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媒体报道,选址在番禺大石的日处理2000吨垃圾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可能在国庆节后开工,亚运会前投入使用。面对这样一个被官方说成“既成熟又环保”的处理垃圾工程,番禺逾30万居民却不太欢迎。业主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在人烟环绕之地建这样的焚烧厂,更担心有毒气体侵害身体。政府人士的理由难以让人释怀,双方就此胶着。
建焚烧厂前提是环评,这一步走到哪,老百姓都不晓得。比环评更关键的前提是规划,规划此地有没有经过民意?从现在的情况看,规划肯定是经过专家,而不是经过百姓投票的。对于如此敏感工程,没有民意支持,一不小心就会招来民怨。须知民意传统是体验式、自觉式的,甚至是感性的,而官方是理性的、数据型的。两大观念的对立从来就没有消失过。竭力用技术数据说服居民,这和让居民有知情权参与权是两回事。不能说居民愚昧,只能说百姓对政府信任远远未到一个百依百顺的境界。
要论垃圾焚烧厂的技术先进,都是建设投资方的一面之词。尽管可以购买世界先进设备,宣传如何无污染,但是要说“对居民不会造成影响”就令人不安了。还没建就敢说对居民无影响,这说法显示出权力部门惯常的姿态。不建肯定没影响,建了还是没影响,难道垃圾厂是真空透明的?正因为都是口水宣传,而不是用法律文件给予承诺,如承诺对空气影响达到什么水平,承诺如果超标可追溯责任方,那当然难以取信于民了。万事皆有漏洞,既然没有问责制度,居民谁愿意用自己的纳税去建一个可能冒险的工程呢?
技术先进,不等于管理先进。这是有太多前车之鉴的,比如李坑垃圾发电厂当初也是宣称技术一流,可周边居民还是感觉臭,可见,同样的欧洲设备放在不同的地方,由不同的制度和人员运作,效果都会大相径庭的,此为国情不同。巴黎、东京、大阪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就建在城市旁,不等于广州也可以想当然建在人口密集区。一个身边的例子是,香港众多垃圾收运站都在闹市中伫立,居然可以做到路过也闻不到异味,但是在广州,用鼻子就能找到垃圾压缩站。对工程效果的走样,有关部门曾几何时做过事后检讨呢?
在政府遭遇信任危机时,尊重民众比尊重“科学”更宝贵。如今的态势是政府被民意逼着去回应,而且有关负责人还比较激动,这就会让一个本来公益的项目显得格外窘迫。民众当然没法去阻挠政府的建设,但是网络意见本身就是一股监督政府的力量,政府不能置之不理。如何还居民知情权,让民生之事还给民众投票,把困难留给自己,接受问责,这才是比讲数据讲技术更重要的。
耀琪 (本文来源: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