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5870|评论: 1

[传帮带] 这是最容易摧毁孩子的一句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17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
“他还是个孩子。”——这句话,经常能听到身边的父母说。
而且往往是,一边带着怨气指责,一边帮他把事情干了。
但生活在这种氛围里,孩子最容易产生过度依赖……
在信息飞速传播的当今时代,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新闻:

  • 23岁男子因不满楼层无法使用指纹锁,强行拆毁电梯锁并从26层抛下。妈妈则认为 “他还是个孩子不能苛责” ;
  • 30岁男子因为游戏充值上当,妈妈奔走多地为孩子讨回公道;
  • 女孩儿大学毕业十年,仍在家啃老,只因无法离开爸妈独自去工作……

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日常生活里,经常有这样的场景发生:
  • 自己明明会穿脱衣服,可每次非得大人帮忙不可;
  • 已经上学了,遇到事情,不愿意自己做决定,一定要爸爸妈妈告诉怎么办、该怎么选;
  • 出门或上学,水杯书包都需要大人操心整理和帮忙拎,自己既不想也不动手,活脱脱一个小主子……

有人会说,小孩子这样很正常呀,长大了就好了。
可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独立性真的能养成吗?

一、独立不是 “教出来的”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独立始于出生,终于老去。事实上,孩子一出生,即是独立的开始。小婴儿与母亲胎盘脐带分离,开始学习独立地使用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孩子有着一套精密的 “独立内在法则”


我们不需要教孩子,独立的呼吸、消化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本能。他们还自然的把头埋在妈妈的胸前,寻找妈妈的乳头,主动的去吮吸。

有时候为了更容易吸吮到乳汁,他们还会调整自己的吸吮压力。对于那些非母乳喂养的孩子,他们会主动的寻找妈妈和母乳的气味。所以生命为了生存,就会本能就去 “独立” ,去获得更多的生存和融入环境的资源。这种独立是孩子自发无须任何人提醒的。


独立就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并且这种本能会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升级迭代。

比如进入 2、3岁 的孩子,会自发的反抗别人的代劳,什么都要自己来,追求自由;

7、8岁 的孩子,开始喜欢去同学家里串门,也会开始要求自己做主、把同学请到家里来——这些是他们探索独立的心理需求。


艾里克森曾在其「阶段理论」中指出:


儿童期(2-3岁,即第二阶段)的孩子由于已经开始学习自主如厕、穿衣等行为,因此他们会去获得一种自主感。
这种自主感会促使他们更顺利的进入到学龄初期阶段(3-6岁),去更主动尝试新鲜事物,发展独立的人格。

二、被过度关爱和呵护蚕食掉的独立性

在生活中,那些吃饭都需要父母喂食、或无法自己独立游戏的孩子,往往都是最为依赖父母的。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吃多少”、“要不要吃” “该玩什么” “怎么玩” 都被成人所控制的。


换句话来讲:这些孩子由于过去的生活经验,并不清楚和了解自己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所以要想孩子获得心理上的独立,那么生理的独立就是不可或缺的。
生理上的独立会让孩子拥有自我的操控感,感受到自我的 “能动性” 。


许多家庭对于孩子关怀备至、悉心照料,特别在一些隔代养育的家庭中,还会因为种种原因对于孩子基本的动手操作处处代劳。
  • 比如孩子自己吃饭慢,就干脆大人一勺勺喂;
  • 孩子想自己捡掉落的玩具,大人已经手快地捡了起来;
  • 邻居问孩子一句话,孩子正在思考该怎么回答,大人已经快言快语地替孩子说了,临了还埋怨孩子回答得太慢……

这种生理上操作的不独立让他们无法找寻到精神层面上,对自我的自信。就像那些能自主决定吃多少饭菜的孩子,虽然有时候可能会吃太少饿肚子,但这种可以自己独立做主的经验,会让孩子明白——


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己的行为可以影响着身体,自己能做更多的事情。孩子也会因此在未来更愿意去自主地思考和主动做出选择,内化自己的独立人格。

三、被误解的儿童 “独立性”

在现代生活中,一个家庭的育儿方式往往是复杂多样的, 在培养孩子的方法上,有两个误区往往会影响儿童独立的发展:误区一:坚持让孩子自己干,家长完全当旁观者 不,和孩子一起做也是帮孩子独立的方式。

有些父母会将表象当成 “独立” 性——比如孩子不哭不闹就叫独立;只要孩子开口请求帮助就是 “不独立” 。其实我们所说的 “独立” 更多指孩子在人格上的独立,表现在孩子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上,恰好来自于父母的支持和肯定。发展心理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拥有父母充当 “脚手架”(从旁辅助)的孩子,更能完成没有父母就完成不了的任务。


举个例子:

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自己穿衣服,正确的做法不是站在一旁骂孩子。而是先邀请孩子帮忙一起提裤子,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作用。之后,我们可以再进一步,邀请孩子一人穿一只脚。

最后你就会发现,当孩子熟练动作后,他会自发的希望能独立完成穿裤子,甚至不再愿意让父母插手了。这其实就是从零到一的过程:孩子在父母的协助中,逐渐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成就感推动了孩子的独立。


所以孩子的独立并不是只能独自的面对,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帮孩子去分解难度,让他去感受自己的能力,学会相信自己能做到。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更愿意去尝试,去获取更多独立的经验,拥有更多的独立。

误区二:孩子还小,为了安全不能让他自己做,等长大了再做也不迟。

不,独立是一出生就开始的旅程,只有不断尝试和感受结果后,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你现在还小,不能做这个。” 这句话经常都会出现在孩子独立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

