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比诺的维纳斯》(作于1538年,画布油画 119×165㎝),作者:提香
画中,艺术家把维纳斯搬回家中,让不食人间烟火的爱神住进贵族妇女雍容华贵的寝室里。画面中的爱神头靠在左上角白色的枕头上,手臂向前弯曲,倚在枕头上支持着上身。身后暗绿的帘幕将画面分成两半,身体如乔尔乔内沉睡的维纳斯一样,裸露着横躺在白色的绸布上,腿由画面中心伸向右下角,但她却将视线投向画外,注视着走过的观众,寻求悦己者。右上角未被帘幕遮闭的厅中,有一身着红裙、远离观众的妇人面左而立,在她前面有一位白衣少女背向观众跪着工作,观众对她们而言似乎并不存在,与悠闲的想与人们交往的爱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使人忆起提香的代表作“天上和人间的爱”。自由自在、半坐半站于水池右边裸体悠闲的女神,充满爱心地注视着画面中赤裸着身体戏水的孩童,与坐在左边盛装面对观众,背对着孩子的年轻妇女形成鲜明的对比:赤裸、自由的女神与被华服约束的俗人。这是否是文艺复兴的人文思想与教会的清规教律在人世中的对抗?在提香时代,威尼斯达到了自己的辉煌顶峰,表现在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庄严的共和国那精细的丰富和奢华的炫耀中。提香漫长的生命使得他可以经历不同的阶段,如果说他的作品是从一种对大自然的令人愉快的视野开始的,充满生机而又理想化,带着古典主义色彩,那么他的后期作品则是有着引人入胜的热情,不管在诠释上还是技术上都是如此,这是巴洛克美学的前奏。
《劫夺柳西帕斯的女儿》作于1616-1619年作者:鲁本斯(1577-1640) 油画 222×209㎝ 现藏慕尼黑美术馆
长宽达两米多,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宙斯和丽达所生的孪生兄弟卡斯托耳和波吕克斯,一个善骑,一个善战,英勇无敌,他们共同爱上了迈锡尼王的两个孪生女儿。画中所描绘的是传统“抢婚”情节。画面上人物和马匹扭动交错形成一个艺术整体,大轮廓近乎圆形,构成一幅充满生命运动的图案,在地平线上激烈地滚动着。虽为“抢婚”,却没有暴虐和抗拒,两匹雄健的高头大马,气势昂扬。以浓重的色调衬托出卡斯托耳和波吕克斯的英勇强悍及两位裸体少女的娇嫩柔媚。是力与美的和谐统一。这是一幅英雄主义的画面,画家通过塑造丰满强健的人体,通过构图复杂而激烈的人物动势,表达了不可抗拒的爱情力量。虽为“抢婚”,却没有暴虐和抗拒,作品以浓重的色调衬托出卡斯托耳和波吕克斯的英勇强悍及两位裸体少女的娇嫩柔媚。是力与美的和谐统一。这是一幅英雄主义的画面,画家通过塑造丰满强健的人体,通过构图复杂而激烈的人物动势,表达了不可抗拒的爱情力量。整个画面充满热情、运动和生命力,表明鲁本斯善于把巴洛克艺术的运动激情,装饰性的夸张,富有想象力的构思,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同真实感很强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他塑造的人体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在米开朗基罗式雄健的人体造型中,赞颂人的生命力的美,体现了人文主义反禁欲主义思想,同时也含有纵欲享乐的因素。充满戏剧性暴力气氛的《劫夺柳西帕斯的女儿》(是巴洛克风格的典型作品。“巴洛克”(Baroque)一词源于葡萄牙语Garcia da Orta,是指形状不规则的东方珍珠。后来词义变宽,意为粗糙、不规则、不整齐、扭曲、任意、独特的意思。巴洛克艺术风格在17世纪至18世纪席卷欧洲,它深入到从文学到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影响深刻。巴洛克风格在艺术精神和手法上,与盛期文艺复兴有着明显的区别,“人间戏剧”是巴洛克绘画的重要要素,巴洛克风格的绘画真情实感和观赏性并重,通常是以极具表现力的夸张动态、具有强烈明暗对比的绚丽色彩达到这种效果。它突出了喜悦,促进了激情,以壮观的游戏加强了对感官的刺激和诱惑。巴洛克绘画的构图不同于均衡稳定的古典式,而喜欢用剧烈的扭转、动感较强的S形、波浪形或放射形,常使人眼花缭乱。
