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园地拓荒者王抒情:(1912—1960),1927年达县联中毕业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1931年达县联中授课。那时,达县一般中小学校所授音乐多为古典诗词说唱。王抒情偏重现代音乐教学,守旧者视为异端,用五线谱音符形状戏称王抒情为“豆芽先生”。
1931年“九一八事变”,作《青年抗日从军歌》。1939年任“抗日救亡歌咏团”团长兼音乐指挥,团员100多人。到“西南”“醒民”无声电影院向观众演唱抗日歌曲,并将歌词抄写在大纸上,或制成歌词幻灯片放映。
1949年12月,达县解放,王抒情任达县临时治安委员会交际组宣传组副组长。1950年9月赴渝,相继在重庆育才学校和重庆女子师范学校任教。1952年9月任西南师范学院(后更名西南大学)音乐系教授。
王抒情桃李满天下,学生不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就是音乐界、文艺演出团体骨干。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王树、香港音乐教授章纯、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魏鸣泉、四川音乐学院教授江隆浩、上海芭蕾舞团作曲家陈本宏等均系他的学生。
梁氏三杰(作词):父梁上泉,子梁国新、梁芒
梁上泉:1931年生,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协、剧协、音协会员。重庆市作协副主席。全国十大青年诗人。1950年参加解放军,任部队文工团创作员。1957年转业到重庆市歌舞团工作,著有诗集《山泉集》等28部,歌剧剧本《红云崖》,影视剧剧本《神奇的绿宝石》等十余种,并有《茶山新歌》等歌曲(词)数百首。有的被谱曲,广为传唱。作品获全国、省市奖多次,2017年获全球华语诗人诗作评选“杰出贡献奖”。《小白杨》由梁上泉作词,士心作曲,阎维文演唱,全国流行,经久不衰。
梁国新:1948年生,中国曲协、四川作协、四川音协会员。曾任通川区文化局局长。1965年,达县缫丝厂工人。受父亲梁上泉影响,爱好写诗,工厂业余时间常有诗文发表省市报刊,调文化馆从事文学创作及群众文化辅导工作。
1981年,倡议策划组织“达城之春音乐会”。作品散见全国、省、市刊物,有的歌词被作曲家选中谱曲,在省、市电视台,广播台展演播放。词作《大巴山、阿里山》《绚丽晚霞胜朝霞》《正气永存天地间》《小燕子》《有礼之城欢迎您》等,先后获省级一、二、三等奖。
梁芒:1968年生,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省歌舞剧院创作室专业作家。1989年应征入伍。受父亲影响,从小爱好诗词创作,13岁出版第一本诗集《灯海和星海》。
歌词创作作品甚丰,《拯救》由孙楠演唱,脍炙人口,一度被众人传唱。作词电影《集结号》主题歌《兄弟》传遍神州。为冯小刚的《非诚勿扰》主题歌量身作词。为知名电视剧《情定爱琴海》《末代皇妃》《黑冰》《红粉世家》等撰写主题歌或片尾曲歌词。2021年央视春晚,有三个节目歌词系梁芒创作:韩红演唱的《追梦之路》、张艺兴演唱的《画卷》、李宇春服装走秀演唱的《山水霓裳》。
安氏两兄弟:安渝、安达
安渝:1938年生,国家一级作曲,中国音协会员,凉山彝族自治州音协副主席。1950年,达县军分区文工团排演话剧《战斗里成长》,演员安燕生系安渝哥,推荐12岁的安渝饰演小石头。由此,安渝成为解放军文艺战士,后调川北解放军文工团(南充),保送专业学校读书培训,调成都战旗歌舞团,转业凉山州文工团(歌舞团)。作品多次获全国及省市奖项,《清清的小河边》获全国第二届舞蹈比赛音乐创作二等奖,《阿哥追》获中华二十世纪经典音乐提名奖,歌曲《阿惹妞》《花楼恋歌》被评为四川省歌曲创作金奖。作品上过央视春晚,多次被中央、省、州歌舞团带到美国、英国、希腊、土耳其、马耳他、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演出。
安达:1948年生,中国音协会员,原达州市音协副主席,作品被选入《中国音乐家名录》。自小养成读书写诗的好习惯。读中学时,笔记本密密匝匝写满了诗作。当电杆厂工人时业余时间创作《痴情留凉山》,首发《四川音乐》。以后,诗作不断,发表各报刊。哥哥安渝探亲回家,建议他尝试写作歌词。
安达采纳哥哥意见,就读诗歌和歌词专业函授班毕业,自学成才。多年来,作品散见于全国各地报刊、电台、电视台,获奖无数。《我要回家》获全国十三届群星奖金奖,《百里峡的土家妹》获达州市第一届艺术节“优秀创作奖”。
达州知名词作家(以年龄排序)
李依若:(1911—1959),词作家兼作曲家,宣汉马渡乡人。民国十九年(1930)在重庆《新蜀报》任副刊诗歌编辑,后在达县《月季花》杂志任编辑,发表诗歌甚多。并在达县女中任国文教员,回宣汉后任马渡小学校长和宣汉民众教育馆馆长。新中国成立后,宣汉成立文艺宣传队,李依若任宣传队队长,宣汉文联主委,川北民歌研究委员会委员。先后整理创作巴山民歌上百首,尤以《康定情歌》《苏二姐》和《跟着太阳一路来》著名于世。
《康定情歌》由李依若作词作曲,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被评为中国十大民歌,世界十首名曲之一,传唱大江南北世界各地。
