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1848|评论: 11

质问凡丁先生:究竟谁在妄图篡改火井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12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质问凡丁先生:究竟谁在妄图篡改火井历史?
高义奎

最近读了邛崃市凡丁(聂保华)先生的《邛崍市地名录》校改及说明》一文,深有感触,如骨梗在喉,不得不说,故为此文,质问凡丁先生:究竟谁在妄图篡改火井历史?
凡丁先生在《《邛崍市地名录》校改及说明》(以下简称“凡文”)中,十分蛮横武断地指责火井的现有历史,甚至还蓄意攻击中国影像方志《邛崃篇》:“特别对火井镇和南宝山镇原油榨乡部分形成的历史错误进行了拨乱反正,避免出现如中国影像方志《邛崃篇》那样难以挽回的错误影响!”。公然要对火井历史进行“拨乱反正”,“挽回错误的影响”真是狂妄自大!
兹摘录凡文部分内容,看看凡丁先生是如何篡改火井历史的。
1、民国《邛崃县志》载:“油榨沱“濒河,唐时火井县旧治,曾名清和场。”汉代即发明天然气煮盐法,隋大业十二年(616年)设火井县,置县史共达659年,唐高宗时袁天罡任火井县令。元世祖至元12年(1275)撤销火井县治并入邛州。”
宋《九域志》称:“平落镇,濒河,水陆通道,市口繁富,纸市尤大。”宋太祖开宝三(970)年后的两百多年间,曾为火井县治所在地。其实,《旧唐书•地理志》载:火井“隋大业十二年(613年)置县,开宝三年(970年),移治平落镇,从县令萧琢之奏也。《宋史•地理志》至道三年(997年),复旧治。”平落镇设火井县治仅有27年。而凡文却说成“两百多年”,岂不荒唐?
P53“火井镇”条:该条用红笔勾销处篡改历史!把隋代建在今油榨场的“古火井县”和“火井遗址”,移花接木到民国23年方才建起的火井镇去,如不纠正,后患无穷。。
(修改部分)现今火井镇原名高家场,隋大业12年(616)建置在油榨场的火井县治下辖高家场。元世祖至元12年(1275)撤销火井县,同时在高家场设巡检司至清末。民国2年(1913)邛州改邛崃县时,在高家场设分知事公署,民国23年(1934)分知事公署撤销改为火井区,下辖高西、高北两乡和高家场。民国29年(1940)火井区改名为高家乡,同年冬改称为火井乡,建国后沿用此名,1985年撤销火井乡,设置火井镇,2004年将银杏乡并入。
今查《火井乡志》载:“民国二十三年,火井撤除分县,改为第三区后,废除团甲制,划分为‘两乡一镇’,即:高西乡,辖区包括张家坝、高家口、孙家湾、大林店一带,李宗茂、陈治邦曾仁乡长;高北乡,辖区包括盐井溪、五童庙、洗甲溪一带,高明章曾任乡长;火井镇,只辖高场场镇一带,陈德辉曾任镇长。”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实行‘新县制’,是年秋后,将联保改为乡,火井名高家乡(行政机构名“乡公所”),设乡长一人。
民国二十八年冬,又将高家乡改为火井乡,其原因是,高家乡与高兴乡只一字之差,县上公函常被送错。”
总之,火井曾改为高西乡、高北乡和火井镇,以及高家乡,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其不断变化的时间总共只有5年。凡文却以偏概全,否认火井两千年的悠久历史。令人嗤之以鼻。
又查清代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的《邛州志》113页载:“火井废县,州西南。《旧唐书•地理志》邛州火井县,汉临邛地。周置火井镇,隋改镇为县。”又查临邛骆奇南见1991年《邛崃文史资料》第五辑)著文《邛崃天然气,谱写新篇章》中写道:“邛崃古代因境内拥有能取火煮盐的火井,故历史上曾长期以火井为地名设镇置县。早在北周时期(557——580年)就曾在火井江上游取井火煮盐的地方设置火井镇。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年)又将火井镇升为火井县,直至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才撤销,置县达668年之久。直到而今,仍在该地设置火井镇。” 据此可知,火井汉代属临邛,南北朝时期的北周(557~580年)始设立火井镇,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升格为火井县,到元代至元二十一年撤除火井县,归属邛州。总共置县达668年。凡文将此无根据地笼统附会说成油榨乡的历史。”
总之,油榨乡,除了民国《邛崃县志》载:油榨沱“濒河,唐时火井县旧治,曾名清和场”外 ,就只有天罡祠的“自唐时古火井处”之火井碑最能说明油榨乡历史了。
凡文后来总结说:“民国《邛崃县志》载:油榨沱‘濒河,唐时火井县旧治,曾名清和场。”汉代即发明天然气煮盐法,隋大业十二年(616年)设火井县,置县史共达659年,唐高宗时袁天罡任火井县令。元世祖至元12年(1275)撤销火井县治并入邛州时,“乡人发现此段白沫江中一石形如油榨,时冒水泡,状若油花,油榨沱之名由此而来。’(见《邛崃县志》)”。
下面摘录清代《邛州志》及有关古籍所载火井的历史。
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邛州志》34页:唐高祖武德元年,改为临邛县,隶雅州。其年,复置邛州,割雅州属县临邛、蒲江、临溪、火井以隶之。
41页:火井旧县  州治西南八十里,隋大业年间置,元世祖并入邛州今其地犹称火井。唐火井令袁天罡残碑尚在,曾有居民断其负重以作花盆者,立死焉。