荷兰现实主义画家伦勃朗(Rembrandt) 名作《夜巡》1642年 363X437㎝
今天凡是参观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的人,都会欣赏到巨幅名画《夜巡》,这是伦勃朗的群像代表作。(绘画故事:)1642年,班宁柯克连长和手下1民兵16个人每人出了100盾请伦勃朗画一幅集体像。伦勃朗没有像当时流行的那样把16个人都摆放在宴会桌前,画出一幅呆板的画像,而是自己设计了一个场景,仿佛16个人接到了出巡的命令,各自不同的在做着准备。这幅画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从任何地方来看,都是一幅绝对的杰作。但是,粗俗的民兵们不干了,大家都是出了100盾,为什么有人在画中那么明显,而自己却要隐身在后面。民兵们要求画家重新画一幅肖像。可是出于一个画家的艺术感出于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方法,伦勃朗坚持不重新画一幅。这件事情闹的整个阿姆斯特丹沸沸扬扬,打这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找伦勃朗来画集体肖像了,而在这个艰苦的过程中,伦勃朗的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后,去世了。于是,再也没有人上门请伦勃朗来作画了,只有各种债主开始上门讨债。伦勃朗的生活从此陷入了困顿之中。(艺术分析:)本作品采取水平线构图;伦勃朗以大尉率领的副手和射手队队员,正从协会会会堂拱门走出时的情景进行描绘。在前景的阳光下,柯格和副手位居中央;左边身穿红衣帽的射手,正在整理论枝;右边穿绿衣的鼓手则在击鼓。后景光线较暗,画出高举的旗帜和数位尚未走出拱门的射手。中景安插几个嬉戏的儿童,使画面带来平和生活的气氛。画家采用明暗处理的手法将整队分散人群统一起来,生动再现他们的活动。然而伦勃朗这种独创性的构思和艺术手法,却被订画者认为没有把他们每个人画得足够显著,且有“过多的阴影”,因而拒绝接受。然而如今,《夜巡》却已成为世界美术史上的名作了。伦勃朗的绘画艺术于死后渐为世人所赏识,称他是善于捕捉光影的魔术师。
《自由引导人民》作者: 法国 欧仁·德拉克罗瓦 创作年代: 1830年 规格: 260×325cm 布面油画 巴黎 卢浮宫收藏
画面采取了顶天立地的构图形式。倒在地上的尸体、战斗的勇士以及高举法国三色国旗的女子,构成一个稳定又蕴藏动势的三角形。他们身后都是一往无前的战士。周围硝烟弥漫,远处的建筑是巴黎市中心的标志——巴黎圣母院。谁都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热火朝天的战斗场面,战死的人、受伤的人、冲锋的人,全都表现得精确逼真,令人如同身临其境看到现场一样。不过,难免有观众会问,为什么现实中会出现这样一位袒胸露怀的女子形象呢?这就要谈到德拉克洛瓦的浪漫气质了,他将神话中的自由女神与浴血奋战的人民安排到一起,她长着希腊雕塑般的轮廓,穿着朴素古典的衣着,与周围身穿现代服装的男士们相比,她更像一个抽象的人,代表着最高的精神与意义。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德拉克洛瓦在西方美术史上是一位有卓越成就和较大影响的画家,特别是对浪漫主义绘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被看作是一位承先启后的大师。德拉克洛瓦不仅总结了从文艺复兴以来名家们的艺术成就,并影响了一批后代的艺术家。许多人从他那里得到启示和教益。德拉克洛瓦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而且才思敏捷,并具有一种别人少有的敏感。他反对当时古典主义绘画那种呆板、平庸的画风,主张个性解放,重视情感的表达。他的画善于表现动荡活跃的场面,色彩鲜明、豪迈奔放。他的重要作品是《但丁和维吉尔》《希阿岛的屠杀》《自由领导人民》等。
