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段艰难自救复工在望的恒大集团,这几天再度成为媒体的焦点。 起因是,12月3日晚间恒大集团的一则公告:鉴于目前的流动性情况,本集团不确定是否拥有充足资金继续履行财务责任。本公司收到要求本公司履行一项金额为2.6亿美元担保义务的通知。在本集团未能履行担保或其他财务责任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债权人要求债务加速到期。 此前,自流动性危机爆发以来,恒大集团包括其实际控制人许家印,一直在想办法弄钱,确保复工,确保支付其到期债务及利息。 显然,面对其巨大的接二连三到期债务需要偿还的压力,这一回,恒大集团显然是撑不住了,关键是不想靠自己撑了。 恒大集团不硬撑,在其无法靠自救摆脱危机、实质性发生债务违约的时刻,主动请求政府进驻公司,无疑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实际上,我个人觉得,恒大集团还应该早一些作出这样的安排。硬撑将对于恒大集团恢复元气更加不利。恒大集团的债务规模太大了,有限的资金更该用于其叫“保交楼”。 对于恒大集团,此次不硬撑——公告对两亿多美元的担保债务不确定是否拥有充足资金继续履行财务责任,以及请求政府进驻恒大集团——权威媒体、舆论和资本市场都是正面评价的。 第一财经12月5日对恒大集团此举给出的评价是:千亿境外债面临重组,恒大为保交付争取时间与空间。 光明网同日发文说:恒大风险靴子落地,为什么说这不是一件坏事? 新华社新闻5日说:恒大问题属个案风险,处置迈出关键一步。 正如央行谈恒大风险指出的那样:恒大集团出现风险主要是源于自身经营不善、盲目扩张、多元化……短期内个别房企出现风险,不会影响中长期市场的正常融资功能。 而且,近期,境内房地产销售、购地、融资等行为已经逐步回归正常。 恒大集团风险对我国金融系统的影响有限,风险可控。 从最高金融管理部门的表态、媒体舆论及资本的反应中,我觉得因恒大引发的房地产业信心正在恢复,实在令人欣慰。 各路债主,业主,请继续给恒大集团更多时间和空间。中国的房地产业,加油。 作者:刘庆华 2021年12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