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5642|评论: 71

论古临邛的三国文化地名(系列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7 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古临邛的三国文化地名(系列篇)
                                                                                        凡丁
       引言
       自从公元前311年张若修筑临邛城起,临邛人便与各少数民族部落为邻。根据《邛崍市地名录》显示:邛崃至今尚“有25个少数民族成员分散居住在本市范围,其中人数较多的依次为:藏族、蒙古族、回族、彝族、羌族等。”
       历史上,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势力常常此消彼长,南北朝时,临邛县治所不得不迁移到今崇州三江镇,后迁牟礼依政县,成为“侨县”共达241年。
       东汉以前由羌族人建在今宝兴县的青衣国,其势力范围达到今乐山和雅安地区以及临邛城的西部和南部山区。
       当“青衣国”被东汉政权灭亡后,彝族部落便迅速壮大起来,彝族人虽然没有建国,但其势力范围仍到临邛城的旁边,仅与南河隔河相望,并且形成长期定居之势,还在邛崃西南部山区留下数量众多的,今人认为是“东汉岩墓”的“蛮洞子”和带“蛮”字如蛮水碾、蛮碗窑等地名。
       如今在十方堂的金牛庵中,除了供奉:蜀王开明氏、川王李冰外,还同时供奉:蛮王孟获。

       关于诸葛亮南征路线
       由于《三国志》未详载,曾引发各地三国文化研究者的广泛兴趣,然而不尽详细和合理,同时都忽略了这一历史事件中地理位置至为关键的地方—古临邛。
       根据《三国志.卷四十三蜀书十三》载:“李恢字德昂,建宁俞元人也……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巂,雍闿跋扈于建宁,朱褒反叛于牂牁。丞相亮南征,先由越巂,而恢案道向建宁”的记载分析:诸葛亮此次南征兵分两路,主力部队由诸葛亮率领,直接经邛崍取道向越巂。而李恢则率轻兵,按预先商定的另一条路向云南建宁行进,以形成合围之势。
       有如下依据  
       一、清康熙《邛州志》载:武侯过辙坊:州东关外,明(万历)知州牛大纬建,国朝州判温庭樗樗重建。
郡守戚延裔《邛州志》<序>曰:“邛处蜀之西南,东望锦官,武候过辙犹存。”
       二、清郡守傅燮诇有《火井县》诗:
       丞相征蛮路,天罡遗爱祠。竹底人面拂,石滑马行迟。
       勋业空青史,人声尚口碑。荒凉火井县,吊古一兴思。
       三、民国《邛崃县志》61P:“孔明庙,山市小场也,相传武乡侯过辙,后人立庙。”

       诸葛亮南征为什么取道临邛
       道理很简单,因为《三国志》载,当时“越巂夷王高定亦背叛”,高定背叛的同时,还涌现出了彝族人新首领—“蛮王”孟获。彝族人共有六个支,分布于四川西部和云南、贵州地区,称为南中。而孟获出生于越巂郡(今作越西)雷波县,位置就在临邛县西南。
       越巂郡与临邛同属于尚书《禹贡》篇中记载的:大禹时期所划“九州”中的梁州,范围为今甘肃、陕西南部和四川西部。临邛是成都通往越巂郡的门户,距离最近。
       由于南中的叛乱,直接影响成都大后方的临邛人民不能安定地从事生产经营,于是诸葛亮此番南征定的是攻心略。见武侯祠名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因为只有感化孟获,后方稳定,方才可能抽出精力北伐曹魏。
       当然,要平定整个南中地区,诸葛亮还须要挥军到云南与李恢会师,故诸葛亮《出师表》记:“臣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因为诸葛亮出师时为春季,故农历五月方渡泸水,再将孟获追逐到临邛,引诱至今孔明乡躲兵槽内,第七次将孟获擒获,然后于欢喜坡释放,双方言归于好,时值秋冬之交,于是搬师回朝。
       此说依据李正灵《孔明庙的由来》(见引用文)以及《三国志卷三十三蜀书三》载:“建兴三年(225)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十二月亮还成都。”

       留存至今的古临邛三国文化地名
       诸葛亮经过古临邛南征时,在今临邛镇、固驿镇、十方堂、孔明、卧龙、茶园、火井、油榨、马湖、平乐、下坝等镇乡,留下约三十个与三国文化相关的地名,除在民间广为流传外,还见于历代的县、乡志记和地名录中。
       分别简介如下,供喜好者研究参考和追寻:

