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山人海、游客如织,美女如云。犹如磁器,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
重庆磁器口古镇
邓四平/文
去年九月,我和妻子送儿子到重庆大学去读书,报完名之后,我便和妻子顺便到重庆磁器口古镇逛了逛,古镇里商铺林立,游客如织,人山人海,一眼望去,几乎到处都是摩肩接踵的游客,拥挤得水泄不通,仿佛过年赶场一般热闹,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沙坪坝区,是嘉陵江畔的一个码头古镇。据史载:古镇始建于宋朝,是一个商贾云集的货物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商贾常在此歇脚,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繁盛无比。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红岩文化和民间文化,各具特色。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是重庆古城的缩影和象征,被称之为“小重庆”,一直都十分地热闹。
我们在一条很宽的公路边下得车来,只见公路的对面便是古镇的入口。古镇的入口处立着一座高大的青石牌坊,上面写着“磁器口”三个鎏金大字。穿过高大的石牌坊,便是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古街,古街两边全是鳞次栉比的商铺,商铺外悬挂着五颜六色耀眼的店招,店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各种货物,卖牛角梳的,卖麻花的,卖核桃酥的,卖酸辣粉的,贩卖的大都是各种各样的土特产。还有现场熬制火锅底料的,榨油的,制糖的等等各种作坊。一些店铺的店主或者店里的小二几乎无一例外地都穿着各式的古装,站立在店门口抑扬顿挫地大声地吆喝和叫卖。卖牛角梳的店铺里的小二怀里抱着一把很大的牛角梳,像是抱着一张很大很大的琵琶一般,坐在门边一根高高的凳子上,一边不断地拨弄着梳齿,一边做出各种滑稽而夸张的动作,以此来吸引顾客的注意。街里还有很多卖酸辣粉的店铺,店铺里的小二也站在店铺门前,手里拿着盛满酸辣粉的漏筛,一边拍打着漏筛,向面前的一口大缸子里不断地筛着酸辣粉,一边也扭动着身子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甚至还不断地搔首弄姿,向过往的游客不断地抛着媚眼,以此来招徕顾客的光顾。
街里还有一些外国人开设的店铺,店铺里现烤现卖“印度飞饼”, 店门外也站着两三个皮肤黝黑的外国人,一边扭动着身子跳着舞,一边唱着外国歌曲,以此来招徕顾客的光顾。
古街蜿蜒曲折,顺着熙熙攘攘的人流不由自主地往前走,我们也不知究竟走到了哪一条街巷里面去了。只见到处都是摩肩接踵的游客。
也不知走了多久,走得累了,我们便在街边的一把椅子上坐了下来稍作休息。我顺便在手机上查了查有关磁器口古镇的一些资料。一查才蓦然发现,原来这个古镇大有来头。
度娘上介绍,原来磁器口古镇其实并不叫磁器口,而是叫做白岩场,传说,明朝洪武皇帝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继承皇位后,短短几年之后便被其四叔朱棣夺走了帝位。建文帝朱允炆便一路逃窜,来到了白岩场一座寺庙里藏身,后来有人发现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真实身份,因此叫寺庙便被叫做了龙隐寺,将白岩场改称为了龙隐镇。当然,这些都是传说,真实的历史究竟是怎么个样子的,其实谁也说不清楚。
那么龙隐镇后来为什么又叫成了磁器口古镇了呢?原来,这个古镇里有很多家制造瓷器的作坊,制好的瓷器便从嘉陵江的码头上装船运往各地销售,因此,人们便将古镇称之为了“瓷器口”,因为瓷和磁读音相同,所以后来又将瓷器口叫成了磁器口。
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介绍,磁器口这个地方距离歌乐山很近,白公馆、渣滓洞监狱就在磁器口古镇不远的歌乐山里,小说《红岩》里的“华子良” 那时候就常挑着担子到磁器口古镇里来为监狱里买菜、挑米、买酱油等等,他常借买菜买米的机会,去和重庆地下党接头,传递情报,古镇里至今还留下了关于华子良和重庆地下党接头的很多惊险传奇的故事。
据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著名科学家丁肇中解放前就曾就读于磁器口里的嘉陵小学,从这里起步,最终成为了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由此看来,磁器口古镇还是一个非常出人才的好地方。
古镇里还有很多茶坊,茶坊里从早到晚都会连续不断地上演川剧座唱。演员们在台上咿咿呀呀地唱,茶客们在台下如痴如醉地品着茶和观看着节目。
走进磁器口古镇,犹如穿越千年时光,蓦然间走进了一幅徐徐展开的鲜活的《清明上河图》。
因为时间匆忙,古镇里还有很多地方,我们都没来得及去走一走和看一看,这难免让人感到十分的遗憾。尽管如此,我们虽是走马观花地在磁器口古镇里走了走,看了看,但磁器口古镇里商铺林立、游客如织的热闹场景,却至今依旧叫人感到无比地震撼。
等到下次再去重庆,我一定抽时间再去磁器口古镇里认真仔细地再走一走和看一看,因为这个地方确实非常值得再去走一走和看一看。
2020年9月10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