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936|评论: 1

答我卿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1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答我卿卿
                                                                                       凡丁
       网名叫“我卿卿”的微友,男,邛崃拱辰白莲村人。他问道:“我无意间在网上搜索到邛崃曾经辖雅安县、蒙阳县等,这是真的吗?”
       附图片
         1667265088410.jpg
       凡丁答:
       确实如此,临邛县(或邛州、临邛郡)曾辖雅安和荥经、汉源等地。
       先秦至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期间的临邛县地域,除包括现今的大邑、崇州、都江堰市、新津、蒲江而外,还涵盖今雅安、荥经、汉源(古笮都)乃至西昌地方。是因先秦时期,秦惠文王灭蜀后即实行郡县制,蜀郡为成都,临邛属蜀郡临邛县,由于当时地广人稀,临邛县编制是按照县级的人口数量进行划分的,而非按面积划分!
       汉晋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战略需要,雅安地名方才姗姗出现,而且最初隶属于邛州,南北朝时方才建置的雅州隶汉嘉(今芦山、宝兴、天全等)地方,期间,临邛县曾短暂属于雅州,之后邛州和雅州并存,直至清代。
       但是设在邛州的上川南道衙门(治所在兴贤街都官巷)却管辖雅州和嶲州(今西昌)地区的军政。这在清代及以前的古人诗中常常述及,笔者曾注释过数首包含以上内容的古诗,不了解以上历史者可能认为是天话。
       参见材料:
       1、《汉源县建置沿革》:“汉源县古名笮都,属蜀国。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国设蜀郡,属蜀郡管辖。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平定西南夷,以笮都为旄牛县,置沈犁郡,郡治旄牛。”
       2、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将“益州西外夷”的“邛都国”迁到今西昌降为:邛都县。
       3、民国《邛崃县志.疆土志》42p:“宁缃(县志总编)案:临邛县治即秦时蜀守张若城—临邛城故地也。临邛者,南临邛来大山(指今荥经以南的大相岭)也。此时郡县未定,临邛(以北的)疆土奄有(涵盖)今崇(州)、新(津)、灌(县)、及大邑之地。”

       关于蒙阳县
       今荥经古称:盐道。为秦灭巴蜀后的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前313)所筑—从临邛运盐所经之道。西汉王莽时期(6-22)称为“严道”,意为须要严加管理之道。隋.大业三年(607)改为蒙山县置;唐武德元年(618)置蒙阳县,六年(623)废为严道县,治所在今四川雅安市西;北宋时移到今雅安市;明.洪武四年(1371)废,入雅州。今称:雅安市荥经县。历代为临邛郡 以及 雅州治所。
       (以上见《蒙阳县历史》)

       关于雅安县
       清.胡荣湛《雅安县志.卷六》:“雅安,古青衣羌国(国都在今宝兴)。秦置严道县(即今荥经);宋齐梁侨置汉嘉县(今芦山县);魏周曰始阳县。隋复称严道县。唐宋元因之。明省严道县为雅州。清雍正间,升为雅州府。”

       关于越巂郡(今西昌)
       原本“益州西外夷”的“邛都国”,推测在古称“邛江”的邛崃南河以南之蒲江西来地方(另见《再探邛都国》文),延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被灭国,邛人部落被迫迁至嶲水以南,即今西昌东南设邛都县,属越嶲郡管辖。
即:汉武帝元鼎六年以前,今西昌地方也属临邛县范围!
       参见:
       1、唐《十道志》:“越巂郡,本益州西外夷,汉初为邛都国。”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因越过嶲水设郡县,得名越嶲郡,治所在邛都县—今西昌东南。
       2、《汉志》:“越巂郡,武帝元鼎六年开,属益州。应劭曰:‘故邛都国也。有巂水。言越以此水障,休盛也。’”

       关于邛来山之九折坂及零高坡
       邛崃山古名:邛来山。意为邛人迁徙所来之山。九折坂,亦名:邛来坂。在今荥经县西南大相岭山南坡,山道七十四盘。《旧唐书.地理志》:“荥经县,县界有邛来山、九折坂。”
       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87p:“邛来山自邛过笮(即今汉源),北来之山,至临邛之南五里而尽。地名土地坡者,即是邛来山之山麓……古城山(今称五面山)有铁祖祠(在十方堂铁牛处)……按,邛来山乃邛来大山,零高坂(即土地坡)与邛来九折坂相去甚远。”

       关于严道上的铜山
       古称“严道”的荥经铜山,西汉时称为:铜官山。因铜矿为国家管控的资源,故名。西汉文帝前元五年(前175),汉文帝赐给佞臣邓通自铸铜钱,而邓通却以岁取两千匹绢的代价,将铸币权转卖给卓王孙。卓王孙则将精炼的铜料运输至今邛崃土地坡下的:十方堂。即古称的“铜官山麓”铸造五铢钱,从而经南方丝绸之路流通全国。
      《史记.佞臣列传》载:“卓王孙将铜官山麓买为陶、铸之所。”说的是卓王孙在十方堂烧造陶器的同时铸造五铢钱,卓氏之富,遂拟于人君。明初出土的两个“脚有籀文”的古瓮所贮之五铢钱和所建之“瓮亭”(今存)便是证明。
       民国《邛崃县志.卷首》19p:“考赵人卓氏,秦时远迁临邛,以铁冶致富,未为卑贱。入汉以来,卓王孙假南安(今乐山市)邓通(之)严道铜山,家僮(佣工)致八百。而《华阳国志》附其名于邓通之后,不与临邛人齿叙,所谓良吏贱商也。今……如有能致厚赀(资)如卓氏者,亦可贵也!故附其名于〈古迹〉篇。”
       因先秦至西汉初的临邛县域,从土地坡上往南“直走千里”,所以,清道光时期的临邛画家罗衡斋在《川南第一桥图》中,将今荥经县境内的邛来山标注在今称的邛崃土地坡上;亦将今荥经县的铜官山标注在云居寺旁;还将宋代以来所称谓的古临邛八景之《崃岭朝云》景观标注在竹叶寺旁,其中的“崃岭”即“邛来山之岭”……以上皆无不有历史依据!
       曾见网上有人在研究汉文帝赐给邓通的铜官山和铸钱的地方时,仅以现代地理认知去否认或怀疑《史记》所载:卓王孙与邓通合伙造钱的地方在今称的邛崃十方堂。即古称的“铜官山麓”处!
       笔者认为:
       如果现代人脱离历史观去研究历史的话,势必走进死胡同,或者摸不着头脑!

       参见清.罗衡斋《川南第一桥图》中的各个标注
       1667266252121.jpg
       摘录
      《成都市蒲江县临溪县城遗址旅游指南》
      “蒲江的临溪县城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白马村12组。南北朝时期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建置临溪县。唐天宝末(756年)在此置‘行嶲州’,大历四年(769年)正式设置嶲州,将邛州临溪、蒲江两县划属嶲州41年。
       贞元十三年(797年)唐军收复嶲州,嶲州迁回凉山州西昌市。太和三年(829年)南诏军队攻占嶲州,太和四年(830年)嶲州再度迁此,仍‘以蒲江、临溪隶嶲州’。太和六年(832年),始移嶲州于台登城(今凉山州喜德县泸沽镇)。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二月废县,为临溪镇,作为县城长达517年,历西魏、北周、隋、唐、前蜀、后唐、后蜀、北宋八代。”
                                                                                                                                         2022/10/31
1667217827815.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7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2-11-3 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