《5月3日夜杀起义者》是抗议民族压迫、控诉侵略战争残暴的最有力的作品之一。深夜,一队动作统一的刽子手正在枪杀被抓来的起义者。刽子手们是一帮机械的、无情的、铁石心肠的人,在画面上看不到他们脸。起义者们表现出愤怒、不屈和仇恨,也有面临死亡的惊恐和哀痛。在已经死亡和正在英勇地死去的人们中间还有几个站着的人。中心人物是一个对着枪口的白衣起义者,伸开双臂向死亡挑战。不祥的天空,夜间的黑暗,令人不安地若隐若现的灯火,都加强了现场的悲剧感。戈雅以炽烈的感情再现了那场骇人的暴行。
西班牙“第一位画家”的头衔。戈雅一生创作极为丰富,肖像画就有200多幅,还有风景画、版画等等。代表作有《国王的一家》、《裸体的玛哈》、《宗教裁判所》、《疯人院》、《5月2日广场上的起义》、《5月3日夜杀起义者》、《拿水罐的少女》。铜版组画《幻想曲》83幅、版画集《战争的灾难》82幅、画集《荒唐和狂妄》等22幅。
《蒙特枫丹的回忆》(1864年 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 法国 65cm x 589cm 布 油彩 巴黎 卢浮宫藏)是柯罗的代表作,这幅画充满了忧伤的情绪。画中,一棵巨大的树,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二分之一,而另一棵干枯的树与之遥相呼应,两棵树朝着一个方向倾斜着。透过倾斜的树干,我们看到,清澈如镜的湖面上,有连绵起伏的山峦和丛林的虚影。一个身穿红色衣裙的妇女,正在采树上的蘑菇,她的身边有两个女孩在帮她一起采摘。画面情节很简单,但是你能从柯罗纤细的笔触上,听到柔弱的树枝,发出的瑟瑟响声;能从倾斜的树干上,想到山区的农妇,生活是何等困苦。这幅人与景交融的画作,不是画家特意渲染的理想化的风景,而是通过景物,表现了一种比大自然更抒情的内心感受。柯罗的风景画结合了古典风景严谨的结构和个人化的视觉方式,在光线和大气的处理上受到当时英国画家康斯泰伯尔的启发,关注“调子”和色彩的微妙对比,用浓淡不一的色块生动地描绘自然光线下的风景。他那种捕捉空气的新方法对后来的印象主义者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印象主义画家毕沙罗将柯罗称为自己的“导师”。不过他与印象主义者之间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别。柯罗尽管注重观察自然,常常在户外写生,但他所有的完成作品都是在画室中完成的,户外写生的习作只是为他提供了风景母题,他往往会在这些风景母题中结合进古典神话或宗教的题材,并用一种叙事性的态度来对待画中的人物,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17世纪的普桑和洛兰。事实上,柯罗在骨子里深深地敬仰古典风景画,只不过他为这种古典风格带来了个人化的诗意和真挚的自然性。
