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说文》
在秦汉时期的影视剧中,我们常常看到大臣或将军想要调动兵马时,都需要一个小小的,被称为虎符的信物。如果没有它,即使你是再大的官,也调动不了一兵一卒。当时就会想,既然这小小的虎符这么管用,为何不见有人造假呢?后来才发现这是自己想多了,至于原因,我们先从这枚博物馆中的虎符说起。
上图这枚雕刻篆文,且栩栩如生的虎状饰物,就是战国时其所使用的虎符。于197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完整的虎符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合在一起呈虎状。这枚虎符明显是左半部分,为地方领兵的将领所拥有,而至于君王持有的另一半,或许已经消失于咸阳的某场大火中。
小小的虎符,大大的防伪为了防止伪造,我们会发现虎符的内切面并不是平整的一面,而是凹凸不平的,在其颈部甚至还有一个很深的凹槽。两枚虎符合在一起时,会严丝合缝,宛若一块未被分割的整体,我们常用的“符合”一词,正是源自于此。这样的设计,除非伪造者见到虎符原件,不然是极难模仿这种复杂的内切面形状的。
此外,古代的铸造技术和现代差别很大,尤其是在青铜冶炼方面,每次的合金比例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无法做到精确,所以细心的人会发现每次熔炼铸造的成品,铜锡等金属的比例不一样。而我们的虎符在制作时都是用同一锅金属铸造,金属比例完全相同,不存在有差异的问题。
最后在虎符上还错金(注释1)篆刻,错金是一门将金丝嵌入金属器物中的工艺,在古代尤其是秦汉,是十分不多见的技艺,一定情况下可以起到防伪的作用。如王莽篡汉时期所铸造的新币——“一刀平五千”,就因为采用了错金这种防伪工艺,而又被称为“金错刀”。错金工艺稀有,所以在古代想要伪造虎符,前提你能够找到如此稀缺的工匠。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为何在古代很少有伪造虎符的情况发生,主要是因为虎符复杂的内切面,合金配比的差异,以及错金小篆的防伪作用,这三者极大的提高的防伪性。其实还有一点虎符很少被伪造的原因,那就是绝大多数人是几乎见不到虎符的,这种私密性,就进一步杜绝了伪造的可能性,让心怀不轨之人,不得不打消念头,另寻他法。
说完虎符的防伪方法,我们再来看虎伏上小篆铭文的内容,这篇虎符铭文共计40字:
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
大致意思是说,此为调动兵马的信物,右半边在黄帝手中,左半边在这块,则在古时候名为杜地的将军手中,当时但凡调动50人以上的带甲兵士前,就需要核验虎符,才能派兵。此外根据“左在杜”这句话,有专家考证,这里的“杜”即杜县,其行政范围大致在今西安附近,所以这枚虎符又被称为杜虎符。
其实虎符只是古代兵符的一种,而且材质除了青铜外,还有玉质和木质的,相较而言玉质的防伪性更强,因为同一块料雕刻出两块虎符,其纹理结构,天下几乎是找不到相似的了。但玉质易碎,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就增加了许多未知的变数,所以秦汉多数兵符都是金属材质,玉质较少。
虎符演变和消失秦朝以后,两汉以及魏晋都承袭了秦朝制度,沿用虎符作为兵符使用,直到唐朝建立。我们都知道五胡乱华以后,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游牧民族逐渐被汉化,尤其是在魏孝文帝(注释2)的大力推广下,鲜卑族已经变得和汉人无异。而建立唐朝的李氏家族便是这部分汉化鲜卑人的后裔。或许是为了自证其汉文化的正宗,于是唐朝刚建立,李渊便开始“追封其先祖”。
先是将自己认做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尊其为圣祖,然后又认汉朝飞将军李广为先祖。一直传承到晋末凉武昭王李皓,李渊便自认为是李皓的七世孙。而在这条复杂的传承线上,恰好有一代的名字叫李虎,为西魏左仆射。为避祖先名讳,就将沿用了近千年虎符停用,换做了铜质鱼符。期间在武则天时期,又换成了昙花一现的龟符。
鱼符和虎符一样,分左、右两半,中间有“同”字形榫卯可相契合,有些鱼符还在底侧中缝加刻“合同”二字。不过此时的鱼符,作用已经发生了变化,不仅能作为调动军队的权利凭证,还有证明官员身份的作用。其中鱼符的左半部分放在内廷,作为“底根”,右半部分由持有人随身带着,系于腰间,作为身份的证明。
鱼符如此重要,古人自然不会让其直接暴露在外,而是配上了精美的鱼袋。而对于鱼袋的形制,唐朝也有极其严格的制度,比如三品以上的官员佩带的是金鱼袋;五品以上则是次一等的银鱼袋,至于六品以官员则没有这个待遇了,因此金鱼袋成为当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以至于后世人常用金鱼袋来指代锦绣的仕途,如苏东坡的《渔家傲·临水纵横回晚鞚(注释3)》:
美酒一杯谁与共。尊前舞雪狂歌送。腰跨金鱼旌旆拥。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
到了宋代,鱼符也渐渐消失,取而代之起到兵符作用的是——金牌,熟知岳飞故事的朋友一定熟悉,当时召回岳飞的就是金牌,行使的就是调兵之权,《宋史·岳飞传》:
(秦桧)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从虎符到鱼符,小小的一枚饰物,却仿佛能听到千军万马撼山之声,令人回想其华夏几千年来灿烂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