       火井
       火井地名起于东汉永平年间,地名涵盖今油榨、火井、平乐、大同、西和等地,除火井出天然气和盐矿而外,多数地方皆有古盐井地名。
       据网名“兰花村”调查,“唐王坝”之圆觉洞摩崖造像有一方碑,纪录造像人为:“临邛火井石匠韩口口、口口口”,背面有“永平口年”字样。查历代纪元表,只有东汉明帝刘庄年号为:永平。
       在油榨场至火井场的火井江边,西汉人便利用天然气熬盐成为世界首创,故东汉时出现火井地名。隋大业12年(616),隋炀帝在今油榨场设置火井县,并建县衙。
       由于盐税向来是国家财税的重要来源,故史载三国时诸葛亮曾视察临邛火井,并改进天然气使用方法,除留下火井、油井地名而外,还留下盐井溪、黄盐溪、盐水沱、炕盐坝、火井林、大火地 和 经考古定论的汉代天然气管道—石槽 和 陶管遗迹。
       时至2020年3月21日,现今火井镇以北约3公里地名丝栗坝处,村民山先密请马湖叶师傅打机水井至110米时,钻出天然气,火焰高约3米;
       同月29日,相距山家一里的丝粟洼土鸡沟农户张启福,也因打机井至同样深度时出天然气,火焰高约3米。
       武侯过辙坊(共两处)
       一处在临邛城东,明万历年建。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序>载:“邛处蜀之西南,东望锦官,武候过辙犹存。”
另一处在孔明乡。民国《邛崃县志》61P:“孔明庙,山市小场也,相传武乡侯过辙,后人立庙。”
       金牛庵
       在十方堂,原老制药厂背后。
       民国《邛崃县志》〈寺塔桥渡〉载:“城南二里为南河南……山边有竹叶寺,河边有金牛庵,皆古庙也。”金牛庵原为大庙,今残存小庙。1972年出土过东汉形制的陶罐,内藏八尊陶瓷佛像,始建年代可能在东汉。
       该庙同时祭祀:古蜀时期的开明王鳖灵(因治水患利农又称谷王)、先秦时期的川王李冰、三国时期的蛮王(彝族人)孟获。
       孟获不但是当时彝族人的首领,还是后世崇拜的英雄,《三国志》本传中虽未记载孟获其人,但有关他的相关事迹在《汉晋春秋》、《襄阳记》和《华阳国志》等史籍中都有记述,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对“七擒孟获”故事更是进行了详细的演绎描述。
       箭道子
       在茶园乡箭道村。
       相传:三国时此地被彝人部族占领,威胁到成都安全,诸葛亮为了西蜀稳定,提前派人将箭杆插到康定打箭炉山,然后与部族首领达成让其退让“一箭之地”的协议,弓弩手佯装从此地发射,该部族于是沿“箭道”方向退至康定地区,发射箭矢之处遂名:箭道子。而康定“打箭炉”山头的箭镞遗迹,至今犹存。(同样的传说还有十方堂的铁牛等处)
       清乾隆《打箭炉志略》载:“康定古称打箭炉,蜀汉时诸葛亮南征孟获,遣将郭达在彼处造箭得名。”
       擂鼓岗
       在火井镇高家村。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于此,曾在此岗上擂鼓以激励士气,此山岗故名擂鼓岗。
       洗甲溪
       在火井镇双童村。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到此,老将黄忠带领一只人马追赶羌兵遇雨,因道路泥泞,至此溪时令军士于溪水内洗刷凱甲,此溪故名洗甲溪。
       镇西山、石磐戍、望军顶
       皆在高何。
       清康熙《邛州志》载:在“州治西一百里,旧传诸葛武侯征羌,驻军于此,俗呼为望军顶。”
       民国《邛崃县志》载:“石盘戎:州西一百里,与獠界相接,相传诸葛武侯驻军于此,俗乎为望军顶。”
      《古今图书集成》载:“火井在邛西乱山中,直与蛮界诸山相接连,故蜀汉姜维置兵戍守而名其镇西山焉。”
       吴代聪《临邛赋》注:镇西山即姜维戍军之营。
       张松墓
       在高何左家坡。上世纪七十年代村民开荒地挖出张松墓志铭。
       张松,益州牧刘璋部下,有才干,过目不忘,任职别驾。因竭力劝说刘璋迎接刘备入蜀,认为背主被处死,《三国演义》中有“张松献地图”情节。
       石楼(即碉楼或羌楼)
       在火井。《九州记》载:火井县有石楼,近沈黎(今汉源、石棉一带)界,即诸葛亮征羌之路,每十里作一石楼,令鼓声相应。今夷人多效之,地多长松而无杂木。
       相台山
       在油榨。清嘉庆《邛州志》载:“相台山,州治西七十里。旧火井县之东,唐袁天纲为火井县令,登之以相县治。又:诸葛武侯驻师其上,故名。”
       邛笼
      《诸葛亮集故事卷四》引史:“邛州、沈黎即诸葛武侯征羌之路也。每十里作一石楼,令鼓声相应,为邛笼,今彼土夷呼为碉也。”(见吴代聪:《临邛赋》注)
       笔者:疑“邛笼”为“羌楼”之音译。“羌楼”即碉楼,过去邛崃西部山区常见,汶川羌族人至今保留古碉楼建筑。
       望羌台
       在火井。相传为诸葛亮军建造,作瞭望哨敌之用。说明羌族人与彝族人当时是结盟的,也说明诸葛亮南征有必要从邛崃开始。
       马湖营
       在城西20里,原为马湖乡政府所在地,2004年并入水口镇。
       相传诸葛亮南征到此处,将马军驻扎于此,出于绘制军事地图的需要,取名为马湖营。隋唐时为越西郡旧县
       梁山岗
       在马湖营以北的一处山岗。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南征至此,驻军于此山岗,出于绘制军事地图的需要,取名为梁山岗。
       老木地
       在平乐镇关帝村。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到此,因勘察地形路过此处,见一棵古树长势奇特,由于当时此处无地名,便在军事地图上将此处标注为:老木地。
       洗马河和洗马社区
