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拉开帷幕,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五大洲的来客,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汇聚一堂。同一时间,一场以美食为载体的的交流也在中国西部国家中心城市成都展开。
作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重要配套活动,“成都熊猫亚洲美食节”让整座城市飘荡“川菜香”、浸染“豆瓣红”。一时间,这个夏天成都最流行的颜色——豆瓣红,成为成都的城市代言色。
但你知道吗?除了豆瓣红,成都名小吃的其他九种颜色,同样代表着这座城市活色生香的历史与文化。
豆瓣红
是川人对生活火红的热情
在“百菜百味、一菜一格”的川菜里,郫县豆瓣是川菜之魂。两千多年前由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让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位于成都西北部的郫都顺都江堰流域而下,得都江堰活水滋润,地处盆地风向上口,拥有最适宜豆瓣酱翻晒、发酵、陈酿的自然环境。
豆瓣红,是经过上天雨露浸润与阳光洗礼后的生命力。是南美洲漂洋过海辣椒的颜色,是滚滚红尘中火锅与串串的颜色,是流淌经郫都都江堰之水的精华,是四川人热爱生活不变的热情。“吃在中国,味在四川,魂在郫县”,“川菜之魂”郫县豆瓣是川人味觉的根。有了它,味蕾才得以开启,生活才变得有滋有味。
烘糕黄
它是成都人公认的童年记忆
还有什么能比蛋烘糕代表成都人的童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几乎每座学校门口都会有至少一家蛋烘糕小摊,放学后的下午,学生们围着蛋烘糕小推车,听见烘煎发出的滋滋响声,心里早就焦灼不堪,口舌生津。又酥又脆、金灿嫩黄的蛋烘糕是除了“豆瓣红”以外,成都人“心头的朱砂痣”。
抄手粉
粉色肉馅是成都人内心的柔软
龙抄手创始于上世纪40年代,由春熙路“浓花茶社”张光武等几位伙计合资开设,取名“龙抄手”,意味“龙凤呈祥”。“抄手”是四川人对馄沌的特殊叫法,抄手的得名,大概是因为包制时要将面皮的两头抄拢,故而得名。龙抄手皮薄馅嫩,透过米白的抄手皮能看到馅芯粉嫩的颜色。“没有掰开他的心,就看到他的热情”,正是用来形容龙抄手“素颜”的样子。
藤椒绿
刁嘴四川人擅长的刁嘴味道
短短十几年时间,有一种味道不仅征服了四川人乃至全国人民,还几乎“打败”了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花椒,常年雄踞人们喜爱的味道前列,这就是藤椒味。藤椒与花椒不同,略麻却不辛辣,弥补了花椒过于麻辣的缺陷,其清香凌冽的味道又给舌头微微的刺激。
四川洪雅是中国藤椒之乡,最早记录洪雅人家家户户炼制藤椒油来作为美食调味得追溯到顺治元年。如今,人们对藤椒味的喜爱已远远超越地域限制和菜系限制。人们都说,没有那一勺藤椒油的酸菜鱼和钵钵鸡,算不得勾人心魄的地道美食。
川茶青
是成都人对世事淡定的心态
提到成都,我们会想到白净的成都姑娘,街头巷尾里的成都辣味火锅,新一线城市里最懂慢生活的城市,以及川茶和茶馆。中国茶馆发源于四川。《成都通览》记载,清末成都街巷计516条,而茶馆即有454家,几乎每条街巷都有茶馆。茶馆不是成都的特有产物,但成都茶馆自有一番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生活态度。
广州的饮茶,是脚步匆忙之间偶尔停歇的生活气息,杭州的饮茶,是吴侬软语的互相交流。而成都饮茶却带有一种无欲无求的气息——不论身处何处,都淡定自若。
如果说豆瓣红是成都人对生活的热情,茶叶青则是成都人对世事淡定的心态。一小撮茶叶放入杯中,一泡洗去尘埃,二泡泡出清香,三泡四泡浓郁丰盛,此后由浓转淡褪去青涩只剩素心,这是茶道讲求的耐心与宁静,也是成都人在茶馆里泡上一天的悠闲。
底料橙
成都人不会告诉你的鲜香秘密
如果说豆瓣是川菜之魂,底料就是火锅之魂。底料够不够好,直接决定了火锅甚至一家火锅店的成败。一包料足味够的火锅底料,其制作过程有你想不到的复杂。干辣椒、灯笼椒、桂皮、砂仁、八角、沙姜、草果、香叶、白芷陈皮、白豆蔻、小茴香、丁香、花椒、麻椒......
