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收到后台读者的一些留言:
都说要接纳自己的情绪。
但是我现在情绪不好,怎么接纳呢?
我不想接纳,只想改变。
——很多人就卡在这里了。
我们日常焦虑、痛苦、纠结、抑郁,被各种负面情绪裹挟,似乎很难真正做到“接纳”它们。
今天,我想结合来访者的案例,和大家聊聊。
怎样才算做到接纳自己的情绪?
接纳后,是什么让生活发生了神奇的改变?
【*注;所有案例已做模糊化处理,经来访者授权发出】
一、抗拒VS接纳
面对各种不舒服的情绪,大多人的第一反应要么是忍着,要么是迫切想做点什么,来改变或逃离此时的 “不舒服” 。
我好焦虑,但焦虑不好,
所以我要做点什么,来消除焦虑;
我好生气,但生气不好,
所以我要做点什么,能变得不生气。
……
这些都是接纳情绪的反面:抗拒。
不光抗拒此时的情绪,还抗拒自己的情绪反应模式——
比如,有的人一焦虑就睡不着觉,这时他既不接受自己焦虑,也不接受自己睡不着……
我们都知道,当你在抗拒某样东西时,实际上你并没有远离它。
相反,你已经认同了它的存在,并且有可能还在强化它。
这就是,所谓的 “抗拒即认同” 。
接下来结合一个来访者的例子展开谈谈。
这位女性来访者,事业做得顺风顺水。
但是她常常焦虑,有时这种焦虑会转成愤怒。所以她常向公司员工和家人发泄情绪。
但她找我,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情绪。
而是因为:她发现自己的孩子也变得很焦虑,喜怒无常,爱乱发脾气。
作为孩子的母亲,对孩子有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孩子的特点就是可塑性强。
谁最容易塑造他们?
离他们最近的人,一般来说就是孩子的父母。
但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
因为既然父母对孩子有影响力,那只要父母改变了,孩子也会自然改变。
所以我让她先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尝试着去了解、接纳自己这种表达焦虑和愤怒的情绪模式。
但她并不接受。
她很着急,希望我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她「直接搞定」孩子。
这就是抗拒。
但是我没有这样的方法啊。
于是她按照自己的套路,想尽各种办法让孩子 “好” 起来。
可孩子的情况反而越来越严重了。
于是她又进入了更高等级的应激状态,更焦虑更着急,于是母女俩人就陷入了恶性循环中。
最后这位来访者别无他法,才不得不耐下性子,走向 “接纳自我情绪” 这条路。
、
二、察觉情绪再接纳情绪
去接纳,事情真的会变好吗?
我另一个来访者的案例,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来访者在政府部门工作,也是很优秀的一个人。
但由于在工作中出现疏忽,犯了一个错误,被停职了一段时间。
停职后,他的心理压力非常大,总沉浸在 “那个事情要是不发生就好了” 这种想法里,最后他因双向情感障碍找到我。
我说,事情已经发生,无论你今后有何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个事情都已永远定格在那了。
但是我们依然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第一件就是,我们可以去改变对那件事的看法。
但是首先要承认,事情已经发生,单位也已经处理,这件事在 “事” 的层面,已经过去。
但是,在他自己的感受,也就是”情“的层面,他没让它过去。
于是他就过不去了。
停职结束后,他由于长时间失眠,精神状态很糟糕,根本不能上班,最后只能长期休病假。
我跟他说,“你现在的问题,根本已不是那件事情了,而是那件事情让你产生的情绪。”
所以我们现在需要来处理情绪的问题:
先是觉察,然后才开始接纳。
一个人从觉察到接纳情绪时,通常会发生两个改变:
1、不再制造出新问题
这位来访者原本的问题是只是犯了一个错误,被停职了。
但由于无法接纳,衍生了新的睡眠问题和情绪问题。
其实很多时候,某件事带来的创伤或者损失,本来是有限的。
但我们不接纳,一直在挣扎和纠缠,又拉扯出更大的伤口。
就好比我们陷在沼泽时,最不应该做的就是挣扎,因为越挣扎越危险。
正确的做法是:张开双臂,躺平。
所以当你真正接纳一件已经发生的事,不再对抗这件事带给各种情绪时,你就已停止制造新问题了。
2、聚焦当下,重新归因
当我们不再挣扎,不再制造新问题时,我们就可以重新聚焦当下。
一旦聚焦当下,你就会发现,其实问题早已不是一开始困扰你的那个事情了,而是由它衍生而来的另一个问题。
如果能够把过去的事情,在“事”的层面过去,也在“情”的层面过去,情绪也能平复下来,更加清晰理性地转变对情绪的归因方式。
一开始,我的来访者,认为他的双向情感障碍,是由停职事件造成的。
而这件事又不能改变,所以他的情绪问题也会因此无法改变,甚至越来越严重,会伴随他一辈子。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他终于理解了这个情绪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因于这件事,更重要的是他的情绪,和背后的情绪反应系统。
他花了两周的时间,才在心底真正接纳了这件事,终于有了一点点轻松感。
三、觉知即超越
人在接纳情绪之后,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接纳是不够的。
