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培训班的规范,还有近期各地整治消息,看了很多。省内,除了攀枝花(对又是那个率先给三胎生育发钱的城市近日出台了相关政策),各个市州也不知道是在观望,还是已经在酝酿怎么落地国家政策了。
决策层的考量不好猜测,但是今天看到一个对话,很有意思。一个家长站在自己角度的困惑:她在教培机构和教师私开培训班现象泛滥的情况下,尚能坚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但是如此大势在向她的立场靠近,但是她越怀疑,会不会只是一场“运动执法”。在转评里,一位华西管理层人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补课唯一能提高的就是补课教师补课机构的存款额度。
以下为 @杨媛就是yangdollar 原文:
先声明一下,本条没有立场,只有困惑。
看了被转很多的那个执法人员粗暴对待补课老师的视频,感受一样,很不舒服。不仅是因为场面粗暴尴尬,更因为,一群孩子,一点朝气没有,在光线昏暗,拉着窗帘的房间里上课。窗帘外透进来的阳光,显示外面应该是个适合运动的好天气。
好心酸。就是不知道怎么判断是非的心酸。
我手机里,有几个号称小升初“专家”的人的微信,他们都自称“老师”,“专家”,但我无从了解他们的专业背景,我只知道他们是信息的搬运工。
他们会定期开讲,讲各种升学信息,各学校招生的秘籍,我只听过一次,他们的盈利模式是讲完之后,再推销他们的课程,价格非常之不菲,我当然没报过。但有家长报,周六要全天上课,我觉得很残忍。
剑桥五级因为太火爆不让考了,现在他们又推出了另一个考试,我没记住名字,奥数各杯赛都在继续。
人大附中早培和早早培,八中的少年班素质班,虽然明确说是招超常儿童,但这些“专家”们都有相关课程推出,鼓动你,孩子的天才不是梦,于是很多父母就想“扶我起来试试”。
除了极少数真有天分乐在其中的,很多陪跑的小孩儿,太苦了。有的孩子,从四年级就不怎么去学校上课了,一心备考,几乎全年无休。996算什么?呵呵。
少年班的孩子,可能会因为缺少人际交往而缺失很多,似乎讨论了很多年,但现在依然在继。
如果你不参与这些培训,你在选拔性考试中,吃亏是大概率,当然真正的天才除外。培训的秘籍就是大量刷题。
我儿子几乎没有过这样的训练,所以他也很难在选拔中胜出,清楚这些之后,所以我也没带他参与过选拔性考试。
但因为我儿子是区三好,英语又很突出,“专家”们说他小升初肯定没问题,当然我还没试过,我就笑笑吧,管他呢。
这些太需要定力了,你会不时地陷入焦虑,即使我儿子这样自律的真热爱学习的孩子,我也需要不时地想,我这样对吗?我这样是对的吧?
我也不知道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中国的风格,容易陷入运动式执法。焦虑,似乎也抹不去。根源在学校选拔才有培训市场,也是事实,但没有选拔,没有分层,到底对不对,我也不敢肯定,虽然我一直到初中都是在随机分班、老师的素质很一般的乡村学校,但可能也是被环境影响,我内心里也希望我儿子能去好学校,好班级,但又没有执着地付出努力。而目前的形势是,没有执着地付出努力,不专向培训,是很难成功的,毕竟小学,外力能起到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是的,我承认,敢于放长线需要很大的定力,还会不时动摇。
我的定力还来自于我儿子确实自律。但那些稍微晚熟的孩子呢,父母希望帮着推他一把,如果不是很过分的话,你能说不对吗?
不运动执法,“政策反买,别墅靠海”,运动执法,确实看着不体面。
只是一个老母亲的困惑。
作为一个人才培养和录用机构管理层(把华西大学附属医院算作一流校企不过分吧?)的@华西老廖 对近期教培行业得规范理解是:现在每年出生人口一千多万,大学生每年招生九百多万,基本百分之七八十都有大学读。根本不需要课外补课。因为你无论怎么补课,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招生不会普照天下。补课唯一能提高的就是补课教师补课机构的存款额度,所以必须抓。
一己之见:楼主个人觉得,双减除了是减轻家长、学生负担,也是在打击“教育外挂”——通过大量刷题和专业猜题让所有孩子都“沉溺”在名校高学历这一单一赛道,让部分对学习没兴趣没天赋的学生在考试选拔中超过了一些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这个“外挂”不光淹没了孩子的天性,扰乱了教育这条赛道上的人才选拔规律,伴生的“不称职教师”、“无良教培机构”、“学区房”不光浪费了社会资源,还让本来正常的学校教育也乱象频出。“双减”肯定是场大势,涉及到国家的人才选拔大局,以及各个孩子在自己兴趣和能力主导下的未来社会分工。有些地方将整治纳入“扫黑除恶”、“扫黄打非”,似乎并不算“超规格待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