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052|评论: 6

谁是世界石油钻井之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19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谁是世界石油钻井之父?
                                                                                        凡丁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中〈益州记〉载:“益州有卓王孙井,旧时常于此井煮盐。”
       而《旧唐书》载:“火井,汉临邛地,周置火井镇,隋改镇为县。隋炀帝大业十二年,改火井镇为火井县,划属益州。”故西汉临邛县的卓王孙盐井,隋末唐初时在益州(今成都)地界。
      《史记》〈佞臣列传〉载:汉文帝初年赏赐邓通铜官山后,卓王孙将“铜官山麓(今十方堂一带)买为陶、铸之所。”
       晋常璩《华阳国志》补载:“汉文帝以铁、铜赐侍郎邓通,通假卓王孙,岁取千疋,故王孙货巨万亿,则是卓之富,又借之于邓也。”
       卓王孙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将夏商以来用于铸造青铜器的人力鼓风机,改进为以水动力代替人力的水排,成为《后汉书》记载的:“水鞲鞴(音勾背,活塞的旧称),此法惟蜀中独用”的首创。
       见
       东汉班固《后汉书》载:“水鞲法,此法唯蜀中铁冶用之。大略似盐井取水筒。”说明西汉时期,卓王孙已将鞲鞴原理应用于盐井取水。因“水鞲鞴法”是卓王孙之发明,后世将盐井取水的筒井,命名为:卓筒井。
       北宋时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宋祥符(1008-1016)中,邛州盐井乃民王鸾所开,自庆历、皇佑(1041-1053)以来,始创筒井。”

       根据以上板上钉钉的记载:
       1、西汉临邛县的卓王孙,有一口盐井在今油榨地方;
       2、始创盐井取水筒的卓筒井,为西汉临邛县的冶铁大户卓王孙所发明。而北宋苏东坡认为是“自庆历、皇佑(1041-1053)以来始创”。
       然而
       笔者从《中国影像方志》〈四川卷井研篇〉和网络搜索获知:“卓筒井的发明地”却分别跑到今:四川省的乐山市井研县、绵阳市的盐亭县、遂宁市的大英县。而且都各自引用来自“自贡盐业博物馆”中,以“冲击式顿钻法”打出的“卓筒井”及其工艺图片为依据,又各自找出“卓筒井遗迹”进行自证。
       其中:
       井研县引用了北宋陵州(今仁寿,下轄井研)知州文同《丹渊集》中〈奏为乞差京官知井研县状〉文:“伏见管内井研县,去州治百里,地势深险最僻陋,在昔为山中小邑,至今已谓要剧索治之处。盖自庆历(公元1041年)以来,始因土人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以取咸泉,鬻炼盐色。后来,其民尽能此法,为者甚众。访闻豪者一家至一二十井,其次亦不减七八。”
       又以此为据说:“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卓筒井工艺的最早记载。文中对卓筒井问世的时间、地点及规模都有着十分确定的表述。”言外之意:卓筒井是井研人的发明!
       遂宁市大英县城西卓筒井镇在《遂宁旅游导游词》中,也说卓筒井是当地的发明,说:“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天,一个憨厚结实的汉子名叫:卓筒。穿着大红裤叉在地里赤脚插秧,他边插秧边好奇地看着田里冒出的气泡,一脸迷惘状,坐在田埂上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他在秧田中挖出了出盐卤的井,因而以“卓筒”之名命名为:卓筒井。”