       在下坝场东的一段白沫江。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时兵马屯驻此地,此段白沫江便成为蜀军战马沫浴洗刷的场所,此段白沫江便得名:洗马河。
       蜀军还在河畔放牧公马,将“蛮军”的无数母马引诱到蜀军中来。
       2004年4月1日下坝乡并入平乐镇时,原下坝乡一、二大队建制社区,因区域内有洗马河,故命名洗马社区。
       卧龙镇
       在城南约15公里。
       1993版《邛崃县志》载:“相传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率师南征曾驻师于此。后人为纪念诸葛亮,将集市改名卧龙场(因诸葛亮隐居南阳时号卧龙先生)。民国29(1940)年(从孔明乡分出)建立卧龙乡。建国后沿用此名。”
       水井庵
       在固驿军田村。诸葛亮于此屯兵垦种时开凿的水井,后建庵取名:水井庵。
       军田坝
       在固驿镇南军田村。三国时诸葛亮在此屯军垦种,故名。
       孔明庙和孔明乡
       在城南约七公里。
       1993版《邛崃县志》载:“据清嘉庆《直隶邛州志》)载: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字孔明)率兵南征,曾驻师于此。后人立庙镌像祀之。清乾隆年间,又经邑人马登甲、李秀梅、李秀林等出资扩建,定名孔明庙。之后,以庙为中心,逐渐形成小集市。”1940年建乡时,因乡公所驻孔明庙而名孔明乡。建国后沿用此名。
       孔明庙又名武侯祠
       清嘉庆《邛州志》<祠寺>“武侯祠:在州南十五里,诸葛武侯南征驻师于此,后人立庙镌石像祀之。乾隆间,邑人马登甲、李秀梅、李秀林等历次修建。”
       民国《邛崃县志》〈疆土志〉载:“城西偏南二十里孔明庙,山市小场也,相传诸葛武乡候过辙,后人立庙祀之。”
      《孔明乡李氏族谱》载:1645年李自成兵败后,李岩部下李进仙(江西吉安人1625—1703)潜入四川投靠张献忠,因对张肆意杀人不满,隐于三和地方,后生二子。
       次子李文湘为生计,常往返与邛城之间,得知诸葛亮南征时,七擒七纵孟获于此后,“坦言诸葛大善人,誓塑金身颂亮魂。”遂“镌像祀之”。
       乾隆五年(1740),邑人马登甲及李文湘之子:秀梅、秀枝、秀林捐资建庙,定名孔明庙。正中供奉诸葛武候像;左侧供关羽、关兴、周仓像;右侧供张飞、张苞像。总占地约5000平方米,山门外建有戏台。(见李正灵《孔明乡的由来》一文)
       躲兵槽
       在孔明乡郭山村七组,旁有三凤山。躲兵槽为一条山槽,槽头上即青冈墩,槽内过去有路通往葫芦湾,与“尖山子古道”共同组成弓形,其中“尖山子”如弦、“躲兵槽”似弓。
       相传诸葛亮南征时,先在此山槽内设伏,然后派一只人马将“蛮王”孟获“由邛之西引于邛之南”的此山槽内,第七次将孟获生擒,此山槽故名躲兵槽。
       马跑井和马刨街
       马跑井在孔明场边。诸葛亮南征至此时,兵马中瘴(暑)气之毒,有一匹马用马蹄在地上跑(音、义同刨)出一个水坑,马饮水后瘴疠之气即解,于是所有中毒之兵马皆饮此水而愈。此坑即名马跑井,今存,径约80公分,以卵石砌井壁、井沿,水清如镜;井旁即为马刨街。
       马掌坝
       在孔明场南约1里。当年诸葛亮南征驻军此地时,此处是马匹更换铁马掌的地方,面积一亩多。
       欢喜坡
       在孔明场南约2里,是一片宽广数里的平缓坡地。
       诸葛亮在躲兵槽内七擒孟获后,又在此处山坡的大本营前将孟获释放,终于感化了孟获,誓言:“南人不复反矣!”孔明遂在此坡大帐前设宴庆贺,蜀军和孟获部皆大欢喜,此片缓坡故名为欢喜坡。“欢喜坡”之皆大欢喜场面,为诸葛亮此番南征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诸葛亮南征大体情节和战略意义
       见《三国志.卷四十三蜀书十三》载:“李恢字德昂,建宁俞元人也……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巂,雍闿跋扈于建宁,朱褒反叛于牂牁。丞相亮南征,先由越巂,而恢案道向建宁。诸县大相纠合,围恢军于昆明。
       时恢众少敌倍,又未得亮声息,给谓南人曰‘官军粮尽,欲规(归)退还,吾中间久斥乡里,乃今得旋,不能复北,欲还与汝同计谋,故以诚相告。’南人信之,故围守怠缓。于是恢出击,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槃江,东接牂牁,与亮声势相连。
       南土平定,恢军功居多,封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扑讨,鉏尽恶类,徒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
       (未完待续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25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0-6-7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仔细拜读了凡丁老师文章,受益匪浅。没有想到三国里不少故事与临邛有关;
以前懵懵懂懂总觉得邛崃的孔明和卧龙这两个“地名”好象与诸葛亮应该有什么关系........,
今天拜读了凡丁老师文章终于明白了其来历。
谢谢凡丁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20-6-8 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牛庵供奉的三王(右:蛮王孟获。中:蜀王。左:川王)

