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推广过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文化产品《每一幕都令人动容!2022那些温暖到泪目的瞬间》,感慨地表示“每一幕都令人动容!这一年,每个人都辛苦了!纵有艰辛,但总有一种力量频让人温暖到泪目,激励着我们前行。你是一束光,带给了我的温暖和挚爱”。
笔者推广过《南方周末2023新年献词》,感慨地表示“这一年,这三年,变局加速。从现代化的百年追寻,到大疫后的秩序重建,我们相信,他们相信,不是因为未来值得相信,而是因为未来必须相信;不是美好已在前方等待,而是相信撬动了向往。在回顾与展望中,我们相信,春天终将回馈每一个在冬天里的抱薪者、坚守者、发光者”。
难到除了推广他人2022感想和2023憧憬,笔者就没有自己的2022感想和2023憧憬吗?当今晨——2023元旦晨起,读了“笔记君-有道云笔记”发表的《月薪3800,我却写着年薪50万的年终总结》之后,感同身受:每年这个时候,都是为年终总结发愁的日子!可是我这退休17年的职业新闻记者,已是田园间一闲云野鹤,遑论奢谈年终总结?
不过但凡人活着,总是有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有憧憬便有心灵寄语,所以笔者也就信马由缰地乱弹自己的2023新年遐想,以示本人送旧迎新之礼节。
图片引用于百度 诚谢原创作者
2023年很特别——双春年:公历2023年1月22日至12月31日,为癸卯年(兔年),闰二月(小),共384天。
或许因其特别,就注定2023年将仍如过去了的2022年一样地艰辛与磨难!然而有道是“年年难过年年过,岁岁难熬岁岁熬”,就需要用一些慷慨陈辞来激励自己。但笔者腹中空空,仅是草包一个,找不出既能表达慷慨又能体现理性的豪言壮语来展示。左思右想只好情非得已地也学“拿来主义”,即从近日阅读过的鸿篇巨制中摘要成篇。
一年前的新年贺词称“全国上下防控疫情坚决有力”。
而刚发布的新年贺词则称一年来“坚持科学精准防控”;“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仍是吃劲的时候”,“大家再加把劲,坚持就是胜利”。
一年前对“清零”防疫信心满满,但2022年干脆不提“清零”了。“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实际就是没有措施;目前疫情“吃劲的时候”,只能靠大家自己“再加把劲”。
这等于告诉老百姓,轻症的,只能靠自己挺过去;重症、死亡的,就算运气不好。能坚持活下来或康复的老百姓,最后等着必将宣布“胜利”。老百姓就不用指望政府了,无论公历新年、农历新年,老百姓只好自求少灾多福。
刚发布的贺词称“中国这么大,不同人会有不同诉求,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看法,这很正常,要通过沟通协商凝聚共识”。按常理,放松“清零”后应该就没有“不同看法”了,但如果有“不同诉求”、“不同看法”,则应称之为“很正常”,而且还是可以“沟通协商”的。
一年前,我们“正昂首阔步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今年我们用苏轼的一句话概括︰“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其意思是说,我们要“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是呀,“2022这一年发生的地震、洪水、干旱、山火等自然灾害和一些安全事故,让人揪心”。但与此同时,在“2022这一年,北京迎接了不少新老朋友,我们也走出国门讲述中国主张”。
还有,应当“深刻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来自外部的风险挑战始终存在并日益凸显”;我们的“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防范化解的矛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我们必需“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2022年底的上述大实话,已经预示了无论疫情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坚信:在新的2023年里,一切都将可能是相当美好的现实愿景!
也许,笔者还真有可能活到腊月二十五(公历1月16日)的77岁生日,但新冠病毒凶险,即使能活过冬季恐怕也熬不过春季,因为新冠病毒已经害死了很多人。即便没有新冠病毒,历年春季也都是春瘟的高发季。 鲁迅先生不是有过诗句“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的慨叹吗?
设若笔者真的会在兔年的春季里被新冠病毒追杀掉,那是命由天定。何况,痼疾缠身20余年早已“生无趣,死何惧”,就更无丝毫理由怨天尤人。惟望亲友将我的骨灰,一半洒进笔者家乡的釜溪河,而另一半则潜入笔者第二故乡的味江河,让钓鱼爱好者的我,继续享受钓鱼乐趣,就死而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