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夏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养生的关键点!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湿热交蒸”在大暑这个时候到达顶点,尤其要防范暑湿邪气对健康的损害。
1. 祛暑邪:避免气阴两虚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贺娟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暑邪是夏季最主要的邪气,夏季汗出过多会带走体内津液,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气阴两虚。
而低血压、脑中风、冠心病等夏季经常发生的疾病,都和气阴两虚有关系。
【祛暑方】
(1)生脉饮
预防夏季心脑血管病高发,中医经典方剂生脉饮不错。取补气的人参5克,清热滋阴的麦冬5克,敛气、敛津的五味子5克。把三者放到杯子里用开水焖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饮用即可。
可以反复冲泡,冲泡到最后还可以把这三样吃掉。
(2)绿豆汤
用绿豆30克,芦根10克,白茅根10克,将芦根、白茅根用纱布包好,加水适量与绿豆同煮至熟。去药包,冷、热饮均可,能防暑消暑。③
2. 清暑热:缓解咽痛失眠
大暑时节,气候炎热,人们更容易“上火”,出现咽痛、烦躁、失眠等不适。
【清热方】
(1)吃苦味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董峰2020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夏季养生的根本在于养心,心比较偏好味苦的食物。
比如莲子芯。出现舌尖发红、口舌生疮、烦躁失眠、大便干燥等心火旺盛症状时,可以尝试用莲子芯泡茶饮,能缓解烦躁和失眠症状。莲子芯还能降血压,高血压患者可适当喝点莲芯茶。
还有苦瓜。苦瓜有清解暑热的作用,还含有苦瓜苷和类胰岛素物质,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2)老鸭汤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陈燕清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老鸭汤是三伏天值得推荐的一道时令养生菜肴。
选用一年以上的老鸭,切块冷水浸泡1小时,冷水下锅,水开后煮3分钟将鸭块捞出,去掉血水和腥味,再将砂锅内添足量的水,加葱、姜片、料酒,小火炖3小时,起锅前半小时放盐、胡椒粉,切好的白萝卜或冬瓜。
也可根据个人喜好添加粉丝、发好的木耳、泡好的莲子及其他配料。
3. 消暑毒:不要胸闷气短
夏季人容易烦躁不安、胸闷气短,尤其小暑大暑出汗多、体力消耗大的时候。
【养心方】
(1)睡个午觉
中午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这时如果能睡个午觉,放松静养一下,能养心。可以选择仰卧或侧卧,放松全身肌肉,排除杂念后,心静了,自然就可以安然入睡。
(2)酸枣仁粥
陕西西安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主任安军明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酸枣仁是一味宁心安神的好食材,熬粥时放点有助于养护心脏。
从药店买点酸枣仁,每次熬粥时加20、30克就可以,睡眠不好的人,还可以配合放点莲子,清心安神。
(3)荸荠水
还可以熬点荸荠水,化解身体的油腻、疏解瘀滞、清热利咽,有助于凉血解毒,对心脏的养护也能起到辅助保健的作用。
4. 祛暑湿:解除肢体困重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杨力教授2011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大暑时节,雨水增多,湿邪最易趁机而入。
暑湿侵害人体会出现口中黏腻、头昏脑涨、肢体困重等症状,有些人会出现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口中黏腻等不适,甚至旧病复发。
【祛湿方】
(1)运动微出汗
适当出汗有助驱除体内多余的湿气。年轻人步行、慢跑,老年人打太极拳,都是微出汗适合的运动。
(2)睡前泡泡脚
睡前用热水泡脚,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加速湿气排出,缓解下肢水肿,还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3)喝杯香荷饮
江苏省中医院普内科主任医师奚肇庆200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大暑时可以喝香荷饮。
香薷10克,荷叶10克(或鲜荷叶30克),陈皮10克,薄荷5克,先将香薷、荷叶、陈皮三味药煎煮30分钟,再加入薄荷煮5分钟即可,可加适量白糖调味,代茶饮,能消暑祛湿。
5. 养脾胃:保护胃肠功能
大暑前后湿气重,脾胃运化能力差,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如果经常穿梭于空调与闷热环境中,或者大量喝冷饮,更容易发生胃肠道疾病。
【养胃方】
(1)玉米糊
北京中医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汪红兵2012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玉米属于平补的食物,能调中健胃,无论是哪种体质的人,都可以适当吃一些。
推荐一款山药玉米糊,玉米粉和山药粉按3:1的比例煮成糊状,对胃很好。
(2)橘皮茶
橘皮10克(鲜皮加倍),冰糖适量,用开水浸泡后代茶饮。能理气开胃、燥湿化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