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至25日,川浙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暨阿坝州牦牛产业发展大会在红原县召开,来自浙江、西藏、青海等6个省(自治区)的牦牛产业专业人士和近百家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话“牛”事,共谋发展。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四川省主要的草食畜牧业生产基地。在7月召开的州委十二届三次全会上,阿坝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州高原畜牧产业增加值达106亿元,年均增速15%,占GDP比重16%”的目标任务。
如何加快打造高原畜牧百亿级产业集群?阿坝围绕做优生态理念、打响区域品牌、盘活产品市场等关键持续发力,吃生态饭、做牛文章,做强牦牛产业“王牌”。
建牛棚,坚持生态理念
“以前都是散养,现在牦牛也有自己的家了。”8月25日,在红原县瓦切镇达俄村,雅卓阳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龙让建措对记者说。
他所说的“牦牛的家”是一个形似帐篷的巨型暖钢棚。棚内,铁围栏划分出的一个个区域,分别挂着犊牦牛、青年牦牛、妊娠牦牛、待孕牦牛等蓝色“门牌”。
棚里挂着温湿度表,贴着牦牛分类养殖成效对比表,牦牛精料补充料和良种牧草整齐摆放。“这种养牛法叫牦牛冷季分层补饲技术。”龙让建措说,天冷了进棚,天暖了再放回草原,“这样既降低了冷季牦牛的掉膘和死亡率,又给草场恢复腾出时间。”
在瓦切镇唐日牦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标准化牲畜暖棚里,已经有一些牦牛在做“冷季适应性训练”。
“这些牦牛年龄约在4岁、体重约200公斤。冷季在暖棚标准化集中育肥100天,可以增重约80公斤,约在春季出栏,正是肉嫩味鲜的时候。”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牧草研究所所长游明鸿介绍,这种“4218”模式,避免了牦牛冷季掉膘减重,既利于草原减负增绿,也利于牧业增效、牧民增收。
“我们正积极推动牦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畜牧业绿色健康发展。”阿坝州副州长旺娜说,阿坝牦牛已有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场612个,年标准化养殖规模10万余头。在此基础上,全州已建有暖棚3.3万个,越来越多的牦牛进棚过冬。而全州4个优良草种子生产基地、17个草产品加工点,再加上200万亩的人工草地保留面积,也有效缓解了草原承载压力。
兴牛业,打响区域品牌
“9斤牦牛奶,3斤檀木料,搅拌要充分。”8月26日,若尔盖县唐克吐蕃高原生态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里,负责人班玛仁郑和社员按照精确的原料配比,将白色牦牛奶与红色檀木料搅拌交融,制作牦牛奶手工皂。
在川浙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暨阿坝州牦牛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院长任发政提到的“推进区域化品牌战略”,让班玛仁郑很受启发:“用当地原料,制作成特色产品,打造成区域特色品牌,这是一条新出路。”
“我们合作社有5000多头牦牛、6万多亩草场,持有诺尔美、卓克利牧场2件商标。”班玛仁郑说,运用肉类、奶类这两种牦牛原材料,合作社已经研发出牛肉干、牦牛油火锅底料、牦牛奶、牦牛奶手工皂、牦牛乳清洗发露等多种产品,“接下来,皮类、粪类、毛类、骨类是产品研发的方向。”
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四川红原遛遛牛食品有限公司也站上新起点。“我们的牦牛预制菜产品于去年5月开始研发,今年7月正式进入市场。”该公司副总经理陈伍志表示,过去公司以生产牛肉干等零食为主,开发预制菜是一个新探索。
当前,阿坝已培育州级以上涉农龙头企业46家、示范合作社196家、示范家庭农(牧)场280家,畜牧产业链不断健全的同时,还大力培育“净土阿坝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创建“三品一标”208个,地理标志14个。
阿坝州农业农村局局长李世林表示,去年,全州畜牧业实现总产值84.05亿元,同比增长4.4%。
念“牛经”,盘活产品市场
8月25日,浙阿牦牛全产业链合作洽谈会上,阿坝州净土阿坝农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浙江省乐清市顺金肥牛饲养有限公司就农产品供应销售合作项目进行现场签约。
就在上个月,乐清对口支援理县“西牛东送”产业合作项目培育的首批德系西门塔尔牛被送上乐清人的餐桌。自2018年阿坝与乐清签订对口支援相关框架协议、全面启动“西牛东送”以来,已经有超过1.7万头阿坝牦牛和肉牛实现“东送”,交易金额超过2亿元。而“西牛东送”项目实施企业的负责人,正是乐清市顺金肥牛饲养有限公司董事长管端顺。
“阿坝牦牛肉质结实、品质好,乐清及周边拥有较为完善的牛肉产业链,市场需求大,浙阿合作牛生意前景很好。”阿坝州净土阿坝农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毅认为。
近年来,阿坝州坚持利用好资源比较优势发展畜牧业生产,基本改变畜牧生产布局“小而全”“大而散”状况的同时,借力浙川对口支援等机遇,积极走出去和引进来,加大对外交流合作,不断做大高原畜牧业。
8月24日,温州市得尔乐餐饮有限公司也与阿坝州净土阿坝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签订预制菜开发战略合作协议。川浙两地还携手启动“我有一头牦牛 养在阿坝州”公益认养活动,将高原畜牧业发展和全域旅游推介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