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山
金山亦名金城山,呈南北走向屹立于广元老城东北、凤凰山北,与凤凰山隔垭相望,山体南北最长1600米,东西最宽400米,面积近0.6平方公里,四周陡峭而顶部平坦,海拔535米至541米,相对于老城谷地高55—60米,且北部狭窄南部宽阔。这是一座本该广元城众所周知小山岗,但如今“金山”已鲜为人知,大多数人只知道这山俗称营盘梁。假如追根溯源,金山可是古利州大名鼎鼎的护城金刚,用武之地。
五代后蜀藩屏
“金山” 之名产生于五代或更早时期。《读史方舆纪要》载:“金山在(广元)县北三里,孟蜀置金山寨于此。”清嘉庆《四川通志》亦载:“金山……一名金城山。涤溪环其右。《旧志》:‘宋乾德初伐蜀别将史延德等自嘉川进击金山寨,即此。’”涤溪即《水经注》所记“又有平阿水,出东山,西南流注汉水﹙熊会贞按《蜀水考》:涤溪水在广元县北三里,盖即平阿水也。﹚”,也就是发源于东坝街道莲花池村白家坡向西南流至嘉陵街道将军桥注入嘉陵江全长仅1500米、俗称王家沟的那条小溪,其下游已筑为东屏路西北段一部分。
据《资治通鉴》、《新五代史》、《宋史》等史书记载: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郭崇韬率师灭前蜀,庄宗堂以叔父李克让之婿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治成都)。孟知祥入蜀,与东川节度使(治今三台县)董璋结盟欲割据巴蜀建独立王国。后唐长兴元年(公元930年),明宗以石敬瑭为东川行营招讨使伐东、西两川,被西川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赵廷隐在剑州(治今剑阁县普安镇)多次打败。长兴二年(931年)二月,石敬瑭烧剑门军营北撤,两川兵追石敬瑭至利州,乘势占领昭武军(晚唐、五代、宋次于路、高于州的行政区划,以节度使为统治者)治地利州。孟知祥以赵廷隐为昭武留后(代理节度使)镇利州,修缮利州城,置金山、大漫天、小漫天三寨以防御后唐。当年十二月,利州城垣和金山等三寨竣工。长兴三年(932年)夏,孟知祥乘董璋倾巢犯西川一举将其击溃,吞并东川,囊括巴蜀。后唐明德元年(公元934年)正月,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庙号后蜀高祖。可见,金山不仅在利州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就是在后蜀建国中也有—席之地。
北宋虎狼之师受阻
金山筑寨 31年后,北宋伐后蜀,两军在此进行了殊死大战。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十一月,篡夺北周的宋太祖巩固政权后下诏命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为西川行营前军兵马都部署领步骑三万出凤州(治今陕西省凤县)道、江宁军节度使刘光义领兵二万溯长江,东、西两路伐后蜀。后蜀帝孟昶遣通奏使兼知枢密院事王昭远屯利州、左右卫圣步军都指挥使赵崇韬屯三泉县(治今陕西省宁强县阳平关镇擂鼓台村)、山南节度兼兴元武定缘边诸寨屯驻都指挥使韩保贞屯兴元府(治今陕西省汉中市)抵抗。后蜀这支军队的统帅王昭远、赵崇韬、韩保贞都是孟昶之母李太后所说的“膏粱乳臭子” ,要对抗久经沙场的北宋军,如羊羔遇虎狼,胜负已可想而知。