清代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的《邛州志》102页:“火井,州治西。《蜀都赋》火井沉荧于幽内泉,高焰飞于天陲。《华阳国志》火井,夜时光焰上照,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终日不灭。井有二水,取其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家火煮之,得无几也。《元和志》火井广五尺深三丈,在临邛县南一百里。以家火投之,有声如雷,以筒盛之,持行终日不灭。《太平寰宇记》、《十道要记》,火井有水,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盖似今人秉烛,即水中有焰耳。《博物志》临邛火井一所,从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昔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武侯往视之后,火转盛。盆盖井上煮水得盐。入以家火即灭。今不复然也。《异苑》蜀都临邛有县有火井汉室放隆,则炎赫弥炽。暨桓灵之际,火势渐微,诸葛亮一瞰而更盛。至景耀元年,人以烛投即灭。其年蜀并于魏。”
附说明:1、《蜀都赋》:西晋(317~420年)文学家左思著。2、《华阳国志》西晋常璩(约291年~约361年)著。3、《元和志》,唐代李吉甫(758年~814年)著。4、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是古代中国地理志史。5、《太平寰宇记》北宋地理总志,成书于北宋雍熙(985~987年)末至端拱(988~989年)及淳化(990~994年)初期间。
(以上内容是远在唐代之前数百年发生的。凡文却都荒唐地说成是油榨乡的历史)。
113页:火井废县,州西南。《旧唐书•地理志》邛州火井县,汉临邛地。周置火井镇,隋改镇为县。《元和志》县东至邛州六十里。《寰宇记》县在州西六十三里,隋大业十二年置县,开宝三年,移治平落镇,从县令萧琢之奏也。《宋史•地理志》至道三年,复旧治。《旧志》,火井故城在州西八十里。元时省入邛州。
1993年版《邛崃县志》730页载:“现存天纲祠,系清代重建。祠内有一石碑高1•2米,窥0•6米,厚0•15米。碑文为:‘住持僧智越述:自唐时古火井处。大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立。’此碑现存文管所。”此碑文分明说油榨天纲祠是“自唐时古火井处”。凡文无端将之前数百年火井历史硬扯到“自唐时古火井处”的油榨乡,岂非咄咄怪事?
综上所述,纵观凡文,不惜泼墨耗纸,全文拼凑了7万多字,可谓鸿篇巨制,对邛崃市各乡镇地名,指指点点,大概对不合他意者,皆随意进行评说修改,对于其他地方我不了解,没有发言权。但是,对于我的家乡火井了如指掌。但是,凡文却不顾古人“自唐时古火井处”的断喝,执意将火井唐以前的历史无端牵强附会到油榨乡,强行篡改火井历史,这是对火井人的无端挑衅,是可忍孰不可忍。凡文还无理要求政府把今之火井镇和包括油榨的南宝山镇合并成火井镇,以混淆视听,妄图篡改火井历史。无奈,本人特作此文回击,以正视听,以维护家乡火井文明悠久的历史。绝不容许凡文蓄意篡改火井历史,坚决维护家乡的尊严。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94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1-11-13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探究古临邛火井和油井历史决不是某个人的专利和禁区
—答高义奎老师的质问
凡丁
       一、首先说,你引用《邛崍市地名录校改及说明》之中所有内容,不是你所谓的我要“对邛崃市各乡镇地名,指指点点。”而是2018年中,邛崃市民政局要我对他们前期组织外地大学生深入各镇乡社区普查收集的地名历史材料进行指指点点,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尽管关于火井镇和油榨乡的相关叙述不符合你的胃口,但请不要凭你的猜想,火上浇油地说:“大概对不合他意者,皆随意进行评说修改。”煽动不明真像的《邛崍市地名录》读者对我更加不满!你作为一个退休教师,说话应有分寸。
       因为
       2018年,我曾参与邛崃民政局《邛崃市地名录》无报酬的修订工作,我熬更打夜进行半个多月的校正、补注,当我听说《邛崃市地名录》(样书)出炉时,跑去要了一本,发现里面许多地方并没有采纳我的校注,是因为有人坚决否认诸如:东街衙门巷、兴贤街都官巷、升庵巷、孔明乡朱巷子,及许多古庙等老地名的历史,将许多极有研究价值的地名,全部格式化地标注为:老地名、古桥、古庙,新建筑则概括为:建时取名。而且一些镇乡中,地名介绍或者位置标注明显错误。
       当时《邛崃市地名录》定版已经委托付印,我在青光眼胀痛的情形下,抓紧纠正部分明显的错误,整理成《读邛崃市地名录(样书)有感》发给民政局,由于该书已经开机印刷,只能叫停修改局部的错误!
       事后有熟人在某场合,当面向我指出临邛城内的一些地名错误,还说“人家说是你聂保华搞的。”确实,最后一个按笔画顺序排有我的名字,铁证如山!我只好现场加他的QQ,回家从邮箱里将《读邛崃市地名录有感》发与他消除对我的误会。
       最近,又有一个水口人当面向我指出:水口地方某些地名搞错了,而且许多都用“老地名”和“古庙”来概括,没有实际意义,我有口难辩!
       实际上
       2019年4月11(周四)日,我得到的《邛崃市地名录》样书〈后记〉中,该地名录定版于2018年12月4日。
      〈后记〉中参加编辑的工作者名单有“聂葆华”的姓名,但“聂葆华”查无此人。
       当初我参加前两次校注时,使用的是笔名:凡丁。而笔名叫“凡丁”的聂保华,其身份证和退休证皆是:聂保华
       以上情形,我只是想说明:如果我参加过审稿和定稿规则制订和定版内容编审的话,不会出现“聂葆华”之误!
       你在知道以上情形下还在煽动读者,是何居心?
       明天继续,最好大家都参与讨论!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3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说话应有分寸?”你动辄说别人“篡改历史”就是“有分寸”吗?!

