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东安初级中学 许龙
岁月匆匆,花开花落,人的一生总会有值得怀念,最想保护的一些记忆。给了我三年初中生活的邛崃东安初级中学校,它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和故事,至今在我的心灵深处还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
1961年7月,我和永安场小学的另外两名同学考进了这个学校,我分在初64级4班。学校位于县城东门外,老车站的北面,据说就在早已离我们远去的邛州文昌宫旧址上,文昌宫留下来的唯一古建筑奎星阁至今仍矗立在老地方。
当时邛崃有三所初中,邛崃一中的初中部,东安初级中学,设在高埂子的邛崃三中。比较起来,校园校舍、学习坏境、师资力量、悠久历史,东安初级中学算得上是最优秀的。
入学前父亲曾告诉我,学校最早的名字是“敬亭中学”,由一位国民党的师长始建。入学报名后,好奇的我请教老师,是不是这么一回事。老师左顾右盼,见没有多的人在场,才叮嘱我不该问的不要问。长大了才知道,那些年讲阶级斗争,宣扬国民党军官的好话等于站错了队,是要被追查的。
后来打听清楚,学校实系川军二十四军第二混成旅旅长张志和出资10万银元,于1932年始建,先名敬亭小学,以其父张敬亭名字中的后两个字来命名。张志和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不过当年鲜为人知而巳。
学校占地约90亩,规模、布局、景观及校舍、设备、师资,当年堪称邛崃第一川西一流。开始时初小、高小同办,附设一个幼稚班。幼稚班虽然只办了两年,却开邛崃幼儿启蒙教育先河。
1950年,敬亭中学与蜀才学校合并成邛崃县立联合初中。1952年,在联中基础上组建邛崃二中。至于东安初级中学的名称是什么时间出现的,至今我都没有弄明白。
刚入学时,学校依旧保留着敬亭中学的古色古香旧格局。
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近3000平方米绿树成荫的大园子,园子尽头才有建筑物。大门至正对面的教学大楼间,一条长400米宽20米,南北向的三合土大道在我们的眼中显得特别气派。
大道中间,垂直相交的宽10余米的东西向道路长约1里。左连马蹄形两层的砖木结构教研楼,是当年按华西大学建筑模式仿建的;右面跨过清水沟上的卢沟桥(抗日战争时取名,原名路沟桥),可通规划建设中的新校区。
面对校门的主大道两侧,郁郁葱葱的扁柏宛如伞盖,迎接着进进出出的好学师生。扁柏后面的园地里,近百棵碗口粗的柚子树花开时,教室里都能闻到它散发出来的扑面清香。
老校区与新校区之间,有一条宽两米,深一米,南北向的直端端水沟,水清见底,我们叫他“清水沟”。沟上卢沟桥,方便师生们在新旧校区间往来。改设图书室的桥边魁星楼,尚保留着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
学校的古风古貌和现代化教育风气并存,传统和开放理念有机给合。教室宽敞明亮,实验室设备完善,运动场标准大气,绿树掩映的花园和教职工学生宿舍整洁漂亮,图书馆藏书万卷,高素质、高水平的老师众多,教书育人气息浓郁。
最让我难忘的是班主任康禹昌老师,作为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他与其它人不同的是,喜欢用独特的文学语言讲授课文,言之有理,让人心服口服。
他坚持因人施教,喜欢抓两头带一般,对成绩出众的学生,注意重点指导,助他们锦上添花;对排名靠后的,针对不同对象及时补课,给他们雪中送炭;对中间一般的多数,尽量把课文讲的细致明白,让大多数跟的上学习进度。
他要求严格,不该错的地方绝不允许犯错。改作业认真细致,作业和作文本上随处可见他修改过的字迹。有些人把班主任当成负担,想方设法远离这项工作。康老师不一样,他把这当作是一种挑战和乐趣,干的出色到位。
他不轻易批评人,即使少有的批评也让你心服口服。一次,学校放归宿假,离校前十几个学生钻进黑压压的柚子林里,摘取黄爽爽的果实以饱口服,还有的把落在地下的柚子当球踢。我也和几个同班同学参与其中,一人摘了一个柚子。学校发现后,我们被送到各自的班主任那里,接受严历的处罚。在康老师面前,我们低着头,巴不得挖个洞子钻进地里去。可他只指派其中一人将柚子交到学校去,说他会去向校长亲自检讨,让我们早点回家。归宿假后,他分别找学生谈话,讲述学校的前身,抽子树的来历,让每个人从心底认识了为什么要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
