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文笔山名出处和古塔建造时间
凡丁
有油榨老同学问:邛崃文笔山名出处和古塔建造时间?
笔者答:今文笔山本名:南山。山有:南山寺 和 南塔(石塔)。皆毁于明末。清道光时,因石塔严重歪斜成危塔,故重建为砖塔。同时在南山寺的残址上重修小庙,并且沿用旧名:南山寺。现代经扩建。
按
鹤林寺塔古称“西塔”。清初复建时,发现有“宋宣和”年号纪年砖。分析“南塔”亦始建于宋,故古人将其称为“南塔”。
清.嘉庆《邛州志》载:“文笔山,山如笔状,多秀松茂竹,亦胜景矣,明末贼营其上,伐无存。”
其中“文笔山,山如笔状。”是因为明末张献忠剿杀邛崃人并疯狂捣毁众多寺庙、塔刹,包括汪山下的晋建竹叶寺、胡山扁的冠顶山寺与砖塔后,清初“湖广填四川”之移民无以考证的顾名思义。因“文笔山”山形圆,并非如笔状,是清人的附会。
分析
明洪武九年(1376),因明玉珍父子已在位于龙兴寺一带的西汉筑“公孙述城”称帝共十五年,所以朱元璋直捣龙城,将“公孙述城夷为平地。”
永乐十四年(1416),县官门仲昌“率民立栅御敌”,因限于当时财力,暂将原本位于原“州南五里”的卓王孙居宅——即现之西街以北,用木栅栏圈作新的临邛城。
明成化十七年(1481)冬,县官姚垲(言旁)发动民工将栅栏改筑成土城墙时,大规模向东和向南扩张,形成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明清临邛城”城市格局。
明弘治(1488至1505)年间,新任知州董杰楷书“临邛文脉”四字,立碑于正西街(新牌坊以西)的文脉桥头,并将“南塔”更名为:文笔塔。
明万历时,知州卢中华将《临邛文脉》碑“更立于南街文脉巷”。
清乾隆时,进士孙仕章书《文脉巷》三字碑,立于南街文脉巷口。
又参考
瓮亭公园内的日池、文庙前的月池,以及按北斗七星形分布在城中的七个泉眼和水凼,合称“七星凼”,包括文庙以及小南门城头的“聚奎楼”等系列构筑与名称,皆源自明成化十七年的县官姚垲(言旁)在规划新临邛城时,希望临邛文化昌盛而提出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及其创意。
总体为体现明清两代的县、州官们,期望治下的临邛,文脉绵远流长之人文情怀!
注:符号“”内文字,皆引自清.嘉庆《邛州志》
202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