2019年8月26日 009_看图王_看图王.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6-8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墨_缘 发表于 2020-6-7 10:14
仔细拜读了凡丁老师文章,受益匪浅。没有想到三国里不少故事与临邛有关;
以前懵懵懂懂总觉得邛崃的孔明和 ...

谢谢墨缘老师仔细阅读!
本文供大家参考、讨论,欢迎补充、修正!

 楼主| 发表于 2020-6-8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亮南征路线和七擒七纵孟获处
                                                                                       凡 丁
       明代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取材于西晋陈寿的三国人物记事《三国志》,是公认的可信度很高的历史题材小说。其中诸葛亮南征“七擒七纵”孟获情节,常为人们津津乐道而成为成语典故。
       首先说关于诸葛亮此番南征,并非仅仅针对彝人首领的孟获,还有刚被东汉政权灭亡的“青衣国”之随时想要复国的广大羌人部族,而《三国演义》的小说体裁形式,决定了罗贯中在进行创作时为了让作品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必然对题材进行选择、烘托、宣染的加工处理,如果直接当成史料引用,则缺乏让人信服的理由。
       那么,经历三国时期的四川南充人—陈寿所著《三国志》是怎样记述现代人心目中“诸葛亮南征”那场重大历史事件的呢?一言以蔽之:过于简略,聊胜于无。
       其原因可能是《三国志卷三十三蜀志.后主传第三》分析的:蜀“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的原因吧?
       故陈寿作《三国志》时引史有限,在〈蜀书〉中,对诸葛亮南征难免轻描淡写,虽然寥寥数语,但是对整个事件讲了一个大概。而对另一主帅李恢的军功和意义却不惜浓墨重彩,看得出陈寿对南征事件的选材是有侧重的。
       共计有如下几条:
      《三国志.卷三十三蜀书三》建兴元年夏,牂牁太守朱褒拥郡反。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张裔于吴,据郡不宾。越西夷王高定亦背叛。
      (建兴)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分建宁、永昌为云南郡。又分建宁、牂牁为兴古郡。十二月亮还成都”;
      《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建兴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分建宁、永昌为云南郡。又分建宁、牂牁为兴古郡。十二月亮还成都”;
      《三国志.卷四十三蜀书十三》“李恢字德昂,建宁俞元人也……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巂,雍闿跋扈于建宁,朱褒反叛于牂牁。丞相亮南征,先由越西,而恢案道(注)向建宁。诸县大相纠合,围恢军于昆明。
       时恢众少敌倍,又未得亮声息,给谓南人曰‘官军粮尽,欲规(归)退还,吾中间久斥乡里,乃今得旋,不能复北,欲还与汝同计谋,故以诚相告。’南人信之,故围守怠缓。于是恢出击,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槃江,东接牂牁,与亮声势相连。
       南土平定,恢军功居多,封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扑讨,鉏尽恶类,徒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


       综合以上和其它史料获知:
       一、诸葛亮南征的“益州”四郡
      《续汉书郡国志》曰:“益州部:汉中、巴、广汉、蜀、犍为、越巂、牂柯、益、永昌,凡九郡。”
       东汉末年的益州,范围包括今四川全省和湖北省西部、湖南省北部、云南、贵州以及广西大部和缅甸北部。益州治所在成都,刘璋为益州牧。共分五郡:益州郡、越西郡、建宁郡、牂牁郡、永昌郡,管理者称为太守。
       其中,益州郡范围约是今川东和川西平原;牂牁郡约为今贵州地区;永昌郡、建宁郡,约为今云南及缅甸北部;越嶲郡约为今西昌地区和甘肃以南及陕西南部。
       三国蜀汉初,诸葛亮兼任益州牧,建兴三年(225)春三月,丞相亮南征越西郡的夷王高定,四郡皆平后,取缔了越嶲郡,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分建宁、永昌为云南郡。又分建宁、牂牁为兴古郡。
       同时新设蜀州,区域:今四川西部、北部和陕西西南部,以及甘肃、青海南部,治地在今崇州。(《十道志》曰:“蜀州,本汉江源县,属蜀郡。”)
       历史上的蜀州设置过汉原郡、蒙山郡、临邛郡、晋原郡等。

       二、“丞相亮南征,先由越西,而恢案道向建宁。”
       按
       句中的恢,指李恢。案,以《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之3为:“提出计划、办法或其它建议的文件如方案、议案、提案。”而《康熙字典》中:“案,又作按,考也。”
       句意:诸葛亮此番南征,曾部署行军方案,即:由主帅诸葛亮正面南向邛崃出击越西,副帅李恢则按预先议定的另一条路线,深入云南、贵州一带的建宁地方与诸葛亮会师。由于此预定的“案道”不经过邛崃,不进行考证。