安格尔的名画《泉》令多少人为之陶醉,奥秘在于画家抓住了人体内部力的微妙关系:少女向左倾斜的双肩和向右倾斜的胯部,向上超拔的用力和向下倾倒的水罐,前曲的右膝和后绷的左腿,都体现了力的打破平衡和恢复平衡;尤其是少女全裸的胴体,显示着坦然开放的态度,而她紧紧夹住的大腿和紧抓水罐的双手,又暗示着内心的羞涩和拘谨,更给人以妙不可言的力的对抗。它在观众感觉上引起相应的紧张度和轻松感,在一张一弛之间体验着生命的活力。安格尔从1830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逗留期间就开始创作《泉》,但一直没有完稿。二十六年以后,当他已是七十六岁高龄时才画完此画。这幅画是安格尔的得意之作。《泉》把古典美和女性人体的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出色地表现了少女的天真的青春活力,是他毕生致力于美的追求的结晶。这虽是他晚年的作品,但所描绘的女性的美姿却超过了他过去所有的同类作品;只有当他的可能拜倒于女人面前时,他才创造了真正的艺术作品。《泉》也是西欧美术史上描写女性人体的优秀作品之一。可见,人体艺术中的每一组筋肉、每一种姿态都可成为生命美的样式,成为生命力的高度概括。诚如罗丹所说:“'自然’中任何东西都比不上人体更有性格。”库尔贝也说:“美的东西是在自然中,而它以最多种多样的现实形式呈现出来。一旦它被找到,它就属于艺术,或者可算是属于发现它的那个艺术家。只要美的东西是真实的和可视的,它就具有它自己的艺术表现。”这些作品表现了女性的优美、纤美、婉媚之美、阴柔之美。沙俄时代有个囚犯在绝望的困境中对活着失去了信心,在弥留尘世之时,突然脑海中出现了阿芙罗狄德的形象,她那安祥、亲切的美,令他深深地感受到人类高贵的尊严,登时鼓起了他活下去的勇气,丢弃了死的念头。这就是艺术的魁力!
《鳐鱼》﹝TheRay﹞114×146㎝,作于1728年,现藏巴黎卢浮宫;这幅画是夏尔丹代表作之一,也是最早的成名作,使他成功的以三十三岁的青年之姿成为皇家艺术学院成员。厨房中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夏丹喜欢的题材,在《鳐鱼》中,夏丹以其一贯冷静的笔法呈现了生活中真实平凡的一面,血腥的鳐鱼闪闪发光,乍看时颇令人震撼,但是一旁龇牙咧嘴曲背的猫,又让人莞尔一笑,与此同时,也增加了画面的动感。有一位法国评论家说:“在夏尔丹之前,法国只有静物。自从有了他,才开始了'静的生命’--就象英国人和德国人对静物的叫法(Still-Life)那样。”这段评语形象地称赞了夏尔丹的静物画的魅力。他在静物画上确有自己独到的天赋,为了表达这种静止物象的“生命”,夏尔丹一改早期静物画的富贵气,尽量不用浓艳的色彩和闪光的器皿摆设,让静物展现其本来的面貌。在他的画面上,从不展现精心描画的野味或豪华的餐具。1730年后,他所表现的静物对象是属于中产阶级厨房里的普通物品,那些极其平凡的厨房器物,一旦再现在画上,它们的幻象反而显出很强的“生命感”。无怪百科全书派哲学家狄德罗要称他为“大魔术师”。这一幅《鳐鱼》是他最成功的作品。
列维坦 (1861-1900年) 列维坦是俄国19世纪下半期最杰出的风景画家。列维坦的风景画一般以农村的平凡景色为题材,赋予大自然以特殊的涵意。在这幅《白桦丛》中,列维坦尝试描绘阳光照在桦树林中的光感和空气感,具有鲜明的印象派画风。列维坦的画笔下白桦是各种形态的:春天茂密草地中的白桦林、在洪水中浸泡的白桦树、初春被和煦阳光镀成金色的白桦……,都被他赋予了各种形态,好像他画的不是树,而是心爱的女人。他们因画白桦树而成名,白桦树寄托着他们无限的憧憬和向往。白桦林也是俄罗斯诗人抒发感情的对象。 “白色桦树站我窗下,披一身雪,好似银甲”;“我带着一身疲倦,从遥远陌生的地点回到了可爱的家园。白桦树啊,依然站立在水塘旁边,她穿着白色的裙子,垂着绿色的发辫”; “我搂着白桦树”,“我愿裸胸的白桦把身体互相紧紧偎依”。……
法国著名画家保罗·塞尚的画作《静物》
在塞尚的《静物》作品中,苹果常常成为他写生的“静物”,几枚苹果凌乱地放在铺着台布的桌子或者果盘里,是一幅特别有意味的画面。当塞尚的静物苹果出现时,西方美术界为之震惊。这是只没有政治,没有所谓思想,没有雄心壮志,不急不躁,不会故作深沉的苹果,它清新芬芳、真实可触,忠实于自己的自然属性,安静而光泽。塞尚画笔下的所有女人,似乎都有着苹果般的气质,她们坐在那里,没有所谓为了前途而疯狂打拼的野心,她们安静到只是一只苹果。(1999年,塞尚画作《静物》以6050万美元的价格在纽约拍卖成交,让全世界的艺术爱好者有机会观赏到大师的作品,同时也确认了他在世界美术界的地位。)
