚下面,是船工的生活空间,里面堆着劈成很短小的柴火。有一个炉子,有锅,有碗筷,还有被盖席子。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棚顶挂了一盏小小的油壶灯。也许是因为河风大,还有一盏带玻璃罩的煤油灯。过河时,在离两岸近的地方可以将篙杆撑住河底,但到了河中间,篙杆不能接触河底,就只能用篙杆划水前进了。到后来,好像在两岸架了一条铁丝,拉着铁丝使船前进过河,渡船不用篙杆了。我们觉得好耍,也去拉铁丝。
   十方堂渡口既是一个渡口,也是一个重要的码头。除了木船,还停靠了很多竹筏和木筏。那些背夫,将五面山出产的木材,清油,大米等送到这里上船,顺江而下。到成都,到江口,就是现在的乐山起船出售。
     邛崃的五面山区,盛产松树。松树含有松酯,有易燃烧的特点。可以作为烧窑的窑柴,也可以作为生活煮饭用的柴火。人们把松树劈成只有一尺多长,如擀面棒大小,捆成一小把一小把,在市场上出售,俗称火把柴。邛崃的火把柴是成都居民生活用柴的主要供应来源。那些火把柴也主要从南河顺流而下,船运到成都。
    从老人们的叙述,使人遥想千年以前,邛窑的辉煌时期,在南河十方堂渡口周边,定是窑炉林立,一个紧挨一个,络绎不绝的背夫从四面八方沿着石板路,将窑柴背到这里。窑工们观察火候,日夜不停的将柴火投入炉膛,窑火熊熊,热气腾腾,烟雾弥漫。这是何等的壮观。生产的一部分窑器,沿着石板路,靠着背夫们的脚力,送往少数民族地区,一部分就从十方堂渡口装船,过岷江,下长江,运往更遥远的地方。
   如果现在恢复十方堂渡口,有摆渡船来往两岸,也是临邛一道风景。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