       三、诸葛亮南征的意义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志李恢传》载:“南土平定,赋出叟濮(注),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是(北伐曹魏)费用不缺。”
       按
       赋出叟濮:叟,查《康熙字典》音骚,同搜。
       濮,即布濮水。李元《蜀水经》共指“临邛三源。”即今:白沫江、火井江、䢺江以及三江合流的南河。汉代统称为:濮千水或濮干水,又名布濮水。此三源流域包括今芦山、名山、大邑、蒲江等,在汉代皆属临邛县地域,古临邛不仅是成都大后方,还盛产酒、盐、茶、铁,物产丰饶,故曰“南土平定”以后“赋出叟濮。”
       而对越西郡的西南夷(各少数民族),主要是安抚,只要不造反就行,但要提供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
       当南土平定以后,李恢封为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后来越西郡的西南夷复叛,于是李恢又身往扑讨,鉏尽恶类,并将富豪迁于成都监视居住,于是赋出叟濮。
       根据《三国志》的简略记载,大体可知诸葛亮南征的原因、时期,反复的战争过程、战争的意义。但是有关南征时诸葛亮领军多少、行军具体路线、战斗情节,包括孟获的名字都一概未提!
       在与南征有关的时间节点和原因中,唯一提到过临邛县的一处是《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所载:“章武二年(222)六月……先主自猇亭还秭归……由步道还鱼腹,改鱼腹县曰永安(今奉节,又称白帝成)……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
      (建兴)三年(225)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至永安(奉节)。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遣将军陈,讨(黄)元,元军败,顺流下江,为其亲军所缚,生致成都,斩之。”
       这大概缘于陈寿为《蜀志》涉及人物立传时订有高规格,故现代人方才感兴趣的人物—孟获,并未列入传记之中。
       那么是不是诸葛亮南征没有“七擒七纵”过孟获,换言之,历史上根本上就没有孟获这个人呢?答案却是否定的!从一些地方热衷于挖掘三国历史文化,还打造出数处“孟获城”来看,并非无中生有和空穴来风,在云南的一些地方还确有考古发现,在其它史籍中,亦有相关记载。
       例如
       晋代崇州人常璩《华阳国志》即载有:“建宁(郡)孟获”字样;
      《滇志》载:“孔明纵孟获于白厓,获引所部至银坑。坑一名豪猪洞,险绝非人力可到。孔明出奇策擒之,是也。洞南有诸葛寨,相传武侯驻兵处”;
      《滇程记》载:“豪猪洞,州东二十里,山顶有石墙遗址,下有龙潭;
      《滇志》载:“初孟获自豪猪洞被擒,丞相亮复纵之。获走佛光寨据险坚守。汉兵不得进,乃繇(由)漾濞江而北,出砦后遂破之”;
      《滇纪》载:“佛光寨在州北三十里,与浪穹县佛光山相接”;
      《读史方舆纪要》载:“万胜冈,在州治西,山势起伏环绕州治。相传诸葛武侯擒孟获还师至此冈下,人聚观之因名”;
      《滇记》载:“诸葛武侯六擒孟获驻兵怒江之浒(即江畔)……韦皋通云南以蛮径北谷近吐蕃,乃复治石门道,繇(由)黎州出邛部,直达云南谓之南道。今详见四川重险:清溪关。其地亦名天威径,以武侯七擒孟获而名。”
      《滇程记》载:“安南坡在县东南。自镇南州普淜驿六亭而达云南县界,所经有:桃树坡、金鸡庙、孟获箐、安南坡,坡有巡司。下坡地复坦夷,相传古云南郡治此。土人称为小云南,以别于云南治城云”;
      《滇志》载:“诸葛营在城南七里,一名诸葛村。旧《记》:孔明既擒孟获,移师永昌,即金齿也。城南八里西山下,武侯尝屯兵其间。师还,民构祠祀之,因名。
       还有一条关于“六擒六纵”孟获的记载,见《滇记》载:“诸葛武侯六擒孟获(后)驻兵(于)怒江之浒(畔)。”在诸葛亮“师还(后)民构(生)祠祀之。
       但是,以上所有记载都没有提到“七擒七纵”孟获的地方,也没有确切的诸葛亮行军路线和班师回朝地点。

       笔者认为
       诸葛亮南征首到之处是古临邛,第七次擒、放孟获所在地,以及班师之地,也在今邛崃市孔明乡与原下坝乡(今属平乐镇)一带!


       此推论有如下依据:
       一、《三国志.卷四十三蜀书十三》载:“李恢字德昂,建宁俞元人也……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巂,雍闿跋扈于建宁,朱褒反叛于牂牁。丞相亮南征,先由越巂(今作越西),而恢案道向建宁。”
也就是说:诸葛亮此次南征分两路进兵,主力部队由诸葛亮率领,直接经邛崍取道向越西。而李恢则率轻兵,按预先商定的另一条路向云南建宁行进,以形成合围之势。
       故《三国志.卷四十三蜀书十三》又载:“时恢众少敌倍,又未得亮声息,给谓南人曰‘官军粮尽,欲规(归)退还,吾中间久斥乡里,乃今得旋,不能复北,欲还与汝同计谋,故以诚相告。’南人信之,故围守怠缓。于是恢出击,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槃江,东接牂牁(今贵州),与亮声势相连。”

       二、诸葛亮亲率大军首发临邛,再南下直取越巂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在“越巂夷王高定背叛”的同时,还涌现出了另一个彝人首领“蛮王”孟获,而越巂郡就在临邛县西南。
       查越嶲郡
       唐《十道志》曰:“越巂郡,本益州西外夷,汉初为邛都国。”
      《汉志》曰:“越巂郡,武帝元鼎六年开,属益州。应劭曰:‘故邛都国也。有巂水。言越以此水彰休盛也。’”
       先秦时期属于“西南夷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因越过嶲水设郡县,得名越嶲郡,治所在邛都县—今西昌东南。汉平帝元始二年,郡内有61208户,408405人。
       其辖地大致为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大部分 以及 乐山市 和 雅安市的西南部、攀枝花市、云南省丽江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的一部分。
       蜀汉建兴三年(225)前,越巂郡夷王为高定(《华阳国志》作高定元),高定以后彝族人孟获为蛮王。
       三国时期彝族人有六诏(彝族祖先的六个支基),分别为:蒙秀诏、越巂诏、浪穹诏、登睒诏、施浪诏、蒙舍诏。
       网上说孟获为今四川雷波县人,雷波曾名马湖县,属越西郡。唐代及以前,越西郡包括今邛崃的马湖。
       民国《邛崃县志》131P载:邛崃的“马湖营,古越西郡之废县,元时与建昌(今西昌)同称路者也…唐时西川节度使驻邛州阅兵,凡西南防边诸营皆调集于邛州,故建昌营(在梁机坊以西)、马湖营皆有营地。南宋以后,邛州西南半没于夷獠,其营地名称尤沿唐旧。”

       参考各种史料分析
       彝族人孟获,祖籍在东汉末年的潜街县,属犍为郡。出生于今邛崃的马湖地方,此处古代有湖泊,曾“为古越西郡之废县。”诸葛亮南征到此处时,将马军驻扎于此,出于绘制军事地图的需要,更名为:马湖营。
       诸葛亮南征结束后,当孟获退回祖籍地时,遂以孟获的出生地“马湖”,将潜街县更名为:马湖县。并且划属越西郡……民国三年(1914年)改称雷波县……1956年,雷波县划归凉山彝族自治州。(参见《雷波县历史沿革》)
       同时不难理解,始建于东汉的十方堂古庙—金牛庵中会供奉“蛮王孟获”至今。