大概是我们毕业前那一年的开年之初,一场大风大雪降临校园,几十棵抽子树被风雪吹倒压弯,全班同学自觉地投入到抢救树子的战斗之中,事前没有人动员,事后也没有人讲评,但每个人都认为是自己应该做的。应该说,这次善举和康老师的那次教育有着重要的因果关系。
我喜欢课外书籍,见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更是爱不释手。一次,同学借出一本《荡寇志》,让我三天后看完归还。我只好利用课余和午睡时间,加班加点看。一不注意,午睡时被康老师发现缴了书。我紧张了,因为这本书当时是禁书,没收了肯定要不回来,除了不好向借书人交待以外,还不知道会受到怎样的处分。几天后放归宿假,离校前康老师把我叫到他的宿舍,不但没有批评,反而让我讲讲看书后的感想。见我不敢说,他谈了自己的看法,大意是多看课外书是好事,但对这类书要批判性地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不能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语重心长的话说完,就把书归还了我,让我感动了许久。
临近毕业时,类似情况又发生了一次。那次是我和同学罗仲卿在午休时偷看借来的古典小说《镜花缘》,同样被康老师发现收缴。但他很快还了书,只对我俩说了句:“要爱惜自己的眼睛,不要睡着看书”。
几十年后同学会上师生谈心才知道,老师私下里是支持学生课外阅读的,不过是希望我们合理安排时间、地点和方式,不要影响休息和身体。
入学时虽然困难重重,国家仍每天供应每个学生8两大米,早餐2两,午晚两餐各3两,届时由各班的生活委员将这些米分别盛放在学生自备的土碗中,渗上水后放在蒸笼中蒸食。现在看来,一天8两大米的定量并不少,但当时一个月一个人只能吃到半斤猪肉,蔬菜又大多是红苕藤、玉荷叶、厚皮菜,少油缺肉,学生们普遍感到填不饱肚子,时有食量大的提前进入食堂偷食他人饭食,吃完后将盛饭的土碗丢入清水沟中。说来可笑,一些老师处罚人的法子,就是让课堂上调皮的学生迟一点下课,让他们吃不上饭空着肚子上后面的课。
说来笑话,当时在食堂就餐的师生近千人,每餐需要淘的大米,请洗的蔬菜量太大,炊事员只好把米、菜盛在用竹片编制的洞穴很小的大竹篓里,沉入清水沟用水冲洗。由于水流快,清凉见底,米、菜冲洗得也算干净,但也有例外。一次午餐,学生食堂的饭桌上,盛满八个学生共餐的厚皮菜的大盘子里,一个学生用筷子挟出一个长长的、圆圆的黑色的东西,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弄开后才发现,里面黄爽爽的原来是没有冲洗掉的一节干大便,可能是上粪肥时落在菜上的。真相大白后,从第一个挟着它的人到就餐近一半的学生,都恶心地呕吐起来,饭堂里一片狼籍。这次偶然事件,也是唯一的一次,伙食团因此而停业整顿。从那天起,食堂再没敢用沟水淘米洗菜的简单法子了。
我和班上同学的关系很好,特别是罗仲清,可以说达到了亲密无间的程度。罗仲清家住羊安界牌村,和我永安场的家只有一河之隔。他的成绩在班上排前几位,数学成绩更好,学习上我两互相帮助,经常切磋疑难问题到深夜。课间休息时常在一起,放归宿假也爱结伴回家。为了应付老师利用吃饭问题给予的惩罚,我俩订立了攻守同盟,若是一个受罚留在了教室里,另一个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到食堂代劳取饭,保证都不挨饿,虽然这样的情况几乎没有出现过。当时在外吃饭凭粮票,有钱无票买不到吃食,星期天我会花父亲给的四两全国粮票和2角4分钱,邀请他进学校附近的面馆,一人来一碗鳝鱼面或鸡蛋面。罗仲清则每天中午给我的蒸饭土碗里放一个自家产的红薯。他会游泳,常带我偷偷地到宿舍后面的水塘中摸鱼,品味鲜鱼美食。我两的日子过的还算滋润,让别的同学羡慕。
在学校仅有一次真正的饿肚子,那是几个外来小偷夜里潜入食堂,连饭及饭碗带蒸笼一起盗走后造成的。吃不上饭的同学对外来的偷饭人十分愤恨,后来值班人员抓住了一个,当看到那人骨瘦如柴的样子,我恨小偷的心立刻软了,劝值班员把人放了,也算做了一件善事吧!
三年的初中生活,除了第一年苦涩与艰辛点外,后两年困难时期影响减小,国家关心学生成长,学习生活改善,欢乐多了起来。我学习的劲头越来越足,三年级时在学生中首批加入了共青团组织。我的考试成绩在班上长期排在第二位,第一名是一位女同学。初三时,懂了事的我感到考不过女生是件丢人的事,决心下功夫赶上去,为男同学争口气。中考时,那位女同学因家庭出身不好,只能报考县上的民办中学,报考邛崃一中的我无法同她同台竞技。虽然我以升高中全班第一、全校第一、全县第一“三个第一”的好成绩考上了邛崃一中,但不知道我和她之间的竞争是什么结果,留下了一点遗憾。但我仍要感谢她,是她的优秀促进了我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