       大家又都从自贡盐业博物舘了解到:
     “卓筒井是世界钻探深井的始祖和活化石,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活着的恐龙。”
     “所谓卓筒井工艺,说得直白点,就是人们在找到卤脉之后,先挖去表面泥土,用石块砌成井口,随后在井口搭起井架,在井架上设置一个滑轮,然后利用铤子一上一下的冲击力打井,在打到一定深度的时候,将竹筒插入井洞固定井壁,接着继续打井、下竹筒,直到卤水十分旺盛后才结束打井。最后把井架上悬挂的 ‘铤子’换成竹桶,将地下的卤水一桶一桶地提取出来。”
       而且
     “卓筒井钻探取盐技术,比西方早七八百年,使地下深处的卤水得到科学的开采,在开采卤水的过程中,人类发现了埋藏在地下的油气资源。其凿井工艺技术开西方近代蝇式顿钻钻井方法的先河……”
       因而
     “中国发明的卓筒井技术被《中国钻探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井盐科技史》三书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和 世界石油钻井之父。”
       所以各自争说:卓筒井的发明,在自己生活的城市。
       《卓筒井》(网络图片)
         1637317773(1).jpg
       笔者对上述地方为提升各自城市形象,努力挖掘历史文化的精神,除了表示赞赏外,对其中一些说法一一进行辩驳:

       一、“卓筒井”之“卓”字不是文同的笔误
      《中国影像方志》〈四川卷井研篇地名记〉中说:“井研方言竹、卓读音相同,相传文同在巡访井研时,误将用楠竹作井壁的竹筒井,记作卓筒井,此后便相沿下来。”
       笔者认为:此说荒谬!
       按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居士,与苏轼为表兄弟。今四川盐亭人,西汉文翁之后,宋皇佑元年进士,人称石室先生。曾校《新唐书》,善诗、文、篆、隶、行、草、飞白。尤其擅长观竹、画竹,有“墨竹大师”之称,“胸有成竹”成语,即出自文同。
       历官邛州、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湖州等知州。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任陵州知州兼任井研知县;元丰元年(1078)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其为: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在赴陈州途中病逝。
       这样一个堪称大家,并且画竹前必先观竹,做到“成竹在胸”后再动笔的“墨竹大师”,怎么可能竹、卓不分,将“竹筒井”误作“卓筒井”而贻笑后世呢?!
       文同《丹渊集》在向宋神宗〈奏为乞差京官知井研县状〉的奏表中,准确无误地说:“始因土人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
       说明也说四川方言的文同,是分清楚了“竹”与“卓”的字形、字意,读音,并且区别应用对了的。现代人不能凭猜想,瞎说文同将“竹筒井误作卓筒井”!

       二、北宋井研人只是应用而非首创卓筒井
      《中国影像方志》〈四川卷井研篇〉引用陵州知州文同的《丹渊集》片段后说:“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卓筒井工艺的最早记载。文中对卓筒井问世的时间、地点及规模都有着十分确定的表述。”但是,并未肯定卓筒井就是井研人的首創!而是说:“在北宋年间,井研当地人已经掌握了卓筒井掘盐之法。”
       然而,网络上却有一文标题赫然:《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卓筒井,发源地是井研!》
       文章开头说:“提起卓筒井,人们首先会想到遂宁市的大英县。因为在当地,至今还保留着41口井灶遗址,分布方圆6平方公里,2006年,大英卓筒井被纳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接着话锋一转:“其实,大英县并非卓筒井的发源地。相关文献清楚地载明,首先发明并广泛地运用卓筒井工艺取卤制盐者,不是大英人,而是井研人。”
       该文作者仍然引用文同《丹渊集》中〈奏为乞差京官知井研县状〉作结论,说:“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卓筒井工艺的最早记载。文中对卓筒井问世的时间、地点及规模都有着十分确定的表述。”
       该文作者还分别摘引苏轼的《蜀盐说》和《东坡志林》中句子,进行断章取义、去尾掐头后拼接成以下句式:
     “蜀去海远,取盐于井,陵州井最古。”“自庆历、皇祐以来,蜀始创筒井,用圜(音环)刃凿,如盆(原文碗)大,深者数十丈,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为井,以隔横入淡水,则咸泉自上。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为桶,无底而窍其上,悬熟皮数寸,出入水中,气自呼吸而启闭之,一桶致水数斗。凡筒井皆用机械,利之所在,无人不知”。
       粗粗一看,似乎天衣无缝。
       但是《东坡志林》原文开宗明义说的是:
     “邛州盐井乃宋祥符中(1008-1016)民王鸾所开,自庆历、皇佑(1041-1053)以来,始创筒井。(方法是)用圜刃(圆形刀钻)凿山如大,深数十丈,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隼头茆接)为井,以隔横入淡水(用巨竹筒隔断地下水的浸入),则咸水自上。又以竹之差小者(比井壁小一些的竹筒)出入井中为桶,(此桶)无底而窍(开孔)其上,(底部)悬熟皮数寸(用熟牛皮做成活塞)出入水(盐卤)中,(当)气呼吸(冒过气泡后)而启(吊起),(牛皮便自动)闭之,一筒致水(盐水)数斗。凡筒井皆用机械,利之所在,人无不知。”
       上述
      《东坡志林》明确记载:“邛州盐井乃宋祥符中(1008-1016)民王鸾所开。自庆历、皇佑(1041-1053)以来,始创筒井。”有时间、地点、发明人、竹筒井的制作工艺和效率四大要素。是目前研究卓筒井之唯一可靠、可信的文献。
       但是,《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卓筒井,发源地是井研!》的作者,却有意将关键句子:“邛州盐井乃宋祥符中(1008-1016)民王鸾所开”删除,其用意不言而喻!