《向日葵》文森特·梵高
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同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
向日葵就像太阳,那浓烈的黄色调是光和热的象征,是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但同时也似乎寓意着一种苦难,一种深重的苦难。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的房间,让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梵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敬神情感。16朵形态各异的向日葵,或绚烂或枯委,或隐或现,以淡黄色为背景,以深黄色为向日葵的主色调,另有几朵含苞未放以淡黑色点缀花蕊,颜色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画面总体上给人一种明亮而又强烈的生命力,让人感到生活充满希望,阳光是那样的明媚,天空是那样的广阔。梵高许多以向日葵作为主题的作品一直在冲击着我的思想,一个如此热爱向日葵的画家为何却为如此轻视生命,自己选择走向生命的尽头。
《早餐》 威廉·克莱兹·海达
威廉·克莱兹·海达(1594-1680。8)是荷兰17世纪最富诗意的一位静物画家。海达大约从30岁以后,放弃其他题材,一心画静物;海达很注意光线对这些器物的反作用,他在描绘第一件静物时,仔细观察自然物本身在不同环境中的色度表现。他画的静物调子总是那样细腻,没有色斑,更不会有笔痕,只有物的形态、质感、光和空间感。并在静物上以所谓“早餐”画的特点发挥他的长技:玻璃与金属器皿,内装牡蛎、鱼虾之类,或者在桌上摆着半削了皮的柠檬,等等。构图十分简朴,物品集中而自然,除了有一点巴洛克色彩的表现之外,还具备高度的艺术完整性。往往在他的画面上,总是离不开几样基本物品——金属与玻璃器皿。有一种精细的运色能力。这里的银灰、绿色和棕黄的和谐结合,几乎找不到一丝色阶之间的界限,自然光似乎把这些色彩天生地融而为一了。他从这些具有反光效果的器物中发现了绘画色彩的表现力。所绘静物,从形态到色泽,都极富质感,光和空间关系处理得十分谐和。这幅《静物》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种静物画我们管它叫古典画法的静物画,它带有巴洛克装饰成分,但是毫不虚浮夸张,与后来19世纪的写实静物画在运笔方法上迥异其趣。
17世纪荷兰画派的另一个重大成就是静物画也发展成为独立的绘画题材。静物画分为花卉、乐器、蔬菜、水果、海鲜等门类。最早的静物画常常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王冠、珠宝代表人类的欲望,乐器代表享乐放荡的生活,钟表和蜡烛代表生命的短促和时光的流逝等等。后来的静物画不太注重象征意义。
西方绘画的最大特点:”描摹或还原再现客观事物的场景”,包括人物、事件,物体、色彩等等;一切具有”照相机功能”的二维空间,仅此而已。西方绘画的养眼——喜欢画盘子里的蔬果、墙上滴血的猎物尸体和人体画,只适合于在餐馆、酒店里悬挂类似照片的影像,这是“食色性也”的结果与需要。国际上看:自从1839年8月19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西方艺术家们开始思考“能否将写实风格进行到底”了。张大千拜访毕加索,毕加索却说:西方没有艺术,我佩服齐白石!以写实性强大为优势的西方绘画,包括油画、丙烯、水粉、水彩等等,随着“西方文艺复兴”而鼎盛;因照相机的出现而逐步走向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