因为还没有解决所谓的病灶,也就是「反应系统」的问题。
我们还需要去找到被这件事逼出的反应系统,找到之后,再去改善并超越原有的反应系统。
这种超越,就相当于是升级更新我们的反应系统。
我的另一位来访者,他找到我时,二十五六岁,当时在一家高科技企业里工作。
他工作很忙,收入很高,但他一点都不喜欢这份工作。
他之所以坚持做这一份让他非常痛苦的工作,没有辞职,是因为在他大概六七岁时,父亲就因为意外去世了。
他母亲要求作为长子的他,每个月都要寄一定数量的钱回去,帮扶一下家里的弟弟妹妹。
这已成为他的一个习惯了。
没有办法摆脱这种生活的他,整个人都非常紧绷和绝望。
刚开始,他每次坐在我面前时,他的紧张甚至会影响到我。
他脖子伸得直直的,而且讲话语速也很快,有点神经质。
我跟他一起工作了大概两年。在这两年里,我见证着他走完了我们所说的对情绪的觉察、接纳的所有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里,他经常提起小时候,他母亲是怎么怎么要求他的那些事。
在这个阶段里,我让他尝试去体会在说这些事时,自己当下的情绪和感受。
所以他在我这里有大量的时间都是在哭,或者说都是在表达情绪。
这个阶段的重点,就是在事情和产生的情绪、感受之间建立联系。
慢慢地,他意识到现在让他难受的,不再是那些事了,而是他对那些事的看法和对那些事的反应——也就是那些让他很难受的情绪。
这个时候,他的情绪已经相对平稳了,再来我这里的时候,基本上就不再怎么哭了。
然后他就开始进入新的阶段,也就是觉知即超越的阶段。
在这位来访者情绪趋于平稳,再加上有了觉察之后,他慢慢发现了他的内化机制。
实际上是这个机制,导致了他有这样如今的处境。
他终于发现,现在他的生命有很大一部分并不属于他自己。
如果他多拥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生活,就会产生内疚感。
这个信念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这一切都跟他的母亲有关。
从他母亲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带三个孩子,是非常辛苦的。因此,他的母亲不断地给他植入一套观念:
父亲不在了,他作为长子,有责任担起抚养弟弟妹妹的责任。
如果他不这样做,或者做不好,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对不起母亲以及死去的父亲。
他的母亲常常用自我攻击的方法,来强化这个信念,向他诉苦、抱怨,说自己是多么难,这个难里有一部分是因为他没有做好。
终于,他完全认同了他母亲反复的这套说法,好像被催眠了一样。
而现在,我的这位来访者在经历了抗拒、接纳之后,慢慢地,迷雾散去。
他逐渐通过觉知,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内在的信念以及它的来源。
这就是带着觉知的接纳。
因为他已经完全接纳了这些情绪和觉知,所以他就有条件转入对反应机制的细致观察,打开了一个选择的空间。
这就是觉知的第一个特点,它彻底划分了事和情。
我们一般说 “事情”,但我们总是关注着 “事”,却忽视了 “情” 推动着 “事” 的发展。
在这个来访者把 “事” 和 “情” 划分清楚后,我们在第二阶段做的主要工作是划清他的心理边界。
因为他已经看到这个信念了,他也意识到这个信念并不是他自己的,而是他母亲给他植入的。
所以他现在可以重获新生,因为他终于能够理解,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觉知的第二个特点是,觉知已经超越了情绪,而不是在情绪之中。
因为你的情绪和反应模式就是你觉知的对象。
在真正觉知的时候,你是跳出来的,能够保持一个客观中立的态度来看待这一切。
觉知的第三个特点是,能够自主地置换原有的一些不合理的观念。
通过觉知,你可以发现自己很多内在的客体,比如你的观念、观念的来源,以及我们刚刚说的人际边界。
然后你会发现有些观念是不合理的,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开始对这些不合理的观念开展工作。
这个工作的本质是什么呢?
对于这个来访者而言,他一直想要自主,但是他一直做不到。
他只能空有一个愿望,有很多的难受的情绪阻碍着他。
通过觉知,他了解了这些观念和它的来源后,他就扫清了一些障碍,可以行动了。
他后来的情况也确实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他换了个行业,跑去做旅游了。
因为他说自己喜欢到处跑,每到一个风景好的地方,就非常开心。
然后他跟家里的关系也变得更好了。
为什么?
首先,因为他在做这个工作的时候,他自己心情变好了,压力减少了。
其次,他划清了自己和家人的心理边界。
当然并不是说他就不再对家里担负责任。
只不过他现在担的这个责任,已经不是他母亲强迫他担负的了,而是他自己自主选择,合理地为家庭做一定付出。
他的家人也接受他这样的一个状态和改变。
很多时候,我们想做一些改变时,会有假想的恐惧,会担心如果我们改变了,一些相关的重要关系就会受损,甚至破裂。
但事实,并非如此。
人若是活成一池死水,情绪不流通,不觉知不改变,在旧模式里屡屡挣扎,也是徒然无功。
相比起死水,当然是溪流好。
从不舒服旧模式里挣脱,灵活习得新的反应姿态。奔涌向前,畅快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