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县城的药王楼,建在老鸱山主峰上。老鸱山,民国《苍溪县志》:旧作老池山,一名凤头山,也作旗山,或曰倒返旗。山峰高耸,形势险要,上可控制谢家渡、庙垭寨、花家坝等处,下可扼望水垭、临江渡、少屏山、杜里坝一带,是县城西岸之要隘。山上旧日有石刻“剑阁凤山”四字,明举人侯旻书。
旧时的苍溪县城药王楼,在今人民东路与嘉陵路交汇的十字路口,系过街楼。朝东南,昔日的“唐杜少陵送至此碑”便立于此。
药王在道教佛教中均有,就是民间也有十数位的说法。旧时那这个药王是供的哪位药王,我不甚了了,想来在素有半城民宅半城道的那时,供奉的应是道教的药王。
元坝望江楼 我没有见过老城的药王楼。听故老说,过街楼是跨街的,旧时的街,宽不过3---4米,跨度不大;那楼的两端是石条砌就的如桥墩般的小屋,楼上边是木头穿逗的两层木楼。当年那楼的下边,是讨口子的栖身之处。至于楼的样子,我展开想像,应是如元坝的望江楼罢。因为离苍溪不远的阆中有华光楼、在我们的白桥青林村有龙门寺的千佛楼,这几处的楼,均为四方形,筒瓦盖脊,翘角朝天的。其实,过街楼,在旧时的苍溪普遍,如龙山老场上就有过街戏楼。 我无力考证旧时的药王楼的建筑形式,但却找到了一篇与药王楼有关的文字。 阳顺贞殉节碑:立于药王楼西南角,为纪念民国26年杨庆芳之妻投河自杀而立。药王楼朝东南,东南,是指老城外一边,而碑在西南,应是在城内临江一边。 阳顺贞殉节碑上有时县府秘书詹龙夔题诗“塔山湾下不苍苍,烈妇捐躯断客肠;自古艰难唯一死,千秋留得姓名香。”又刘拔贡也有诗......公然逼妇嫁金龟,旧日恩情一笔扫......拼将一死葬鱼腹,还君清白旧家声......舍生取义惜名节,清风明月照江心。” 这儿要说刘拔贡。 刘天培,字笃生,东岳庙人,清丁酉拔贡生。从事教育,从不与仕宦同流。习柳体字,县内石碑如“国初李受馨兰台大老爷之神道碑”、“重修孔庙碑记”等,多出其手。民国八年(1919年)任县高等小学校长。民国28年(1939年)曾作有欢送抗日健儿上战场的诗歌《欢送出征壮士》。诗中“军人兮壮哉!万里征倭兮不避尘埃......”的吟咏声,感动了全城人。 我去过建设中的老鸱山药王楼。 现在老鸱山的药王楼是四方形的,五层,巨大的水泥柱子支撑,主体之外是飞檐上的观景廊台(药王楼是现在的叫法,建成后怎样命名,还不知道。总之它是个观景楼,而不是宗教道场,自然是不供药王像的。药王的塑像在悬壶广场,有四尊,分别是神龙氏、孙思邈、李时珍、张仲景)。这样,立于巅峰之上原本不大的地基上的药王楼,内部还是宽敞得多。药王楼的四面,正面都是飞檐翘角,翘角不是在其对角线上,对角线是在两个翘角的中间;除了它是五层彩绘,其余还是有苍溪元坝望江楼阆中华光楼般的川北风格的。 故老说,老鸱山旧时建有寺庙。寺庙的布局为马槽状,东西走向。大殿三间,正殿供老君、夫子、佛祖;左右有偏殿,左供文昌、观音、关帝;右供翘脚龙神,摇旗马武。有大小天井、当年住有杨尼姑、何尼姑、谢和尚等。山门左下角,供有胡父蚕女,牛王、马王、韦陀;三肖娘娘(金肖、银肖、碧肖),赵公明;内有杏圆、金斗。右下角为禅房,可住挂单僧人。 记得我首次攀上山顶,见那老鸱山之巅,山顶只有约三、四米宽,十多米长的一块平地,想来是以前建过寺庙建的地方。我不知当年的老鸱山顶峰上如何摆布下如此多的殿堂的。不过故老说,面向县城的一面,当年的殿堂是如吊脚楼般和现在的悬臂梁一样建筑的。 我赞美过老鸱山的药王楼,说它是县城周边最早迎接朝阳和最迟送走晚霞的;想在想来,那旧时老城中的药王楼,处老街的最东头,也可以说最早迎接朝阳和最迟送走晚霞的吧。 2019-1-14草于苍溪县城白鹤山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