       因为
       东汉时羌人在宝兴所建之青衣国,其势力范围达到今雅安、乐山地区。当青衣国被东汉灭亡后,各民族势力此消彼长。东汉末,彝人势力范围达到临邛城的西南边缘,与西河、南河隔河相望。这便是三国蜀汉初的建兴三年(225年)春三月,诸葛亮率主力部队南征直指临邛,并在“县东”和今孔明乡分别留下“武侯过辙”地名的原因。

       三、至于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说:“臣五月渡泸(水),深入不毛。”是因为出征时是“建兴三年春三月”,而李恢“与亮声势相连”时,正好在五月,然后渡过云南境内的泸水。
       所以并非有人认为的:诸葛亮南征,是从今川东之泸州的一段岷江江面,渡过此条“泸水”的。
       关于《三国志》中的泸水
      《后汉书西南夷传》李贤注:“泸水,一名若水,出旄牛徼外,经朱提至僰道入江,在今嶲州(现西昌)南。特有瘴气,三月、四月经之必死。五月以后,行者得无害。故诸葛亮《后出师表》云:‘五月渡泸’,言其艰苦也。”
      《十道记》曰:“越巂有泸水,四时多瘴气。三四月间发,人冲之立死。非时,中人多闷绝。唯五月上伏即无害。故诸葛亮征越巂,上疏曰:‘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又《地记》曰:“今昆明道渡所,见有武侯道在。”

       四、诸多诸葛亮南征过临邛的记载
       1、清康熙郡守戚延裔《直隶邛州志》<序>道:“邛处蜀之西南,东望锦官,武候过辙犹存。”
       2、清康熙《邛州志》载:“州治西一百里,旧传诸葛武侯征羌,驻军于此,俗呼为望军顶。”
       3、清嘉庆《邛州志》载:“相台山,州治西七十里。旧火井县之东,唐袁天纲为火井县令,登之以相县治。又诸葛武侯驻师其上,故名。”
       4、民国《邛崃县志》载:“石盘戎:州西一百里,与獠界相接,相传诸葛武侯驻军于此,俗乎为望军顶。”
       5、《九州记》载:“火井县(今属邛崃)有石楼,近沈黎(今汉源、石棉一带)界,即诸葛亮征羌之路,每十里作一石楼,令鼓声相应。今夷人多效之,地多长松而无杂木。”
       6、《古今图书集成》载:“火井在邛西乱山中,直与蛮界诸山相接连,故蜀汉姜维置兵戍守而名其镇西山焉。”
       举例未尽,详见《古临邛的三国文化地名》
      (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20-6-9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文)孔明庙的由来
                                                                     作者:李正灵(根据宗谱整理)
       李进仙:生于1625年,卒于1703年,享年78岁。原籍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县安乐村李家沟。
       明朝末年,因民不聊生引发农民起义。崇祯14年(1642)十七岁的李进仙参加李自成义军,在李岩部下供职。1645年李自成兵败,李进仙潜入四川投奔张献忠,因对张献忠滥杀无辜之变态不满,被人告发后逃离张部,隐于临邛三和乡一带深山老林,以狩猎为生。
       1648年与三和乡黄家岗詹氏联姻,生二子一女,长子李应学,次子李应芳。
       李应学生二子:长子李文卿,与郑氏联姻,定居道佐高桥寺;次子李文湘,与杨氏联姻,生五子二女。长子秀杨,次序秀桃、秀梅、秀林、秀枝。皆以农猎为生,平日所需油盐针线等生活用品,则以猎物到邛州城内换钱购买,故李文湘常携子秀梅、秀林往返于道佐、平乐、下坝、邛州之间,将山货销售,然后买回生活用品,常经过正法寺、欢喜坡一带。
       一日李应学在“欢喜坡”歇息时,与人言及欢喜坡何为欢喜坡?人说:诸葛亮南征时,曾在此处第七次擒获南蛮王孟获,又第七次放纵孟获,使其招兵马再战。孟获心悦诚服道:“七擒七纵,自古未尚有,吾虽化外之人,哪能如此不知羞耻?”遂同妻子、兄第、宗党等肉袒跪地谢罪道:“丞相天威,南人从此不复反矣!”
       于是孔明在此片坡地为孟获归顺设宴庆贺,所夺之地尽皆退还。此时,诸葛亮军和孟获宗亲、部众皆大欢喜,此片坡地因名欢喜坡。
       又据说诸葛亮预先由邛之西绕道邛之南,将一只兵马隐伏于此处一条山槽内而擒住孟获,此山槽今名:躲兵槽。
       当时诸葛亮兵马大多都中瘴疠之气(中暑),有一匹马用马蹄在地上刨出一个水坑,马饮水后瘴疠之气即解,于是所有中毒之兵马皆饮此水而愈。此坑即名“马跑(音、义同刨)井”,今存。
       山后还有一坝名“马掌坝”(又名铁掌坝),是当年诸葛亮驻军此地时,给马匹更换马掌的地方。
       文湘父子听了以上故事后,为诸葛亮之宽阔胸怀所感动并敬佩万分,联想自家祖辈流落异乡,祖籍难归,不禁命笔言诗:
       触景情生动彻心,坦言诸葛大慈人。
       寄托哀思家乡返,誓塑金身颂亮魂。
       此后每经此处,由默默祈祷、烧香焚纸,至镌像祀之,希望有朝一日能返回故里。
       清乾隆三年(1738),李秀梅之子与土著“马院子”人马登甲之子联姻后,得到马登甲支持,1740年,由马登甲、秀梅、秀枝、秀林,共同出资在现今孔明乡政府位置建造孔明庙,终于了却李家四代人夙愿。
       孔明庙建筑为三殿,总占地约5000平方米。前殿两侧各三间为接待房,(后成为孔明乡公所办公室)正中为山门。
中殿为大殿,殿内正中供诸葛亮塑像。左侧关羽,关羽两侧是关兴、周仓;右侧张飞,张飞侧是张苞。
       大殿前右侧是阎罗殿,左侧是十八罗汉。大殿左右两边各有寝室四间,左边除四间寝室外,还有约30平方米的小天井,天井之后是厨房和饭厅。
       后殿是藏经楼,楼上存放经文,楼下正中是经堂,左右各四间为念经室。
       藏经楼前有约300平方米的坝子。
       山门前建有飞檐斗拱、总高约8米的戏台。其中舞台净高约3米,进深约10米,宽约16米。舞台中前台进深约7米,后台进深约3米。计历时五年方修造完毕。
       清乾隆十年(1745)农历二月初二日,邀天台山云智远大师为庙开光,并上演七天川剧庆贺。二月初二起至二月初八止,逢二、五、八为大戏日,大戏日早、午、晚各一场。余为小戏日,小戏日午、晚各一场。此后农历二、五、八日便成为孔明集市之场期。
       修造孔明庙的同时,在庙之两侧各修房四间,李文湘举家迁此地定居。又置田十亩、山地十亩作为庙产,并送小妹出家任孔明庵庙女住持,此后留下庙子田、庙子山地名至今。
       每日晨昏,庙中香烟缭绕,钟楼上传出悠悠钟声,有如仙境入人寰。
       诗曰:
       钟声悠杨传尘寰,香烟缭绕入地天。
       祈望世人皆得愿,子孙代代永平安。
       后来乡邻便以庙子为中心选址修房,逐渐形成集市。1940年建立孔明乡时,乡公所就设在庙之前殿接待房内,现今孔明乡政府所在地即原孔明庙址。
       以上建庙史,清嘉庆《邛州志》有载:“武侯祠在州南十五里,诸葛武侯南征驻师于此,后人立庙镌石像祀之。乾隆年间,邑人马登甲、李秀梅、李秀林等历此修建,定名孔明庙。之后,以庙为中心,逐渐形成小集市。”
                                                                                                                                               2009年4月

