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一夜之间口罩脱销,以至于“洛阳罩贵”。如同每一次的大型自然灾害和传染病疫情一样,又引发了有关市场价格管控的口水大战。不光是网友,一些或专业或业余的经济学者,也纷纷翻开了自己的底牌:有的说应该管控、有的说应该尊重市场规律放开销售价格。
有趣的是,在网上一搜,赞成管控的声音相对寥寥、而反对管控的声音则此起彼伏。我想其中的原因,大概是有关部门已经出手干预口罩的价格,所以支持管控的一方就安心睡大觉去了,而反对管控的一方,因为其观点受到了有关部门和民间舆论的双重压制,所以才不约而同的发声。
而我看了半天,还是一头雾水。其实这和炒股差不多,股价接下来是涨是跌,一大推专家七嘴八舌,说涨的说跌的都有,你不知道该信谁。但最后都有一个共识,按专家的话去炒股会死得更快,你只能吸取专家们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他们留意的信息面,然后自己分析。说不定你直觉强点、运气好点,命中率比专家还高。扯远了点哈,说回价格控制,我们也学一回股民朋友,自己分析一回。
其实,有争议是好事,李文亮医生不是说过,世界不该只有一种声音吗?
这个争议由来已久,只不过这几天又被拿出来炒了一次剩饭。问题就在于,冷吃的凉粉和热吃的干饭,能不能放在一起炒——该不该将社会道义掺进经济活动?
反对者说,价格管控是道德绑架,违背了市场经济常识,不利于经济的进步和发展。话先不多说,我们先模拟一番。
我们以岁月静好的正常时期的服装为例,反对管控的叫反控方,赞成管控的叫控方。
一、反控方:服装价格应该服从于市场供需关系。
1、当价格偏高时,厂商的积极性高涨,会立马加大生产和供应,当市场供给充足后,价格会自然回归到正常水平;
2、如果市场价格偏高时,政府出面干预、打压价格,那么厂商的积极性受损,反而会导致无货可卖,最后奇货可居,消费者会付出更高的价格和代价。
二、控方:如果完全不设限和不干预,有的人可能只能穿树皮。
1、托拉斯组织的出现:如果秉持绝对的自由经济理念,完全不干涉价格和市场,那么一个行业的垄断组织一定会出现。财力雄厚的企业先会利用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倾销,导致整个行业处于净亏;同时还会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与主要的上游供应商签订垄断式的供货合同,截断弱小企业的原材料供应渠道。短短几个月后,弱小的企业经过苦苦挣扎但不得不宣告破产,然后再逐级淘汰,上演小鱼吃虾米、大鱼吃小鱼的血腥场面。最后,剩下为数不多的几家超级服装企业,它们为了避免强强相争、两败俱伤,会达成妥协——建立托拉斯垄断组织,完成一统江湖,统一原材料进价、统一成品服装零售价。那时的服装价格,会是一个比正常价位高得多的价格,很多望衣兴叹,只能夏天不穿、冬天少穿,有的人说不定会反古——穿树皮!
2、“炒衣服”的炒家登场:但凡值得炒的东西,一定是暂时或者表面上处于缺货的状态,因为只有如此,炒家才能宰到下家、消费者才会被割生猪肉。
看官就要奇怪了,普普通通的衣服,怎么会缺货?但是理论上会的,如果我们允许托拉斯组织的存在:如果一件衣服的成本是30元,厂商出厂价60元,那么厂商会有30元一件的利润;但是,如果成本同样是30元,而厂商出厂价是90元,那么厂商会有60元一件的利润。那么,这个时候,如果你是服装厂商、而且已经拥有了市场价格的绝对话语权,你会怎么做?