在牛油中不断翻炒出的扑鼻香味,是不同香料从南美洲、印度等地漂洋过海的佐证。但他们最终聚集在成都人的火锅底料里,被成都人“善于拿来”地改造利用,创造出一番火锅底料的天地。成都人火锅的秘密是什么?是对五湖四海的兼容并包。
豆花白
五花八门的吃法就像白纸上作画
豆腐,做稀了是豆腐脑,做干了是豆腐,再干一点是豆腐干,臭了就卖臭豆腐,无论什么形态,总是可以做出好吃的味道。仅凭黄豆这种原材料,豆腐却能因不同工艺不同调味,做到千变万化。就像在一张白纸上作画,或是简单的水墨丹青,或是厚重的浓墨重彩,都有独特的风味在其中。
原材料如此简单的豆花,却能让南北方拉开“喜欢吃甜豆花还是咸豆花”的地域争论。但是成都人不一样,成都人甜咸都爱。甜豆花、咸豆花、辣豆花、酸菜豆花、冰醉豆花多种口味。成都人也从不评判甜咸豆花的高下之分,因为“世界上最终极的美食,就是豆腐那朴实的风味与芬芳”。
苕粉灰
成都人梦里都在回味的味道
如果你不是四川人,一定很少听说肥肠粉,更不要提吃过了。但如果你来到四川,就经常能在街头巷尾发现肥肠粉的踪迹。肥肠粉也在不少四川人心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对于喜欢吃也专研吃的成都人来说,无论开奥迪还是奥拓,只要听说哪里有肥肠粉就奔走相告,蜂拥而至。
成都最出名的肥肠粉店从来不会位于IFS这样的高端商业中心,因为那与肥肠粉接地气的气质不符。吃肥肠粉时,就应该在街头巷尾的苍蝇馆子,没人注意你是否衣冠整洁或者吃相典雅,你可以一心一意感受苕粉,也就是红薯粉在口中抽条的顺滑,还有咬一口肥肠爆汁的酸爽。不要忘了,肥肠粉与军屯锅盔最配哦。
汤圆黑
没有一个四川人会不爱它
没有一个四川人会不知道创始于1894年的赖汤圆。赖汤圆的创始人原是四川资阳东峰镇人赖元鑫,其开始在一家餐馆当学徒,后凭着学徒时期的手艺借钱置办行头,挑起担子卖起汤圆,因服务好,在配料上肯下功夫,做工也用心,一步一步做大,直至在总府街口买下间铺子,取名“赖汤圆”。当然,传承到现在,赖汤圆早不是单一的黑色芝麻馅儿了,花生、芝麻、玫瑰馅儿,红的、白的、绿的......
汤圆怎么煮才好吃?听“赖汤圆”第三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明成怎么说:“揉面:加一小勺开水;包馅:放在正中,不能偏心;煮法:开水下锅,煮开后慢火煨,总共煮七八分钟;吃法:芝麻酱加白糖蘸着吃,双倍香甜!”
糖油棕
小时候的糖果串串
如果世界真有一种东西能跨越大洋,穿越时空,那一定是美味。糖油果子是成都曾经的街头小吃霸王。彼此不认识的人,手中拿着一串糖油果子在街头相遇,一个眼神就能确认是“都喜爱果子的对的人”。据说早在一千多年前唐宋时代的集市上就有糖油果子了,叫焦堆。唐代著名白话诗爱好者王梵志和尚有一句诗曾提到“贪他油煎堆,爱若菠萝蜜”,诗中的“油煎堆”便是今之糖油果子。
一串糖油果子其实就是糯米果子,几经油炸翻腾后,却变得金红油亮,白芝麻粒粒清晰。咬一口酥脆软糯一抹糖油从口中溢出来,舔一舔粘在嘴边的糖油,这就是老成都人记忆中难以抹去的小时候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