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之旅
八年级16班 龚雅琪
当你以为,凉山只是一座荒芜的山,它就让你看见,这片绿树环绕的海;当你以为,彝族的颜色只有严肃的黑白,它就让你看见,火把的光与漆器的彩。
“邛海夷者,武帝所开。”邛海有着最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及最恬静的忠厚渔民。
口舌生香,视野增色
已是初秋,天气转凉。天边云卷云舒,水面波光粼粼,鱼在跃鸟在飞。在海浪如歌的呼唤里,伴水而居的渔民在霞光映照的湖面上迎风而行,又在红日高升的喜悦中满载而归。
此时若觉肚中空荡,不妨漫步到青龙寺。还未走近,便闻豆香,
仿佛看到了嫩白的豆花从锅里舀出,加点银白的盐、鹅黄的鸡精,搁几颗金黄的花生,再浇上褐色的酱油、几滴清澈透亮的花椒油,又淋了鲜红的油泼辣子,最后洒上翠绿的葱花。啊,只是想想,就要垂涎三尺。三步并作两步抵达寺院蹦跳进门,愿望立即实现。吃上一口,熨帖得想把舌头吞掉——豆花的芬芳给人纯粹的安宁,清新的葱花与爽口的花生奠定了豆花的基调,而油泼辣子的辛辣则最大限度地丰富了豆花的口感。
满足完“口舌之快”,闲庭散步到荫下阶边,望着远处泸山上升起的袅袅青烟,浮想联翩。邛海的树总是常青的,像是从不落叶,总那样繁密,成片成片的深绿与小簇小簇的浅绿将树叶子编织成锦绣,枝叶交错、横柯上蔽,光影晃动,美感顿生;倘若登高远眺,却又是另一番风景,常青的树环绕着波光粼粼的湖,沿湖栈道掩映在湖光山色之中,树的绿,水的清,天的蓝,交相辉映,伫立此时,便真正懂得范希文的“喜洋洋者矣”!
火把狂欢,宾主共乐
秋天的第一片树叶飘落,美味的彝家米酒已经酿好了,鲜嫩的坨坨肉已经烤好了,能歌善舞的彝族姑娘已经蓄势待发了。热情的人们围着炽热的火焰,一圈又一圈,帅气阳光的小伙和美丽娇媚的姑娘们开始载歌载舞。欣赏着优美的舞蹈,聆听着清越的月琴,大大小小、老老少少共同参与到“达体舞”的狂欢中,这场属于凉山人民的盛宴开始了。
阳光里,微风中,草地上,火堆旁,彝家姑娘们身穿盛装,头带银饰,手持黄伞,在蓝天白云下,青葱草地旁,以黄色大地为舞台,火热悠扬的口弦与飘荡起伏的裙,形成一片歌与舞的黄色花海。月光中,晚风里、大地上,火把旁,山鹰之子与各地游客,穿着各异,手持火把,暮色月光为底色,褐色大地为舞台,灵动悦耳的月琴与热烈奔放的舞姿,形成一片歌与舞的红色海洋。
文化传承,你我见证
漆器这门古老的艺术,作为凉山最具代表性的彝家文化,是经久不息的文明传承。也许只有年长的阿普才能持笔制作出最精细的工艺。漆器是凉山最鲜明的彩,是色的精魂,“红黄黑”的三色交织组成这里的山川与湖海,这漆器的彩,是凉山人民生活的色与彩。
在过去,这片被荒芜山区覆盖的神秘土地从未被世界看见;而今天,这些穿越千年,世代延续的独特文化正随着微风裹挟的草木清香向世界蹁跹而来……
穿行在三色交织的漆器与经久不息的乐声间的,是彝家先辈千年前的呼吸——从色彩到月琴,从口弦到舞姿,当世界的目光终于注视着凉山,就注定:“凉山不再是一座山”,更不再是一块贫瘠的地,而是一片神秘的域,一座热情的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