发表于 2021-11-14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探究古临邛火井和油井历史决不是某个人的专利和禁区
—答高义奎老师的质问
凡丁
       二、请端正你的文风
       在讨论古临邛人最早使用天然气和石油问题上,你可以发表你的观点,我也可以表达我的看法,大家都是为了深挖和宣传邛崃独有的火井地名文化。
       但是你仅站在“维护家乡的尊严”的角度点上,而不是宏观地认识古代的火井地区,包括天然气和石油的最早使用,以及卓王孙的“卓筒井”深井采盐水技术等,领先世界的工业发明。
       笔者对古临邛人使用天然气、石油、卓氏筒井等系列调查,都曾公开地发表于邛崃麻辣论坛。
       由于古火井地域宽广,经过历代行政区域变更后支离破碎,为了便于统一宣传当今邛崃市的火井文化,我趁着2018年参与修订《邛崃市地名录》和2019年的政府撤乡并镇之机,向邛崃市政府建议:将南宝山镇(即原油榨乡)与火井镇合并,便于宣传整个邛崃市的火井文化,虽然这不是古火井县的全部范围,但却是古火井县的核心区域!
       然而
       文革都过去四十多年了,你却大量使用文革扣帽子用语,诸如:“妄图篡改火井历史、蓄意攻击中国影像方志《邛崃篇》、狂妄自大、否认火井两千年的悠久历史、荒唐地说成是油榨乡的历史、混淆视听、妄图篡改火井历史……”还“是可忍孰不可忍!”
       如果
       你以后仍然不端正你的文风,我有理由拒绝回复你的质问,因为后果是两败俱伤,不利于团结共同宣传邛崃市的火井文化!!!
                                                                                                                                        2021/11/14

发表于 2021-11-14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和临邛。谁能断句?

