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药箱、电筒、雨衣、药锄,杵着木棍,从山间羊肠小道上匆匆走过,为散居在层峦叠嶂间的村民诊治,这就是通江县长坪乡土墙坪村73岁的“背篼村医”李朝安的工作速写。
从1980年李朝安当上乡村医生起,他就在山间小道上穿行了40年。40年来,他接手的孕产妇、新生儿没有出现一例重大事故甚至死亡;40年来,他负责的长坪乡土墙坪村、春溪沟村的病人从没因抢救不及时而病逝;40年来,他让土墙坪村、春溪沟村及周围村社2000多人的居民健康档案、流行疾病预防宣传、妇幼保健、儿童预防接种等实现了全覆盖。
村医-2
痛失爱女,决心学医治病救人
3月的巴山绿意盎然,崎岖的山间小道在山涧、密林、怪石间蜿蜒盘旋,若隐若现;大通江河、沙溪河咆哮着从山脚下扬长而去,将土墙坪村、春溪沟村等紧紧锁进莽莽群山。
“过去缺医少药,村民生了重病只能等死,岩洞里都放满了装小孩尸体的木匣子。”李朝安回忆当年的情境,仍唏嘘不已。更让他痛心的是,他二女儿、三女儿也不幸患上麻疹、肺炎,但家里太穷、村里又缺医少药,两个女儿终因救治不力分别在6岁、3岁时夭折。悲痛欲绝的李朝安决心学医,“再也不能让村民重演我这样的悲剧了”。
从此,有初中文化的李朝安晚上在油灯下苦读,冷了就在火塘边烤一下,饿了就喝几口冷水,困了到院子里走几步;白天一边干农活一边背药方、药性;农闲时,李朝安就到铁溪镇、沙溪镇、永安镇、通江县城等地访名医、买医书、求方剂、采中药。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的一天,妻子伏英美发烧呕吐,李朝安试着为她开处方抓药治病,喝了两顿中药,妻子病就好了。消息在周围2000多名村民中传开,来找李朝安治病的村民慢慢多起来。
1979年,为提高专业知识,更好地为村民服务,李朝安自费到铁溪镇医院、通江县卫校系统学习中西药知识,顺利拿到乡村医生的资格证,并在乡村医生考试中名列全县第二名。
村医-3
贷款购药,“医药费啥时候有啥时候给”
1980年,李朝安放弃了到铁溪镇医院和原新文乡卫生院当医生的机会,回到土墙坪村、春溪沟村行医。李朝安刚当上乡村医生就遇上了难题:没有诊断室、药品。李朝安找妻子商量,把自家两间房腾出半间做诊断室,还可让病人24小时随来随看、随叫随到;他还贷款500元到医药公司采购中西药,保证村民随时能买到药。
那时,山里人家一年的纯收入还不到100元,村民们经常因拿不出钱而不敢看病。李朝安就立下一个规矩:出诊、门诊、针灸、注射全免费,孤寡老人全免费,药品零利润,至于医药费,村民啥时候有就啥时候给。
对这一优惠“政策”,春溪沟村陈文和记忆深刻:19年前,他儿媳妇生小孩,接生、打针、预防保健……李朝安整整忙了一上午,才收28元,还是欠款。直到2012年,陈文和才把当年欠下的28元还上。
1983年,李朝安决定再贷款500元,让父亲在向阳观山上种香菇木耳、烧杠炭,赚取的钱全部用于购买药品、器材。但家里那顶烂了又补、补了又烂的蚊帐却没钱换。每年夏天,女儿的脸上都会留下一个个被蚊虫叮咬的伤疤。
40年来,李朝安诊治患者20多万人次,欠费10多万元,至今还有1.5万余元没有收回,但他从没向谁催要过。
村医-1
27个背篼,“背”出2000多村民的健康
当医生的那天起,背篼就被李朝安开发出另一项功能。早上背一背篼药品到病人家探视、换药,顺便给家畜看看病,回家时沿途采下的中药材装满背篼;到镇上购卖药品时,村民们托付变卖几十个鸡蛋、几只鸡鸭,顺便捎回几包盐巴、种子或十几斤化肥;有危重险急时,李朝安还会背上病人,一口气送到医院。
2003年,长坪乡通了公路,可李朝安的背篼还是闲不下来。
“我这条命可是李医生给‘背’回来的!”土墙坪村双目失明的五保老人李朝华讲述了2012年3月7日的“险情”:那天傍晚,他鼻血直流而昏迷,李朝安连忙用背篼背起他快步向长坪乡卫生院走去,并打电话叫村支部书记吴建开车来接。背着120多斤的老人,李朝安十分吃力,但他不敢停下来休息一分钟,到山脚下坪里有一公里蜿蜒崎岖的山路,他只用了20分钟。一路与死神赛跑,李朝华老人被及时送到医院抢救,终于转危为安。
“现在,最多两天李医生就要来给我测血压、送降压药,还不收我的钱。”李朝华很是感激。
李朝安今年73岁了,上了年纪的他背不动病人了,但他还是用背篼背药,“走路平稳,不会把药碰坏”。行医40年,李朝安的足迹遍布土墙坪村、春溪沟村,走烂17双水鞋、背烂27个背篼、用坏3个药箱,40年来,该地区没有爆发一次流行病,2000多名村民、几千头家畜患病都能及时治疗,卫生防疫、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实现了全覆盖。
选择坚守,丢不下朴实的村民
三间低矮的瓦房昏暗狭小的厨房,古朴笨重的家具,简单朴素的衣物……40年来,李朝安在清贫中坚守。一份份健康档案,一本本新农合登记簿,一张张预约登记卡,一幅幅流行病宣传标语……李朝安在坚守中写满真诚。
看到有的医生富得流油,李朝安也曾想到外面开家药店,赚些钱改善一下家境,但一想到朴实的村民、回忆起从前缺医少药时的凄惨,李朝安就打消了这样的念头,“医生是治病救人的,不是发财致富的。”
朴实的村民也用行动表达着对李医生的尊敬。农忙时,每天都有七八个村民自发帮他栽秧收谷;农闲时,总有村民背一捆柴送到他家;年底杀年猪时,村民都要请他吃庖汤,再执拗地送一块臀尖肉;路过房前屋后时,村民们总要给他塞几个热乎乎的荷包蛋。
李朝安渐渐老了,每天奔走在羊肠小道上让他感到有些吃不消,但外面的医生不愿意走进大山,李朝安只好在大山里寻找接班人,“山里一刻也不能没医生”。经过多年的培养,冉光信、李建英等4人已学有所成,现在,春溪沟村、下坪里的医疗卫生就主要由他们负责。“如果我实在走不动了,他们就能帮我照顾好这里的村民”。李朝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