       三、文同为“卓筒井”正名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并没有说过:“邛州之民王鸾”打的盐井,究竟是“竹筒井”还是“卓筒井”,只是简单地称其为:筒井。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文同任陵州知州时,当视查到“去州治百里,地势深险最僻陋,在昔为山中小邑,至今已谓要剧索治之处”的井研地方后,向宋神宗赵顼上了一道:《奏为乞差京官知井研县状》的奏章。请求朝庭在“昔为山中小邑”的井研单独设县,并选派京官担任井研县的知县。
       理由是:井研当地“盖自庆历(1041)以来,始因土人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以取咸泉,鬻炼盐色。后来其民尽能此法,为者甚众。访闻豪者一家至一二十井,其次亦不减七八。”
       奏章表达三层意思:
       1、井研这个地方当时盐业很兴盛,但为“豪者”所把控,需选派能力强的知县加强管理。
       2、当地人普遍采用“凿地植竹为之”的“卓筒井”炼出的盐产量大、质量好,因名井研,是国家很好的税源之一。
       3、为“卓筒井”正名。
       文同在奏章中没有将“凿地植竹为之”的深井,简单地称为筒井、或者形象地称为竹筒井,而是为其正名曰:卓筒井。
       宋神宗批奏新设井研县后,由文同兼任井研县令,之后赴任陕西洋州(今洋县)知州。
       按
       北宋时邛州辖:临邛、火井、蒲江、大邑等七县。文同曾经三仕邛州:1050-1053年间放邛州任军事判官;1052年任蒲江县令,后改任大邑县令;1060-1061年再任邛州军事判官;1065年摄邛州守事,代理邛州州守。(见:李旭奎《邛崃通史》)
       文同三仕邛州期间,正是“邛州之民王鸾”于“庆历、皇佑(1041-1053)年间”凿出第一口深数十丈的“筒井”之际。
       而
       文同任陵州知州兼井研知县的时间,是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熙宁五年(1072)废陵州,设立:陵井监。
       按
       陵州的治所在今仁寿县境。辖:仁寿、贵平、隆山、始建、井研五县。说明公元1071时,“凿地植竹为之”的“筒井”已在四川西部普遍应用。
       曾经“三仕邛州”的文同,深谙“邛州之民王鸾”于庆历、皇佑(1041-1053)年间使用的筒井,其核心技术系沿袭“卓氏水鞲鞴法”的机械原理。故将以楠竹做的筒井,为其正名曰:卓氏筒井。简称:卓筒井。
       之后,文同任陕西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时,将“卓筒井凿井技术”传播到陕西,清乾隆时,陕西籍商人又将“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带回四川自贡。
       见
       自贡盐业博物馆介绍:“清乾隆元年(1736)到自流井地区经营盐业的陕西籍商人,使用宋代卓筒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经历几个世纪的发展,到19世纪初在四川自贡地区臻于成熟。”
       但是
       古临邛的卓筒井,却因宋末元初的战乱慢慢销声匿迹。