陈官煊:1938年生,一级作家,中国音协、中国作协会员,原达川地区作协主席、音协副主席。1956年从事创作,60年来,在国内外40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6000多首、儿歌2000多首、歌词1000多首、小说散文100余万字,出版诗文集22部,多次获国家及省市级创作奖。作词的儿童歌曲《长大当个好社员》传唱大江南北。其作词歌曲《这方土》红遍全国。中央、上海、四川、浙江、河南、广东、湖北、云南等电视台、电台播放作词的歌曲30余首。近十篇作品选入国家语文教材及海外中文学校教材,入选国家正规辞典十余种。
78岁前,创作发表2000多首爱情诗,获“世界发表爱情诗最多的诗人”吉尼斯纪录。
张宁生:1953年生,中国曲协、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原达州市曲协副主席。当过知青,1971年参军任铁道兵文艺兵,1978年转业达县地区罐头厂。担任“达城之春”历届节目主持人及语言朗诵。曾受聘电视台、电教馆任特约播音员、文工团艺术班普通话老师,2010年,受聘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系客座教授,授课有声语言表达艺术。
先后创作诗歌及歌词200余篇(首)。近几年,词作《情归碧瑶湾》由李明均作曲,获2019央视原创歌曲大赛金奖,《三江润泽汇林成材》获四川省中小学校歌一等奖,《巴蜀火龙》获2018年达州市文艺精品奖。还先后创作20多个小品节目,有的作品在全国及省市行业调演中获奖,《为了谁》获全国残疾人文艺调演创作二等奖。
邓成彬:1967年生,中国音协、四川作协会员,原达州市音协副主席。现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馆馆长,重庆市音协副主席。自小热爱文学,16岁发表处女作。已在国、省、市100多家报刊上发表作品1000多件,发表文学作品300万字,曾获“孙犁散文奖”“鲁黎诗歌奖”“晨钟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文学创作奖。作品收入50多种选集选本,部分作品被《读者》《青年文摘》《文摘周报》等转载。近年以歌词创作为主,400余首歌词发表于国内各大音乐报刊,大量歌词被谱曲演唱,有的在央视、四川、湖南、上海等电视台播放。
达州知名作曲家(以年龄排序)
王树:(1926—1995),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1942年读省立达县师范学校,1948年考入南京国立音乐院作曲系,1953年毕业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留校任教,直至1991年退休。
王树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进行系统的研究,1956年在学院首次开设“民间音乐”课程。之后,他又潜心致力于管弦乐法的教学和研究,长期担任配器教研室主任,形成他自己独特的交响乐配器教学体系。教学工作之外,努力进行学术研究和音乐创作。写出学术性、教材性的著作三本和各种内容的论文数十篇。
王树努力探求中国交响音乐的风格,有作品40多部,多有获奖。把中国古典名曲《十面埋伏》改编成叙事曲交响乐,将中国琵琶首次引进交响乐,在中国首届交响音乐赛获奖。创作双筝与乐队《回旋协奏曲》,首次将古筝引进交响乐。王树将中国民族传统音乐及乐器融入交响乐并取得成功,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杨富兴:(1929—1992)中国音协会员,1951年调达县地委文工队(文工团)担任手风琴演奏。为歌剧《坚强的战士》《三月三》《红云崖》《木匠迎亲》《李双双》《明明和珍珍》《会计姑娘》等作曲。1964年与郭明祥合写《向民间音乐吸取营养》发表于《四川日报》。此后专注巴山民歌的搜集、整理、研究,写出大量“本地观众看(听)了感到亲切,外地观众看(听)了感到新鲜”的音乐作品。《我是巴山背二哥》获四川省第一届优秀作品三等奖。《红军来了不受穷》获文化部优秀作品奖,《放鸭歌》获优秀创作奖。
李西林:1948年生,中国音协会员,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原四川音乐学院副院长。1962年读达县民中。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为央视及省市电视台和电台录制多种文艺节目200余部(首),参加国家、省、市级各种演出1000余场次。不少音乐作品获国内国际奖项。2014年获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荣誉音乐博士”。
1998年指挥川音大学生合唱团获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节专业组一等奖。2006年指挥川音女子合唱团参加莫扎特国际音乐节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公演,获组委会颁发指挥特别贡献奖。曾担任中央电视台全国第四届、第十三届电视歌手大奖赛专业组指挥。
音乐创作:舞蹈音乐《欢乐的节日》获罗马尼亚国际民间艺术节一等奖;舞蹈音乐《孩子、鸽子、明天》获第二届全国少儿舞蹈大赛金奖;《红披毡》获波兰国际音乐节最佳作品奖。(待续)
(本文达州晚报发表,网络文章另附照片。因篇幅有限,能力有限,列举不周,颇多遗误,请批评指正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