洙曰草堂在成都浣花里杨子琳之乱甫去草堂乱后复归也补注鹤曰当是广德二年自梓阆归成都依严武时作故有贱子且奔走三年望东呉不忍竟舎此复来剃榛芜之句若是避崔旰之乱何至涉三年而始归梁权道信王注而编在永泰元年非也详见注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请陈初乱时反覆乃湏臾蘓曰曹参曰事反覆于湏臾之间大将赴朝廷羣小起异图洙曰时崔宁入朝留其弟寛守成都杨子琳等乘间来袭子琳与邛州栢正节同叛中宵斩白马盟㰱气已粗洙曰榖梁传齐桓衣裳之会十有一未尝有㰱血之盟苏秦说赵令会天下之将通质刳白马而盟汉高祖刑白马盟孟子五霸桓公为盛葵邱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㰱血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补注鹤曰公以宝应元年秋避成都之乱去草堂入梓州殆是草堂方毕工而遂去也是年七月徐知道反大将赴朝廷谓严武以召去为京兆尹广德二年武再镇蜀公复往依之于是始归草堂王洙以为是崔宁入朝杨子琳为乱然崔旰杨子琳之乱乃是永泰元年冬是时公在云安矣洙苐以西取邛南兵之句信其为栢正节同乱然宝应元年方于邛州置镇南军羌浑奴刺西寇梁州梁即兴元府在成都之北或者取邛南之兵以断剑阁之路尔况谓之蛮夷塞成都始闻蕃汉殊是专指羌胡而言羣小贼臣因之为乱者也大厯三年崔寛攻败子琳始复成都若果候子琳之乱平而复归则其春公已发白帝城下峡泊江陵矣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洙曰杨子琳为泸州刺史栢正节为邛州刺史其势不两大洙曰两大不相事始闻蕃汉殊洙曰子琳本贼帅也杜鸿渐表以为刺史西卒却倒戈贼臣互相诛洙曰子琳为宁妾任氏所败走为王守仙所诛焉知肘腋祸自及枭獍徒洙曰前汉郊祀志枭鸟名食母破獍兽名食父黄帝欲絶其类使百吏祠皆用之破獍如貙而虎眼汉五月五日作枭羹赐百官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一国实三公洙曰僖五年左氏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万人欲为鱼赵曰左传昭公元年刘定公叹禹之功曰微禹吾其鱼乎光武纪百万之锌墒刮愠妥魍J肟媳嫖薰佳矍傲袞冃当澈蟠刁象奶感π猩甭窘ρめ榈浇裼妙岬劁ㄔ蛔蟠劣谟妙岱缬晡藕藕艄硪蛔魅随牍砺碚栽灰焉逼渲饕釉蜴街礞砜晌街砺砣缧倥酝稣咧尬砥抟采涠麏毓曳钤诖擞肿憔跫忧冶甲呷晖珔一∈赴到D盐K五湖不忍竟舍此复来剃榛芜郑曰剃他计切除草苏曰安谓隋文帝召为博士性便山水复来旧隐剃草徘徊而去后辞官不起入门四松在步堞洙曰一云步屧郑曰徒协切城上垣万竹疎赵曰宋书袁粲为丹阳尹常步屧白杨郊野间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隣舎喜我归沽酒携胡芦洙曰一云提榼壶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补注希曰大官谓严武魏文帝书云今遣骑诣邺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洙曰黥布传上对姓鬯婧挝煜掳灿酶逶詹棺⒑自唤《恳簿墒分恋露厥穸冀《中愕任迩四蹦嫔匣视窨ぢヌ制街且灿志┦φ倌际蛐号天武健儿飘颻风尘际何地置老夫于时见疣赘郑曰上羽求切结痛也下之鋭切赵曰荘子云附赘挂疣此公自以伤见剩其身在天地间如之骨髓幸未枯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馀洙曰荘子骈拇疣赘又养生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嵇康采薇山阿赵曰仿古诗食蕨不愿馀师曰严武镇成都卒于永泰元年夏间朝廷有诏崔光逺代甫年未老而不见用故云骨髓幸未枯食薇不敢馀谓其贫也薇菜之薄者四松广德二年作