       说明
       2016年春,封家炳老师知道我在调查邛崃老地名历史后,建议我到孔明乡找一下李正灵医生,说他写有《孔明庙的由来》一文,还说李的身体不好,要去就趁早。于是我立即蹬自行车前往索得原稿,之后打印成电子稿帮他投与《邛崃经纬》责任编辑罗友伦先生,不久后发表于该刊物,从此后,引起了我对发生在古临邛的三国文化地名搜集之兴趣。
      (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临邛城名的起源
       传说中国历史上曾有数千个大小诸侯国和部落方国,有史学家统计,战国以前,尚有部落方国897个。
今大邑县䢺江镇便有一个叫“䢺国”的少数民族部落方国都城,由一个名“䢺”的人管理着今邛崃西北部与大邑一带地方。当秦始皇发动统一中国之战时,䢺人便放弃国的称号而归顺于秦。

       古蜀时期,在今西河以西、南河以南的西南地方,又有一个邛都国,清罗衡斋历史画卷《川南第一桥图》中,将今称的土地坡标记为“古城山”,但不等于邛都国的都城就在土地坡上,而是在今土地坡一线的山区。按民国《邛崃县志》载:“马湖者,古越西郡之废县。”可能邛都国国都在今马湖。
       邛都国人,即古籍中记载的:邛笼、邛人、石盘戎。还说,这个民族与南方少数民族中的“南夷、南诏异。”
       邛,本部族首领名,其先辈按序列排,分别名笮、濮、孙,建国后各称其为:笮国、濮国、邛都国。
       其中,“邛都国”延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被灭国,邛人被迫迁至嶲水以南,即今西昌东南设邛都县,属越嶲郡管辖。当时,汉武帝发狠话:“如果邛人越过嶲水,休想再盛。”
       此说有下记载:
       西昌在秦汉时期属于“西南夷地。”唐《十道志》曰:“越巂郡,本益州西外夷,汉初为邛都国。”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因越过嶲水设郡县,得名越嶲郡,治所在邛都县—今西昌东南。
      《汉志》曰:“越巂郡,武帝元鼎六年开,属益州。应劭曰:‘故邛都国也。有巂水。言越以此水障,休盛也。’”
       故时
       邛都国人为了守卫国土,在一些关隘、要道、制高点上,用石头垒筑军事防御设施,类似于现今的战壕、碉堡和碉楼,古称:石盘、邛笼。后羌族人仿效之,又称羌楼。
       三国诸葛亮南征时,利用“邛笼”作哨岗望敌,又称望邛楼 或 望羌楼。今邛崃西部山区尚保留下很多关于石盘、石盘戎,或邛笼、望羌楼的地名如:火井镇的望羌楼、高何镇西山上的石盘、油榨相台山之望军顶石盘戎、石坡叶姓人住居处的叶石盘、原西和乡包河碥处的王石盘、水口乡的袁石盘等地名,皆为石头垒筑的军事防御设施之遗迹、遗名。
       如今,四川北部的羌族人,依然保留有石砌羌楼和修筑碉楼的技巧和习俗。

