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9788|评论: 1

[梨乡文艺] 话说苍溪庙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29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庙会是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也是中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
       旧时,苍溪的庙会可谓多多:一月八日药王会、二月二日文昌会、二月二十五日娘娘会、三月三日玄祖会、五月二十三日单刀会、七月二十一日财神会、八月一日城隍会等,最热闹的,当是五月二十五日的瘟祖会。
     “瘟祖会”主会场在西门上坝儿或南门城隍庙外广场上,搭有戏台。有灯班、戏班参加表演。
       办大会时,由会首到县城各住户募钱办会,给瘟祖做道场,烧香烛纸钱、放河灯。烧纸船人称送瘟神。正会前要迎鸾驾,将瘟祖菩萨的行神迎至会场。日夜香烟飘缈,求神拜佛者络绎不绝。
     “行神”出神时,帝君头戴冕旒,身穿衮龙袍,端坐銮舆,肃静庄严。
    游行时,前擎旌旗,后张宝童翠盖、金爪钺斧、羽扇提炉等各种仪仗,并备各种掌盘,上铺红毡,放上各种古董玩物,珠宝,玉器,随后紧跟“顶马”,由独生男孩骑上枣红骏马。地台子扮演“灵官”,蜂猴挂印,麒麟送子等折子戏。走街串巷,鼓乐喧天,鞭炮震耳。每家每户在大门外设香案、熏柏烟虔诚磕头,叫做“迎神”。
       每年县城上西、下西两街,瘟祖会时互相竞争,各唱大戏五至六天,看谁办得好。以此来祈求神灵,消除灾难。
    听故老说,一九三六年县城举办的瘟祖会,与往年很有点不同。有头脑灵光的人,从阆中用木船载来黄包车一辆赶会,车夫身穿兰布短裤褂,背上钉有“黄包车夫”四个白色字,脚裹绑腿,手摇铃铛,卖力拉车,飞奔前行。顿时轰动全城,男女老少,争先恐后,观看稀奇。定价坐车者,从西门到东门外(约三百米)一次四个铜板(约合八十年代初人民币三角),愿坐的人还不少。
    到二十五瘟祖出驾游行这天,会首更以高价雇来八辆黄包车,演员扮作“八仙庆寿”,坐在黄包车上,随驾缓行,为“行香”增光生色不少。
       其实,正月间的庙会也不一般。
       春节俗称过年。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苍溪过年的主要习俗。
    庙会会场上搭有戏台。场上竖起几丈高的木架,用圆木搭建成高高的“山”状,上面安放数百盏白面捏成窝窝的“天灯”,灯窝里面盛菜油,点着灯草后,就成了一座“灯山”。灯油燃尽时,“灯盏”烤成了又酥又香的面饽饽,看灯的人在喧嚷嘻笑中争着领取分食。
      会场上人山人海。最引人入胜的精彩节目当数功夫艺人表演油锅取物、赤手拿火炭等。此外还有车灯、牛灯、采莲船、钱锟、鼓锣镲锁呐等组成的乐队表演等等。那用大方桌四脚朝天搭成的地台上,是小孩子扮演的当时有名的川剧折子戏。
    到了夜间,还有向龙灯施放“石窝子”的烧花,石窝子其实就是自家制作的简易烟花。龙灯是七、八个人舞,周围的人点燃石窝子对龙身上喷火烧,火花飞溅,光焰炫目,耍龙的人不穿上衣(据说是上身还涂了盐水),生龙活虎地舞动着龙灯左冲右突上下翻滚,配合默契,花样繁多,一点也不怕那烟火烧。广场上人声欢腾,拥挤不堪,欢闹通宵达旦持续。
    到了元宵节,则有被誉为灯王的独角兽灯舞,会灯之时,“呜嘟嘟”号角响处,其它龙灯、狮子、牛灯、竹马......皆避让之。
