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9854|评论: 0

[你评我议] 封建遗毒犹存, 攀比之风仍烈: 别让乡村陋习吞噬脱贫成果

[复制链接]

“一个媳妇半条命”“一场丧事两头空”。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一系列不良风气、陈规陋习曾是一些地区乡村致贫的重要原因。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不仅是努力奋斗的致富历程,也是乡村治理体系和社会风气重塑的重要契机。在全社会各类资源的支持下,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等“三治”内容不断创新完善,带动不少贫困地区农民“精气神”焕然一新,使其脱贫致富有“干劲”,支持政府工作有“亲劲”,讲卫生、重诚信、爱名誉等新乡风文明正在兴起。

不过也要注意到,一些陈规陋习虽被暂时扭转,但并没有“断根”,还有群众因乡村陋习承受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困扰,亟待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口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成果不被陋习吞噬。

摘掉“穷帽子”,日子肯定越过越好,但有的恶习、陋俗不会因为人富了、日子好了就自然消失,反而可能变本加厉。有的地方赌博成风,越穷越赌、越赌越穷;有的家庭迷信风水,宁拜神鬼不信科学;有的乡村人不穷、房不破,但不讲卫生不重文明,污水横流、蚊蝇乱飞,污言秽语张口就来;还有人不讲孝道讲排场,对老人生前图利不赡养,死后厚葬“赚脸面”……

旧俗难破、陋习难改,有时不是因为它“对”,而是因为大家都在“错”。白事不大操大办就是不肖,没车没房就没有“乡村爱情”,“人情饭”越吃越火、“人情债”越欠越多……人人久苦于陈规陋习,但人人都言身不由己。

如今,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在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号角。此时,提高乡村文明程度,推动乡村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既是新阶段乡村发展的需要,也是关乎脱贫攻坚成果长久巩固的关键内容之一。

摒弃陋习,需要来股“外力”,给大家找个“理由”。在一些村庄,村民组建的红白理事会已经发挥了作用,还需要更多的类似自治组织站出来,倡导新风,建立村规民约,道出老百姓心声,让每个人理直气壮地跳出“死要面子”的黑色螺旋。只有“人情债”轻了,“人情味”才能浓起来。

对于那些违背公序良俗,甚至触碰法律红线的陋习,政府也要敢于“硬碰硬”。有人自己住高楼、开好车,对老人不管不问;有人搞封建、拜邪教,不信科学信鬼神;有人赌博偷盗,诡辩“小打小闹不算事”;有人占公田公地,认为“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面对这些问题,基层政府要有敢于“得罪人”“管闲事”的勇气,旗帜鲜明地反对陈规陋习,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对违法犯罪行为重拳出击,警示何可为何不可为,树新风、明法规,匡正社会风气,为乡村社会治理划下红线。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有的风俗民约是千百年乡村文化的积淀,也是村民感情的寄托,移风易俗既要顺应社会发展,也不能忽视群众的合理诉求。要由易而难、从细到巨,切忌矫枉过正;要循序渐进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培养习惯,避免再出现“抢棺材”“砸棺材”等极端事件;要在润物细无声间,移恶俗、易陋习,树新风、展新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告别贫穷,走向小康,不仅是物质上的丰富,更应该有精神上的充实,在破与立间,听民意、汇民智、正民行,让健康的文化产品走进农民心坎,丰富百姓生活、重塑乡村文化,让群众告别“精神贫穷”,才能更好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318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