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吵得不可开交的是成都主城区话题,因为就在近日,成都两会对成都产业结构发展给出大不一样的发展建议,其中两点值得关注:一是产业重回主城区,禁止通过行政命令将中心城区国有化产业简单搬迁到新区,禁止中心城区行政机构搬迁到新区;二是补齐成都工业短板,布局石油石化、氢能源和高端制造业等产业。
第二点我们暂且不论,因为这是如今每个新一线城市想要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必须走的道路,如今安徽合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一枝独秀,江浙地区发达的氢能源产业,作为西部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都怎么能不着急?
回到第一点,产业重回主城区,禁止简单搬迁国有化产业,禁止中心城区行政机构搬迁到新区。这一消息力度很大,直接表明了政策导向,过去盛传的省政府落户兴隆湖的消息看来是不攻自破了,在新区大修特修政府办公机构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主城区与新区的界限将更加明显。 要了解产业是否真的会回归主城区,要先搞清楚主城区的界限。过去一般而言,成都真正的主城区应该定义为“5+2”板块,即传统五城区+高新+天府新区,而根据成都中心城区定义,主城区应该定义为11+2区域,即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新都区、郫都区、温江区、双流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11个行政区和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2个功能区,至于东部新区暂时没有官方文件列为中心城区。“11+2”区域则主要涵盖了成都一二圈层中主要的区县,回归主城区的范畴应该定义在这些区域中。
但本次两会意见,特地表达了不搬迁到新区,天府新区也算新区,自然而然就在其中了。思考这次两会的重要意见,其实不难发现早有端倪,毕竟成都主城区的产业定位一直很清晰:五城区作为传统的三产业所在地,承载了大量就业人口,东部片区偏智能制造、西部则以农业旅游康养为主,北部则是重要的商贸物流区域,南部则主要集中金融、科创等新兴技术、新兴赛道产业,整个区域的产业布局互不干扰,又相互促进。此外,无论是一城三区(天府新区、高新区、东部新区)还是一核四区(新经济活力区、天府国际生物城、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都将按照方位落户的产业进行了明晰划分。东部片区(包括东部新区)作为先进制造业所在的核心区域,未来在高端制造,尤其是新能源等产业上将发挥重要作用,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制造业完全按照预期落地还需要一段时间,前年、去年是画的大饼、搭的框架,今后几年才是落地的关键。 而南部区域由于过去几年超前发展,现在已经出现了与传统主城区割裂的问题,一昧的搬迁产业、修建新区在如今大背景下已经显得乏力,管理能力、配套建设进度与规划的错位匹配直接导致新区热度过高,而老区缺乏规划,在城建老旧的当下,被迫出现产业转移,自然而然会让整个成都发展顾此失彼。 显然,成都政府已经意识到目前的问题,在2000万人口基础的超特大城市中,平衡老区新区显得尤为重要,“千城一面”的情况已经在国内广泛发生,但真正崛起的新区屈指可数,很多新区都在时间中慢慢消逝,留下一地鸡毛。尽管如此,建树依然认为成都发展新区的策略没错,及时调整方向,是将框架建设和集中力量办大事两者相平衡,是当前的最优选择,如果没有产业规划,成都没有未来,但如果只关注产业规划,现在又会出现问题。
并且,城南也并不会如很多朋友预想的一样凉凉,热度降低并不意味需求降低,南边作为特小专精科创企业的聚集地,区位价值依然显现,只不过会逐渐收敛,回归核心区域罢了。 最后,可以预见的是五城区将迎来巨大利好:价值回归是时间最终的结果,中优力度将进一步扩大,这对传统五城区支持者来说无疑是喜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