       同时,今称的白沫江和火井江,古代分别名濮水和邛水、孙水,称谓即源于古濮国和邛都国的人名。司马相如出史西南夷时,就曾在“孙水”—即今马湖段的火井江上架桥。
       此说见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132p马湖营:“昔司马相如桥孙水,以通西南大道,史册美而称之。”
       由于邛都国的存在,先秦时期,秦惠文王于更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派张若所筑之城,选址在南河和石河子(即清石桥河)相交之处,是为了威慑邛人,故名:临邛城。
      (参见大邑县官网《䢺江镇》图片 及《烟坡子和包氏来源考》)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附:《烟坡子包氏来源考》(摘录)
       包河碥在竹溪湖北边,竹溪湖的主要水源是雷沟,发源于石坡银台山并纳干沟之水流入竹溪湖,之后经竹溪(小柏树沟)在白鹤桥以下汇入南河。竹溪湖口一带住居有约三十户包姓人氏,称为包河碥。
       ……
       包河碥的包姓先祖为中原地方的河南人氏,后来有一支迁徙至湖北麻城苦竹碥,清顺治、康熙时期,包长依携带幼弟从湖北麻城到今雅安市河北街老车站处落籍,此处后来称为包城坝。接着大哥包长依从军,成为吴三桂部下的将军,其弟则寄养在雅安一座庙中。
       包长依成婚后育有二子。当清军平叛吴三桂军时,包长依战死在泸霍县孔雀河边。包长依约生于1638年的明崇祯年间,战死孔雀河时35岁,约为清康熙十二(1673)年。
       其遗孀李氏携带二子到邛州高水井经商,因当时清政府鼓励移民开垦土地,便到古时属于“䢺国”的地方—现今西和乡(民国时期改为西河乡)包河碥一带圈占了一片山地。李氏亡故后,安厝西河乡盘陀村地方。
       ……
       受访人包启富(2018年6月时九十四岁)年青时见过一方碑刻,因不识“䢺”字,对我们讲:“古时候此处是‘双山耳(邑旁)国’的地方。”当时董伟有录音。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084450flizbh3lvzvkuhui.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注:䢺坝河原属邛崃光明公社,1962年整体划与大邑县。      (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20-6-11 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湖北人如何利用三国文化地名做旅游品牌
                                                                                       凡丁
       2019年4月25日至5月18日期间,我到武汉随家人参与了一趟“5.1小长假”的江南之旅(江西景德镇、浙江杭州、安徽歙县)自驾游,之后游历了武汉和湖北境内的一些名胜景观,留下很深的印象。
       其中,湖北人根据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黄冈赤壁”,和传说是三国时周喻题写在今蒲圻县西北长江边的《赤壁》二字,分别冠以“文赤壁”和“武赤壁”后进行三国文化旅游的开发,还在原地级市的咸宁,建了一个县级市的赤壁市和赤壁镇,笔者认为是不错的构划和创意。
       所谓“文赤壁”创意
       依据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词中的“三国周郎赤壁”,指的是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
       但是有武汉当今学者研究说,苏轼虽博学多才,可他在地理上却出了一个不小的差错—认为黄州的赤壁,并不是当年周瑜火烧曹军的地方!
       不过
       黄州的赤壁却因为苏轼这个差错出了名,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大文学家,就称它为“东坡赤壁”,或曰“文赤壁”。

       所谓“武赤壁”创意
       当今武汉文化界研究认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应当在今武汉的上游,而苏轼词中的黄州赤壁,却在武汉的下游。故《三国演义》中的“赤壁大战”发生地,在今湖北的蒲圻县西北长江边,会更加接近于历史。为了与黄冈的“文赤壁”加以区别,便将认为发生在蒲圻县西北的赤壁战场,称为:武赤壁。
       据介绍
       蒲圻的地名,起源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223),因此处湖多,盛产蒲草(古时编织蒲团的材料)形成集市,得名蒲圻而设县。
       而当今湖北人的“蒲圻亦壁”之说,乃根据“相传为”孙权吟“蒲草”的一首诗:“蒲草千里,圻上故垒。莼蒲五月,川谷对呜。”
       198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蒲圻县撤县设市,由咸宁市代管。1998年6月,更名为赤壁市。
       但据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一期节目介绍:“有关“赤壁大战”发生处之说,历来是一个话题和公案,除了苏轼黄州说而外,还有钟祥说、汉阳说、汉川说、蒲圻说等……”

       笔者认为
       湖北人民根据相传为孙权吟颂蒲草的诗,和相传为周喻所书“赤壁”,以及相传为吕洞宾所画道教符号,还有当今湖北文化界人士分析:认为《三国演义》中的“赤壁大战”就发生在蒲圻县。因之,经国务院批准,将“蒲圻县”撤县设市更名为:赤壁市。并由此大张旗鼓地打造出“三国赤壁古战场”文化旅游品牌的做法,值得邛崃人思考和借鉴。
       邛崃市文化旅游局不妨前去参观取经,看他们还如何打造三国遗迹淖刀泉、俞伯牙抚琴处的古琴台、历代诗人吟诵的黄鹤楼等景观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6-11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080614d5lyrgnngvylyyak.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6-11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080957gztoe53p9gzaugpb.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6-11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081305r1douw19cgw3ioik.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6-11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085224ei6bbjt1ra1t92j0.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6-11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085147ejnljccfvnalmqwu.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6-11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085116s2mm23mf3fz7mf73.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6-11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085005ue16s9n6n6lswnr4.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6-11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084924qxyw3bfpcfflxab2.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6-11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084851s797517mb5hmb55y.jp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