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形式主义要上下联动 某地规定帮联贫困户的机关事业干部每月必须到贫困户家中去几次,用这样的方式去衡量扶贫工作,去要求扶贫工作。难道机关事业干部只要按照规定,照本宣科地走上几次,扶贫工作、扶贫任务就算完成了?就能实现扶贫成效了? 当然不能完全这么看。但是,这种机械地强制地简单地要求帮扶干部一个月非去多少次不可的规定是难脱形式主义的嫌疑的。 这样的规定是上面制定的,机关事业干部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执行,有看法,因为这样的规定,对于真正能够解决扶贫实际问题的作用不大。帮扶对象也存在一定的怨烦,因为,机关事业干部去,有时会给群众带去不便。一次,某干部去走访帮扶对象,遇到这个帮扶对象家里来了许多客人,这名干部退也不是,进了屋,他体察到了帮扶对象脸上的尴尬与怨情。 贫困对象情况复杂,要精准识别好,分类识别好,有一定的难度。因户因人施策,分类帮扶,这是帮扶工作的重点,也是帮扶工作的难点。属于政策兜底的,好办,这里不必多说。难在非政策兜底的,帮扶单位、帮扶人要将贫困对象的具体情况与掌握的社会资源、帮扶途径、帮扶方式进行有效衔接,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帮扶方案,还要调动贫困对象自觉主动地参与脱贫工作,只有把这几方面的工作都作好了,才能把脱贫工作搞好,搞出成效。 良好的扶贫作风就是要求扶贫干部把心思、精力、功夫自觉主动用在调查研究上,用在对群众的引导、帮扶上。只要工作需要,只要群众有需要,帮扶干部就一定要去,及时去,去了就要实实在在地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这些工作是无需用次数去要求的。 整治形式主义,需要上下联动,层层抓落实,才能出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