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则“母亲藏起高考女儿身份证”的新闻,感到很震惊。一位“爱女如命”的母亲因为舍不得孩子离家读书,竟然藏起了孩子的身份证,企图把孩子“栓在身边”。
这类“坑娃”事件似乎在高考前后发生得特别频繁。最近还有位学医的母亲不顾孩子的反对,执意把儿子报考的志愿修改成中国医科大学。
高考分数线出来后,这位独断专行的母亲才发现,孩子的分数根本上不了医科大,而儿子报的大学明明够分数,但志愿却被母亲改掉了。
因为母亲的一意孤行,成绩优异的孩子竟然无书可读,最后只能选择重新复读。
《无声告白》里,伍绮诗这样写道:“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很多的中国家庭缺少的,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界限感。他们的爱,把自己累得筋疲力尽,可到头来,却只是感动了自己。
为人父母理应明白,没有界限感的父母,养不出幸福感的孩子。只有不远不近、恰到好处的亲子关系,才能让孩子在获得自由的同时,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
这世上最伤人的话,莫过于“我是为你好”
“我这都是为你好!”
“我是你妈,我还能害你吗?”
“你一个小孩子,知道什么,听妈妈的没错!”
这些熟悉的话语,伴随着我们大部分人一路成长。有人说,世界上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可世界上也有一种爱,是以爱为名绑架你。
还记得《奇葩说》里有一期讨论的话题是:“如果能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要定制吗?”
这话题看似脑洞大开,可却又无比真实。我们身边的许多人,不就是在父母的“定制”下开启自己的人生吗?
在读书的时候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毕业之后找到稳定的工作,在适龄期间找到对象,结婚生孩子。这似乎成了所有父母心目中的“完美人生”。
于是,父母便以“为你好”为名,要求孩子往他们指定的路线前行。
可是,这样被定制的“完美”人生真的幸福吗?
傅首尔就在辩论中说道:“我现在混得很好,看起来结果是不错。可是我心里的那些遗憾,我那些想干但没干的事,我被偷走的快乐,除了我自己,又有谁真的在乎呢?”
是啊,许多父母在意的,常常是孩子成不成功,优不优秀,又有谁在意孩子内心是不是真的幸福呢?
贝伦·沃尔夫在《如何才能幸福》写道:“我是爱你的,所以请你按照我喜欢的方式做事。”是啊,所有的“为你好”,实际上是“为我好”,本质是界限感的缺失。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你之蜜糖,我之砒霜。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你又怎么知道怎样的人生,对他来说才是真的好?你强加于人的期望,最后成了孩子不应承受的负担。
这个世上最伤人的话,莫过于“我是为了你好”。其实,爱不是自以为是地把自认为好的给你,而是给你你所需要的。
爱不是毫无界限地为你规划好整个人生,而是把你当成独立的个体,不爱你如我所愿,而爱你如你所是。
没有活出自己的父母,总想控制孩子的人生
在中国,有多少父母为了孩子失去自己?
去年六月,某银行就曾发布一份全球教育支出调查报告。
82%的家长已经做好为孩子的成功做出牺牲的准备,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父母完全丧失自己的时间。
可是,这种以自我为牺牲的奉献,最后必将演化为无端的控制欲和失落感。因此,这些完全失去自我的父母,往往会掉转过头,千方百计地想要控制孩子的人生。
去年,综艺节目《我家那小子》开播。看完节目,很多观众感慨,一个母亲竟然能爱儿子爱到如此“疯狂”。
在节目中,朱雨辰的妈妈无不自豪地说:“这么多年来,不管儿子去哪里拍戏,她都要不辞辛苦为儿子做饭;为了儿子不上火,她每天都四点起床,为儿子熬梨汤。”
面对镜头,朱妈妈“动情”地说:“我是用整个生命去对我的儿子的”“我完全没有自我,我在家的位置,就是两个菲佣……”
可是这样深情的爱,朱雨辰真的感到幸福吗?
为了不伤妈妈的心,他一次次妥协,可是母亲密不透风的爱,早已变成沉重的枷锁,让他感到压力,感到窒息。如今,40岁的他依然孑然一身,他的姐姐也因为妈妈的影响成了恐婚一族。
可见,没有界限感的控制,都成了最深的“诅咒”,渗透到孩子人生的每个角落。
可这些没有活出自我的父母,却还一直沉醉在自我感动中,通过付出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可他们不愿意承认的是,他们的付出,其实是一种变相的索取。
其实,真正无法独立的,不是孩子,而是活不出自我的父母。
有界限感的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曾制作过一部动画短片《鹬》,虽然只有短短6分钟,却荣获了奥斯卡最佳动画奖。
动画中的鹬妈妈,是非常“狠心”的妈妈。在小鹬还很小时,它就把孩子推出家门,让它自己找食物。
年幼无知的小鹬在海滩上,没有注意到突如其来的浪花,浪花一下子就把它扑倒了。从此,小鹬就得了“恐水症”,害怕觅食,害怕浪花。
可是,鹬妈妈丝毫没有心疼小鹬,而是一点点鼓励它尝试,去挑战。最后,小鹬终于在水中睁开了害怕的眼睛,看到了海里奇妙的景观。它捕捉到了一个巨大的蚌,成为了一只真正勇敢的鹬。
不得不说,这只“狠心”的鹬妈妈,实在是一个很有智慧的母亲。因为它知道,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父母之爱子,必将为之计深远。父母退一步,孩子才能迈出一步。既然不可能替代孩子成长,更无法保护孩子一辈子,何不早早放手,让孩子学会长大?
所有没有界限感的爱,都是一种伤害,它把爱当成了恒久的占有,忘我的自私。
这样的爱越多,对孩子心理边界的侵犯越强,久而久之,孩子便成为一个无法独立的“巨婴”。
纪伯伦曾说: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但却并不属于你。
是啊,所有的爱都需要距离,孩子与你再亲密,也终归是两个独立的生命。
明确亲子之间的界限感,才能让父母活出自我,也让孩子更加幸福。为此,我们不妨做到:
尊重孩子的隐私
孩子无论大小,都有自己隐私的需求。别把孩子的缺陷当笑柄,别随意私闯孩子的小天地,别以爱为名触碰孩子内心的“禁区”。
学会尊重孩子的隐私,无论多小,都把他当成独立的个体。
懂得倾听孩子的声音
两个互不倾听的人,就如同两座没有桥梁的孤岛,即便朝夕相处,灵魂深处始终不通往来。
倾听孩子的声音,我们才能用孩子需要的方式去爱他们,而不是用我们需要的方式去爱他们。
没有倾听,也许我们爱得很用力,可依旧不能让孩子心生欢喜。
鼓励孩子自己做选择
在人生道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
不要以“为你好”为名,替孩子做选择。鼓励孩子选择自己的人生,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你要明白,无论这条路有多曲折,这都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叔本华曾说:人与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又觉得寒冷。
是啊,最好的亲子关系就是亲密而有间,保持适合的界限感。
真正的爱,不是折断孩子的翅膀,让他永远活在父母制作的温室中。而是给孩子插上翅膀,让他自由地迎风飞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