《卷十一》

57 园人送𤓰赵曰此太平遣官送园中𤓰也师曰时柏公守夔遣人送𤓰 大厯元年补注鹤曰诗云栢公镇夔国正是公为栢都督作谢上表者大厯元年夏作江间虽炎瘴𤓰熟亦不早栢公镇夔国滞务兹一扫郑曰栢中丞也补注鹤曰以公为夔府栢都督谢上表云察臣劒南区区恐失臣节当是柏贞节如柏茂林则大歴元年二月方为卭南防御使八月又为邛南节度使不应在夔也滞务兹一扫言新政之敏也食新先战士洙曰成十年传桑田巫言晋侯不食新矣逸曰食新尝新也共少及溪老师道曰共少分甘也溪老甫自称倾筐蒲鸽青鸽葛合切师曰青𤓰色如蒲鸽蒲鸽狸首皆𤓰名也满眼顔色好竹竿接嵌窦郑曰嵌丘衔切嵌岩山险也师曰嵌窦岩泉也引注来鸟道师曰鸟道乃飞鸟之道高貌沉浮乱水玊洙曰魏文帝浮甘𤓰于清泉赤松子服水玉沈曰乱水玉水精也补注希曰山海经云堂庭之山多水玉注水精也本草以玻璃为水玉陈藏噐云是千嵗氷化为之爱惜如芝草落刃嚼氷霜开懐慰枯槁许以秋蒂除洙曰谢𤣥晖诗残翩似秋蒂仍㸔小童抱洙曰一作饱东陵迹芜絶楚汉休征讨洙曰东陵邵平种𤓰之地也园人非故侯种此何草草赵曰此两押草字岂东坡所云两耳义不同故得重用邪师曰草草辛苦貌

发表于 2021-11-15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探究古临邛火井和油井历史决不是某个人的专利和禁区
                                                                          —答高义奎老师的质问
                                                                                        凡丁
       三、最后的回复
       我在《读邛崃市地名录(样书)有感》中说过:“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一些地名历史的形成,自己不知道,不等于别人也不知道!个人不认可,不等于大家都不认同!”
       反过来说,别人知道的地名历史,我也不一定知道,所以我常常认真研读他人有关邛崃的地名历史,从中扩大知识面,获取调查与创作灵感。如果发现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文章,我只阅读,不进行评论。
       比如
       你不遗余力地宣传你家乡的历史文化,常令我由衷地对你的精神产生敬佩,仅管我对你有关“火井”的论述持不同观点,但我从未在你的帖子后面跟帖,进行指指点点,因为你我都是民间调查人士,不必那么较真,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只有一例除外,即你提到的我“蓄意攻击中国影像方志《邛崃篇》”问题,因为《篇》中的胡立嘉,以邛崃市文物局的副研究员身份,代表邛崃市政府向央视观众对“火井”等的表述不符合实际,由于他以权威身分面对公众进行误导,故我在网络上公开指出。
       其中,我用我的调查指出胡立嘉对火井的错误表述,这种属于学术领域内的争论原本很正常,但当时却引发了你对我的不满。
       记得2018-10-25 20:38你发起第一次辩论时,你温和地用《与凡丁先生商榷关于“对邛崃市文物局批量复制‘自唐故火井处’碑的质疑”的指正》措辞。
       随后的2018-10-28日,我用《对高义奎老师〈商榷〉一文的回复》为题,回复了你的《商榷》。由于当时你并没有继续与我进行讨论,我认为这桩“公案”已经了结,想不到三年以后,你仍以相同的话题再次对我《质问》。
       较长时期以来,我出于对你的尊重和信任,持续将我进行的许多调查材发给你,一是希望你能够帮我保存,二是在小范围内进行讨论,没想到却为你的猛烈攻击提供了“炮弹”,让我想起了文革时期。
       由于你的《质问》内容与三年前高度重复,我没有必要再进行回答。
       至于你的“世界第一井”观点,即便你是权威专家,我也可以反驳的,如果都故步自封,社会将不再发展和进步。比如许多考古结论就颠覆了人们之前的认知,不是改写历史,就是填补历史空白。所以对一些事物的个人认知,最好让读者当评委,让考古作结论,让历史来检验。
       再说,你所引用的史料,与我引用的史料也高度重合,其中没有哪一条说:“世界第一井”就是火井广场上的“六角乾坤井”!