十二月,王全斌军连续攻克兴州(治今陕西省略阳县)、西县(治今陕西省勉县武侯镇)、三泉、白水(今青川县沙州镇)等三十余州、县、寨,尽得汉中盆地;在三泉,先锋史延德擒韩保贞等,后蜀军震恐。北宋军自三泉沿嘉陵江追击后蜀败兵进入利州,王昭远等断明月峡至石柜阁(今利州区工农镇嘉陵江东岸千佛崖下)栈道,布重兵于利州及金山、大漫天、小漫天三寨,欲凭借天险阻止北宋军西下。因此,王全斌打算经罗川(今旺苍县嘉川镇南)路取利州。凤州路马军都康延泽对其上司副西川行营前军兵马都部署崔彦进说:“罗川路险,军难并进,不如分兵治阁道,与大军会于深渡(大概在今利州区河西街道杨家濠村和工农镇联盟比邻的嘉陵江畔)”。崔彦进转报王全斌,王全斌赞成。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正月,王全斌命崔彦进、康延泽督治阁道。崔彦进等数日修复栈道,沿栈道进击金山寨,攻破小漫天寨。这时,王全斌由罗川至利州北部与崔彦进会师。后蜀依江列阵抵抗,北宋军夺取嘉陵江桥,进攻江东利州城外围。至傍晚,后蜀军退保大漫天寨。次日天亮,北宋军兵分三路猛攻,又大破后蜀军,乘胜攻拔大漫天寨,直逼利州城东、北。王昭远等闻讯自利州逃遁,过桔柏渡后焚烧嘉陵江浮桥,退守剑门。“壬午(正月十九日),全斌取利州。乙酉(正月二十二日),蜀主孟昶降。”各类史籍均记北宋军“进击金山寨” 并先后破小、大漫天寨却未说明“进击金山寨”结果,可见,金山险峻难攻,北宋军虽前仆后继也未攻破,只因丢失两漫天寨,王昭远等胆寒逃遁,后蜀才丢失利州,土崩瓦解。
炮火洗礼金山晚照
金山之险在火炮为兵器后已黯然失色,但仍为广元城北要塞。北宋伐后蜀进击金山后714年,即康熙十八年(1679年)冬,因平三藩,奋威将军王进宝追击吴三桂部将王屏藩夺朝天关(今朝天区朝天镇) 后,又挥师南下激战四日攻拔金山,拿下广元。再256年,即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从东、西、北 三面攻打广元。当时, “国军第一师”师长胡宗南所部装备精良官兵上万的丁德隆独立旅盘踞广元。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率军攻广元县城东部,总政委陈昌浩率军攻广元县城西部乌龙山,总政治部主任张琴秋率众数千依托磁窑铺从北向南攻打广元县城北部金山等地。张琴秋所部经殊死鏖战攻克金山,直逼广元北门,炮轰北城。
除了突出的军事作用,金山晚照也是古利州八景之一(其余七景分别为:宝峰夜月、南渡孤舟、乌龙宝顶、雪峰樵歌、九峰排戟 、丙穴鱼潜、朝天晓霞)。北宋鲜于侁的五言绝句《宝峰亭》就是以“金城环雉堞(雉堞:城墙上作掩护的矮墙)”为首句。清乾隆广元县令张赓谟题《金山晚照》诗:“上春晼晚天欲暮,彩霞连射珊瑚树。珠光熠耀翠云间,赤城流焰争四布。由来有金山方鸣,而今看山金铸成。前溪影落风不定,琉璃破碎锦鳞生。”由此看来,山金得名只因晚霞照射山如金铸。
这张文化名片不能丢
如今的金山已非昔日之貌。在山顶,中南部宽阔处楼院林立,人口密集。唯有北部宛如蛇矛直逼涤溪的山脊,因狭窄陡峻无法为宅基,有柏林依山迎风挺立,像是要向游客讲述脚下这座小山岗的传奇故事。游览者或许会联想到,金山顶中南部建筑、人口稠密古今同样,不同的是,此—时彼—时,古建筑由雉堞、营帐构成,人员是战士,皆披甲执戟,时刻备战;而今建筑则是时尚楼阁、庭院,人员是居民,时装革履,安居乐业。而北部窄山脊战乱时则未必有柏,因林木遮挡视线,不利于向北瞭望,为了安全,有木必伐。所以,金山之柏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标志。
金山因自五代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千多年来不断为营寨,故人们称之为营盘梁,而其学名“金山” 渐渐被淡忘。但要尊重历史,“金山” 这张文化名片不能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