       四、邛州卓筒井衰落原因
      《元史》载:元世祖至元12年(1275)撤销火井县。
      《元史》又载:“邛州有二盐井,宋名金凤、芳池。元天历初(1328)地震,盐水涌溢。州民侯坤愿作什器煮盐而输课于官。”
       综合是说:
       宋代时邛州有两口深数十丈、口大如碗的卓筒井,一口叫:金凤。另一口叫:芳池。宋末元初因数十年战乱而停产荒废,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12年(1275),下令撤销火井县,原火井县域复归临邛。
       元天历初年(1328),邛州因发生地震,震后有盐水涌溢,于是邛州人侯坤愿恢复盐井煮盐。由于《盐法》规定食盐由国家专营,侯坤愿因无证经营生产食盐,吃官司后“输课于官。”从此,邛州再没有人生产食盐,“卓筒井”因之在古临邛消失,仅在西部山区普遍留下盐井和有盐字的河流名、地名或遗迹。

       五、谁是“世界石油钻井之父”?
       虽说古临邛火井人早在西汉时便认识和使用石油照明,还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但那只是大自然的恩赐即:从地下自动冒出来用砖砌成的地面油井,并非用打井的方式向地球深处索取的能源。
       然而,随着“卓筒井”的普及应用,明代人在今乐山地区打盐井时打出了数口油井,虽然纯属意外,却是偶然中产生的必然结果。
       见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正德末年(1521)嘉州(今乐山)开盐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沃之以水,则焰弥甚,扑之以灰则灭。近复开出数井,官司主之;此亦‘石油’,但出于井尔。”
       显然,这是西汉时发明“水鞲鞴法”并应用于盐井的临邛人卓王孙,和北宋改进“卓筒井”技艺的“邛州之民王鸾”他们始料未及的!
       据自贡盐业博物舘介绍:
     “卓筒井是世界钻探深井的始祖和活化石,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活着的恐龙……其凿井工艺技术开西方近代蝇式顿钻钻井方法的先河……中国发明的卓筒井技术被《中国钻探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井盐科技史》三书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和 世界石油钻井之父。”

       但是,由于现代人对“卓筒井”和“竹筒井”发明地的纷争,“世界石油钻井之父”这顶桂冠,目前还未找到真正的主人!
       笔者认为
       如若授予西汉临邛县的卓王孙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者”和“世界石油钻井之父”称号的话,那是受者无愧,却者不恭,当代邛崃人可当仁不让的!
       同时
       北宋火井县民王鸾,因改进卓筒井工艺,“用圆刀凿山如碗大,深数十丈”的世界上第一口深盐井,应获:科技进步奖。
       作为北宋邛州知州的文同,因致力于将“竹筒井”正名为“卓筒井”。并且不遗余力地进行推广,应该颁给:伯乐奖和推广奖。


       注
       北宋时,邛州改置:邛州临邛郡,设七县一监。七县即:临邛、火井、依政、安仁、大邑、蒲江、临溪。一监即:惠民监。(见1993版《邛崃县志》)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4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9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见
彪炳千古的卓王孙
https://www.mala.cn/thread-16250244-1-1.html
(出处: 麻辣社区 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你的言论 影响四川)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0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土于邛崃土地坡(古称铜官山)花牌坊的东汉画像砖上的卓筒井》

ef5123354dc7a59af4522a3ead2734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0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2ada366aa6afd10bc93dbf2c322bda8.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0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2d15ee82d16e0ec921263ac0fae46fd.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0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与自贡盐业博物馆的《卓筒井》图片比较,何其相似乃尔!

03cca7e8ce3dccffaf4e50a81657850.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0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125440376cd4547bcb1e5649f2ea6a6.jp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