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名作《人间词话》中曾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个道理告诉我们:第一境界在于“立”、第二境界在于“守”、第三境界是“得”。只有立志,坚守,方才能有所得。
治学与人生,均需经历从摸索到聚焦,再到发力攻克难关的过程。而当把这种格局与视野放大到一座城市的产业发展上来看,又何尝不是如此?
素有“金温江”之称的成都市温江区,同样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在多年不断地尝试与探索后,温江终于将全域深耕大健康产业立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并将医养产业作为自己的坚守,成为一座“专‘医’的城市”。
望尽天涯路
温江之水岸风光
一座城市,寻找真正属于它的“产业之路”过程是艰苦曲折的。温江的产业之路,一望一寻,就过去了几十年。
上世纪90年代,搞科研出身的路红星来到温江,彼时,温江产业方向并不聚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里坐落着食品饮料、印务包装、生物制药和电子信息等多个门类的产业,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集群优势。
“那时候想的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多发展几个产业,总会做起来一两个。”路红星回忆道。
时过境迁,如今的温江,早已不是曾经那个远离城市核心视野的郊县,多年飞速的城市化,温江已经成为成都中心城区之一,对城市的竞争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而此时的路红星,也已成为了执掌成都医学城的负责人。“这时候的温江,需要的是集中力量,发展前景广阔、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朝阳产业。”他说。
于是,新的寻产之路开始了。
2015年,温江聘请麦肯锡对产业进行了整体规划。发现医学、医药、医疗“三医融合”的发展路径正符合温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温江提出了“三医两养一高地”的产业发展定位。
生态本底好、高校云集、生物医药产业有基础以及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是温江敢把全部身家“押”在大健康产业的禀赋和资本。
今年,温江又请来了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对产业规划进行中期评估,明确了“国际健康产业高地西部创新公园城市”的战略定位。
产业思路变了,产业载体自然也要跟着变化。温江的产业功能区逐步从“八大功能片区”调整为“六大产业园区”,又进一步整合成“三大战区”,最终确定为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核心区。
而原本的成都医学城、现代服务业园区、生态旅游区三个园区也从“各自为战”到凝成合力,都把目光和视野转到了“大健康”产业上来。
深秋入冬之际,温江区委书记王道明在川港澳合作周中,短短五分钟的讲话里,提到了27次“医”字。打造“健康之城”的志,就这样立了下来。
“医”带渐宽终不悔
崛起的“健康之城”
专“医”的城市,自然要聚集着专“医”的人才,专“医”的城市,自然要有专“医”的发展环境。
既然有了目标,温江也开始紧紧坚守着“健康之城”的目标,在“人与境”上发力。
爱斯特(成都)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高级总监RaghavendaRaoMorthala博士是印度人,来到温江以后,随着蓉漂人才荟活动飞了中国的很多城市,到访了很多的高校。他们一行的目的只有一个:吸纳更多的医学人才来温江。
在他看来,除了要到高校中找“潜力股”,温江还要从全球吸纳高端医学专家,为了留住他们,建国际学校来解决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如今,“成都实外”、“王府外国语”在温江已开始招生,“七中嘉祥”和“绵阳东辰”的温江校区也在加速建设。未来,将有52所小学和83所幼儿园落地温江。
不久前,科伦药业研究院从加拿大引进了一位创新药物临床研究专家。这位专家的孩子到了要读小学的年纪,科伦药业找到温江政府协调,用了两三周时间解决了孩子入学读书的问题。
“我们还摸排了‘三医’企业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一对一的博士后政策宣传和申报辅导服务。”温江区人社局一位负责人说。
一座聚集着全球高端医学人才、在全球健康产业中具有知名度的城市,当然需要一套以“国际化”思维打造的规划方案。
现在,温江的区域发展思路逐渐由“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正如“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所说:“把人的基本需求、土地的基本需求做好,保护土地的生态、保证基础设施的完善,保证宜居,保证社会是坚韧的,就是国际化的。”
翻开BCG为温江编制的《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战略规划》,12个“产业社区”映入眼帘。温江区规划管理局局长田平解释,每个产业社区围绕着一个主题,让共同爱好兴趣的人聚在这里。“通过这种模式和空间布局,实现集成发展。”
除了产业社区,各产业片区也更加关注“人”的问题。在规划中的价值医疗及人工智能实践产业片区,为医疗人员、病人、研发人员以及国际教师、学员等不同人群专门进行了外部开敞空间的个性化设计。
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
繁华的温江夜景
今年上半年,投资高达100亿的药明康德生命健康产业园在温江举行了动工仪式。这不仅对温江来说是件大事,对于成都来说,同样是件大事。
这是专“医”的温江在付出了这么多努力后,取得的最大的一项阶段性成果。
在药明康德这样的龙头企业到来之前,温江虽已拥有大小近60家“三医”企业,但没有在产业链条上形成高效的要素流动和协同发展。
药明康德项目落地后,当地很多药企高管比政府还兴奋,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全球研发运营副总裁陈得光就是其中之一。
原来,药明康德将与温江一家医院设立GCP临床试验中心,能够开展生物等效性研究。以后科伦研究院再做生物等效性研究,就可以不用跑到省外,会节约大量研发成本。
“药明康德GCP临床试验中心建成后,这项业务我们可以把它包完。”讲到这里,陈得光眼中充满了期待。
目前,作为中间”三医”与“两养”之间的桥梁,医疗服务机构也开始在温江集聚。华西医院温江院区等24家高端医疗服务机构已经建成,前海人寿妇儿医疗综合体等13个项目也引进到了这里。
此外,温江还在爱斯特、海思科等4家公司建立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人才的成长创造环境。
在珠江国际中心,聚集了尚橙口腔诊所、瑞慈瑞文门诊等医疗服务机构。成都珠江投资总经理唐宇的愿景是,将这里打造成“健康综合体”,来满足整个成都乃至西部市场的消费需求。
如今,温江区内已经聚集了包括百裕等96家生物医药企业,华西医院温江院区等11家高端医疗机构,以及药明康德等43家研发机构。
天朗气清的时节,从绿意盎然的“金温江”依然可以看到西岭雪山,在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山水格局支撑下,专“医”的温江,也在立志与守志的苦苦追寻中,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她的新名片——“健康之城”。
(新闻来源:温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