这个时候,不要说奸商,除了道德模范之外,但凡是个生意人都会这样想:生产两件、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我一共赚60元;而生产一件、却以90元的价格卖出,我一共还是赚60元。那我为什么要生产两件那么多呢?只生产一件(产量减半),工人、设备、厂房少一半,市场因为供不应求而永远处于饥饿状态,最重要的是我赚的钱还一分不少,何乐而不为之?只怕晚上做梦都会笑醒。
接下来,炒家就该登场了。既然衣服供不应求,我为什么不多买几堆衣服、甚至全部买断,然后由我君临天下,想卖多少钱就卖多少钱?如此这般,普通的消费者就苦不堪言了,所以只好夏天不穿、冬天少穿、或者反古穿树皮。最后的结果,是只有少数人才能穿的起衣服、工人失业、市场萎缩、经济衰退。这不是危言耸听。
3、有鉴于此,那些历史久远的市场经济国家,不仅逐渐推出了“反托拉斯(垄断)法”,以防止大企业形成巨无霸、垄断市场供应和价格;而且,它们还推出了“反倾销法”,以杜绝超低价的倾销,保护正常的商业竞争。
这就是谷歌等等庞然大物不时遭到欧盟、甚至自己的祖国美国政府调查、抽打的原因。那些违反了“反托拉斯法”的大企业大机构,要么被肢解得七零八落、要么动辄被处以数十亿美刀的巨额罚款,以此来遏制它们一家独大的野心。
道理讲多了很枯燥,但我们相信,欧美那些经济学家、议会议员们肯定不是吃素的,绝对不会是因为脑壳长包、所以无聊到无缘无故地又是制定“反托拉斯法”、又是颁布“反倾销法”。
好了,反控方和控方的较量暂告一段落,而且,反控方和控方很容易地达成了妥协,因为要让商家的财源不断流,毕竟要靠健康发育的市场,商家的东西要让普通消费者买得起,整个经济生态才会健康,商家的利润才会细水长流。
于是,双方达成了如下妥协:企业不能成立垄断组织、不能垄断物价,也不能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这种状态下商品价格高不上去、也低不下来,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外,基本维持稳定;在不违反“反托拉斯法”和“反倾销法”等等法律前提下,政府不干涉企业和市场的生产经营、以及商品定价,企业如鱼得水,市场欣欣向荣。
这么说来,结局皆大欢喜,世界仍然岁月静好。那为啥新冠肺炎一来,就又有问题了呢?那是因为,大型自然灾害和大型传染病疫情,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1、自然灾害和传染病疫情,会造成交通阻塞、上产顿顿、以及某类物质突然需求量大增,供不应求,比如这次的口罩。这种情况在正常时期一般不会出现,所以一些心眼儿多的商家就如同平时开养鸡场的人,突然在路边碰见了一只山鸡,想要打了来尝尝鲜:所以安耐不住内心的冲动,就调价了(因成本上升的调价不在此列);
2、尽管很多国家和地区会在这种情况下颁布法令,禁止哄抬物价,但因为彼时事情多多、甚至世界乱糟糟一片,所以消费者可能无心投诉、执法人员也可能无暇顾及;加之禁止哄抬物价的法令通常模糊不清,难以在短时间内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范畴,有时只能靠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所以同样是非法涨价,有的人被处理了、有的人却没被处理;甚或有的商家正常涨价,也被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式地打了屁股,正喊冤呢!
拿美国2017年的“哈维”飓风天灾为例,德州总检察长决定对三家在灾害期间哄抬物价的企业提出起诉。事后的审判结果,我们搜不到相关消息,但我想被打板子是一定的,只是打得重、打得轻的区别。如果碰巧陪审团里面就有在灾害期间被高价宰过的民众,那你就等着哭吧、多半会屁股开花!
3、自然灾害或者传染病疫情通常时间短暂,像一阵风,一会儿就不见了,有的商家就有可能抱着晓幸一试的心态扮一回快手,火中取栗、蒙混过关。
发觉没?说了半天还没挨题:题目里是说道义的,但通篇都几乎不见“道义”两个字。其实,通篇没见“道义”两个字,就已经说明了正常的经济活动不需要“道义”专门来加持。在上文中,反控方和控方达成的妥协,都是为了商家能够赚取长远的、源源不断的利润,都是为了市场健康的发展,然后才间接地保证了民生。
所以说,正常的商业和市场秩序,其实和人间的道义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合二为一的!坚守商道,本身就是坚守道义;违背商道,也等同于违背道义。你真的要佩服天地间的这种巧合,太伟大了!
为啥说是间接保证民生?因为设计经济制度和法律时,都是从市场和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的,并没有一条规定说“为了让消费者买得起,价格必须不能高于多少多少”,对吧?
那么这篇文章里的“道义”的落脚点在哪里?
落脚点,就在于大型自然灾害和大型传染病疫情期间。因为在此特殊期间,有的商家首先违背了正常的市场经济规律(因为这种涨价会令市场不可持续)、同时也违背了人间的道义,趁人之危、趁火打劫,涨价的幅度跟成本脱离了关联。所以,在商家违背经济规律、人间道义在先的情况下,道义的力量才后发介入。
所以,看清楚了,“道德绑架”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伪命题。不是道德绑架、而是道德反击;不是道德绑架了市场,而是有商家背弃了市场(规律)的同时、也顺带背弃了道义,所以才招致道义的绝地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