    说到独角兽灯舞,不得不说那有关独角兽的传说:据说,四五百年前,县城河对门赵家山下河边有一庞然怪兽,身长一丈,头生独角,鼻喷触须,两眼闪光,口似血盆,遍体鳞甲,状极凶猛,“呜嘟嘟”嚎叫之声,震荡山谷。猪、牛、鸡、犬屡遭伤害,麦苗稻禾受其践踏,百姓惊恐不安。后乡民们点燃灯笼火把,敲响铜锣木梆,鸣放火枪土炮,手持锄头扁担,将怪兽撵下山崖,跳入孙家仑的回水深潭之中。
    独角兽灯舞系农民在数百年前这个动人的传说故事独创的一种民间舞蹈。独角兽灯,头顶独角,系上红布,眼似铜铃,闪闪发光,血口狞牙,张合自如。其鼻如狮,触须坚韧。表演时间以五尺长的铜号长鸣,一气吹24个“呜嘟嘟”,尖厉激越,气氛紧张。平地表演怪兽形态后,独角兽起掌,兽身直挺,高有丈余,抖擞鳞甲,圆场舞蹈,极为壮观。后跃上场地中垒起的13张桌子,逐层表演。当独角兽登上高台顶端后,还有如烧龙灯一样的烧花。
    “城隍会”也值得一说。
    我没有见过苍溪的城隍会。听老人们说,旧时的城隍会,也如瘟祖会一样,抬着城隍庙前殿内供奉的木雕城隍行神出驾游街。长长的队伍锣鼓喧天,民乐齐鸣。“黑无常”和“白无常”踩着高跷,黑白无常吐着长长的舌头,判官一手拿笔一手拿生死簿......。我的学长小时候也在城隍会里扮演过一个角色呢。   
写到这儿,想起了我看过的苍溪灯班演出的老的灯戏《闹隍会》。戏中,县太爷来到庙会,看见大家精彩的歌舞表演,情不自禁的也摘下乌纱帽,脱掉官服与姐妹们玩起“打花巴掌”、“钻城门洞”等儿童游戏,边唱边舞直到汗流浃背,干脆脱掉官衣,甩掉朝靴,赤裸着上身,光着脚板,有板有眼地打起“肉莲花”。这个戏最后县太爷受到教育,明白了不给平民大众办好事,大家就会抛弃他,使他成为不受百姓爱戴的“光杆司令”。他答应拨银造桥,解决平民大众过跳蹬之难,最后于民同乐,全场在“打花巴掌”、“打肉莲花”中热闹收场。
       1984年南充地区文化局组团参加四川省灯戏剧会演,所演灯戏《灵版迷》、《闹隍会》、《郑板桥买缸》、《三张借条》等六个灯戏,在蓉城舞台初露头角,以其独特、浓郁的地方特色,受到观众和专家的高度赞赏,被誉为嘉陵江畔璀璨的奇葩。
       《闹隍会》获四川省业余调演优秀剧本奖和演出奖。
    这个《闹隍会》就是由传统老灯戏加工改编而成的。县太爷为与城隍争高低,从县衙出发去赶隍会,假扮城隍“听墙根”他想为什么老百姓只朝拜城隍菩萨,不来庆贺他的寿辰,所以他冒险要到城隍会上探虚实,没有轿子坐,就是坐竹竿也要去参加城隍会。
    “硬邦邦、甩兮兮,悬之又悬”的竹竿把老爷颠簸得半只脚倒挂在半空中。形象丑陋滑稽,众差役却说老爷是在“玩格”。过跳蹬河时,石蹬破损,老爷踏之欲坠,这才尝到不为民造福的后果。使他最终明白了自己的过错,受到了教训。
       改编后的《闹隍会》鞭挞了地方乡绅的丑恶、讽剌了贪官污吏,揭露了官场的丑恶,也恰好满足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精神需要,在百姓中引起巨大反响。就是那老版《赶隍会》中的不为百姓办实事的县官,最后被剥掉官衣赶回家的情节,对时下的庸官贪官何尝不是一种警示呢。

       应该说,当年的庙会是民间文化活动汇演大会,客观上起到了方便群众进行商贸交易的作用。举办期间,川戏、灯戏、杂耍、车灯、牛灯、猴戏等极富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荟萃一堂,轮番上演。群众借着节目的人气,还能从事商贸交易活动。



       2018-11-29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78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8-11-29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