但其实孩子真的像我们以为的那么柔弱吗?就像孩子使用剪刀,爸爸起初非常抗拒,觉得孩子肯定会剪到自己的手。但实际上,经过一番安全培训后的孩子,从第一次用剪刀到现在的四年时间里,从未被剪刀刮伤过。


这一切不是因为孩子能力很强,只是我家人事前的仔细示范,和孩子自己一次次小心地尝试,让他掌握了熟练使用的技巧,从而没有受伤。所以敢于给孩子尝试,才能帮孩子去拓展能力,获得独立的自信。我家孩子从未因剪刀受伤,或许是个别案例。


但放在更广阔的场景中:即使孩子在主动探索过程中会有一些不良后果,只要不是危及生命,那么感受下自然的后果也会让孩子更好的明白和把握自我。

例如天冷孩子不愿意穿外套、非要选择单薄裙子——
没有关系!就让孩子穿上出去试一下,亲身感受温度的变化,再给她披上偷偷带出去的外套,那么下次她会更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和对待自己。


四、父母这么做,让孩子自信又独立

孩子的独立虽然是本能,但作为父母,我们也可以通过 一 “做好”;二 “学会” 的方式来更好的辅助孩子去发展自己的独立,最终塑造独立的人格。

01 做好“环境辅助”,避免亲子冲突

很多父母不愿意孩子去尝试和独立,其实并不是他们想要控制、限制孩子,只是过程中的亲子冲突,让 “独立” 变成了一种负担。例如孩子刚开始学习独立吃饭时,总会伴随着打翻饭碗、弄脏地面和身体的状况。


这种状况恰恰就是成人与孩子独立的矛盾。因为对于成人来说,此刻反复的收拾已经无法让他们冷静的去引导孩子的独立。因此喂饭就变成了很多老人和父母的选择。


所以如果想要避免这种独立的冲突,那么必要的 “环境辅助” 就非常的重要。例如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的餐具,用深盘,而不是浅盘。如此可以帮助孩子自己利用深盘的边缘,更好的勺到食物,避免食物溢出;
使用厚重的盘,而不是轻的塑料盘,孩子就不容易把盘子移动,从而掉落在地板上造成大面积的清理;提供一个可靠的围兜避免食物弄脏衣物;甚至可以在孩子进食的位置下铺设一次性的餐垫,可以降低我们地面清理难度等等。


有了这样关于环境辅助的准备,孩子锻炼的机会多了,自主进食就不会那么容易造成亲子间的冲突,孩子进食的独立性也就不容易被打断。

02 循序渐进 “脚手架”,让孩子学习感受掌控自己的感觉

独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孩子学习的过程。每进步一点点,孩子就离独立的里程再近了一步。在这个过程中,把目标分解、细化,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会增强孩子的能动性,让孩子更独立。


比如说,让低龄孩子学会独立阅读比较难,但是我们可以根据难度系数进行分解:从每天抱着孩子翻书 → 孩子自己抱着书,妈妈来翻 → 孩子翻书,我们孩子旁边做点其他的事 → 孩子每天自己独立翻看1分钟 → 逐渐增加到3分钟。


如此循序渐进,我们就像一个脚手架,帮助孩子每一次自己多做一点点,不知不觉孩子的独立性就变强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多多注重孩子的参与感。
比如孩子总是要大人帮着穿鞋子,说什么也不愿意自己穿。
那么孩子还有什么可以参与进来的呢?是不是可以从先从选鞋子、提鞋子开始?只要孩子肯参与,就避免了我们和孩子的拉锯,用一种巧妙的方式鼓励孩子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在学习。孩子没法一下子做的很好很独立,同样的,我们给与的指令和引导也不要一下子期望太高。

03 允许孩子 “慢一些”,静待成长的到来

著名的作家木心曾经写过一首极美的小诗《从前慢》,他说:
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其实对待孩子就像这首小诗,当我们用慢镜头去观察孩子,就会发现其实并不是孩子不够独立,只是我们太快要结果。


例如看着端着满满水盆的孩子,作为成人我们总会本能的阻止他,跟他说要减少水量。可这样的方式虽然避免了洒水,却阻止了孩子对自我行为结果的认知。
对于孩子来说,他知道的只是成人的要求,而不是行为的后果,这样的方式也就无法让孩子学会独立的行为思考。
所以不如我们放慢脚步,让孩子多去探索。即使满满的水盆洒水出来也没关系,毕竟这样独立体验更能促动孩子去思考。

04 克制自己,允许孩子说 “不”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放弃成人的姿态,仔细聆听孩子的各种声音。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孩子的每一次说 “不”。因为每一次的 “不” 都是孩子独立思考的表现,是他们在尝试进行自我的决策。


所以面对这样说 “不” 的孩子,我们应该允许他去做表达,去理解他的想法。例如孩子挑食,不愿意吃青菜,那么我们就应该跟孩子一起寻找挑食的原因,找寻解决的办法。

这样的过程可以帮助孩子明白自己的拒绝并不是一件坏事,他的表达是有意义的。而孩子也会更愿意去做独立的思考和尝试,不会因为害怕成人的指责而不敢向前。
总之,就像蒙特梭利所说:在生命的最开始,孩子就需要自己做事情。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发展独立性,以促进孩子不断的自我发展。因此对于孩子来说,不管成人的想法如何,他都会自发的去追寻独立。


作为家长,我们要的并不是去教孩子独立。而是学会避免限制他的独立。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26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2-5-18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