       现在我仅引用两条历史记载重申我的观点:
       1、《华阳国志》载:“火井,夜时光映上昭……井有二,一燥一水,水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
       2、唐贾耽《十道要记》载:“邛州火井有水,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盖似今人秉烛。”
       根据以上记载,火井地方“井有二,一燥一水。”共是两口井(不包括盐井),其中“一燥”的井是火井;“一水”的井是油井。因明代以前,中国还没有出现“石油”的名词,古人将液态的石油归为“水”一类物质。
       而符合以上记载条件的,只有原油榨乡!
       根据前期多人进行过的调查,“一燥”的火井和“一水”的油井,皆在油榨乡的躬岩山下,以油榨命名油榨乡的油榨石,亦躺在躬岩山下的火井江边,两井和一石呈现品字形分布。
       另外,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考古发掘,亦证实油榨场至炕盐坝的“火槽子(石槽)”和陶管为汉代的天然气输送管道。

       关于古代的火井地区和核心区域
       汉代的火井属于临邛县,当时临邛县的范围涵盖今蒲江、大邑、崇州、新津和都江堰市。因历史上行政区划随时在变更,火井地方(部分)时属临邛,时属雅安的芦山县和宝兴县。隋至元代的火井县治范围,包括今雅安市的芦山县、宝兴县的部分,以及大邑县的大部,还有今邛崃市的火井、油榨、夹关、水口、大同乃至石坡、西河等。
       因这片区域不是产盐便是产铁、产铜、产煤,甚至还产金,因而隋末唐初的火井县治,曾经一度划属益州,故历史记载唐初火井县令袁天罡是益州人,以现代行政区划来说,袁天罡是邛崃人。
       由于近现代的行政区划频繁变更,古火井地方早就四分五裂,为了便于邛崃市政府统一宣传亘古即有的火井和石油文化,我一直呼吁将现今南宝山镇与火井镇合并,这是我的初心。
       假如你还有不同的其它问题,我们可以平心静气地进行商榷。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5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凡丁先生:正如你所说:“比如许多考古结论就颠覆了人们之前的认知,不是改写历史,就是填补历史空白。所以对一些事物的个人认知,最好让读者当评委,让考古作结论。”那就“让考古作结论”。
    不过,在没有出土确凿的新“汉代古火井”之前,清代和尚智越的油榨乡是“自唐时古火井处”的断定,依然不可轻易否定,火井镇郑家坝现有的“汉代古火井”(六角井)的历史地位仍不可动摇。

发表于 2021-11-15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1054019296 发表于 2021-11-15 16:14
凡丁先生:正如你所说:“比如许多考古结论就颠覆了人们之前的认知,不是改写历史,就是填补历史空白。所以 ...

言归于好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5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凡丁先生的《探究古临邛火井和油井历史决不是某个人的专利和禁区——答高义奎老师的质问》后,感触良多,也谈谈我目前的观点。
正如凡丁先生所说:“做《邛崃地名录》的目的不是统计地名个数,而是挖掘历史、传承历史,从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吸取营养,为开发旅游提供思路”。火井之所以叫“火井”,就是因有“汉代古火井”而得名,并且在南北朝北周时就设为火井镇,隋朝又升格为火井县,直到元朝方裁撤。不然,怎么名叫“火井”呢?其他地方咋不叫“火井”呢?这正如凡丁先生讲的是“挖掘历史、传承历史”。
又正如凡丁先生所说:“比如许多考古结论就颠覆了人们之前的认知,不是改写历史,就是填补历史空白。所以对一些事物的个人认知,最好让读者当评委,让考古作结论。”那就“让考古作结论”吧!不过,在没有考古出土确凿的新“汉代古火井”之前,火井镇郑家坝现有的“汉代古火井”(六角井)的历史地位仍不可动摇,油榨乡是“自唐时古火井处”的碑文,依然是历史的界。这就是我重申的观点。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7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凡丁先生你好,言归于好,很好!我们都是七八十岁的人了,还是文友,以文会友好。

发表于 2021-11-19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两位老师对邛崃相关的历史文化探讨是件好事情,最后的心平气和探讨更是好事情

发表于 2022-2-17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两位老先生如此高龄,还在为家乡地名和文化考据不止,精神令人钦佩。我以为地名改变须谨慎,要尊重历史和习惯,不宜改来改去,会失去其存在的历史价值!

发表于 2022-7-11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历史有记载是好事,无记载或是模糊记载——辩论就是最好的工具。文化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只要不涉及人身攻击,如何论,如何辩都是好事,都是喜事。邛崃市文人集聚之地,“北有孔夫子,南有严君平”,只有争辩,方得明白;只有争辩,方能远扬邛崃人与物。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