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732|评论: 4

卓王孙陶铸之所名称考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22 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卓王孙陶铸之所名称考略
                                                                                                    凡丁
       民国《邛崃县志》疆土志载:“(宁)缃案:(邛崃)县治即秦时蜀守张若城临邛城故地也。临邛者,南临邛崍大山也。此(当)时郡县未定,临邛疆土奄有(包括)今崇(庆)、新(津)、灌(县)、及大邑之地,与汉晋临邛县殊。”
       又议曰:“邛者山名也,水名也,部名也,从邑工声,邛(原)是卬字,崃当作来,与崌崃异,与邛亦异,两字皆误于元人,明与清沿误。”
       并说:“此地秦名临邛,临邛不得谓之邛,亦犹临海不得谓之海,临洮不得谓之洮,临川不得谓之川。”
       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载:“邛来山自邛过莋(古代民族名,分布在今汉源县一带),北来之山,至临邛之南五里而尽。地名土地坡者,即是邛崃山之山麓。……凡地志所称天台、相台、马崖、孤石、七盘、罗绳诸山,皆是蒙山脉络。又旧志所称古城、铜官、五面、文笔、岢幕、噫棘、渠亭诸山,皆是蔡山脉络。至五面山有铁炉沟,古城山有铁祖祠。”
       同篇:“从流溯源,其水路皆秦孝文王时李冰为蜀守所开导。冰又识齐水脉,盐泉伏利,皆冰所发。”

       根据以上记载和民国《邛崃县志》修志局局长兼总编宁缃考证:今称的邛崃,古称卬(音昂)来,“两字皆误于元人,明与清沿误”至今。而地名土地坡者,即古时卬来山——今称邛崃山之山麓。此从北而来的邛崃山,至临邛之南五里便尽了!
       细推之,今称的土地坡,包括杜山、汪山和胡山,此三山因清代起,各因著姓杜、汪、胡姓人而名,山顶即土陶村,山脚即十方村。
       土地坡一带的山,在先秦时期称为“岷山脚下”,因为火井江、䢺江、都江堰发源地同属岷山。秦始皇灭赵迁徙卓王孙先祖于蜀时,谎称“岷山脚下”的临邛盛产一种叫“蹲鸱(有人释为芋头)”的植物,若遇荒年可以充饥。其实是奔着临邛地方盛产煤、铁、铜矿资源而来的。
       到西汉文帝时,汉文帝将这一带的铜矿赐与邓通“令自铸铜钱。”于是在原先宽泛的岷山之中,有了一处叫“铜官山”的地名,又于是临邛之南五里便尽了的“岷山脚下”地方,便改称为“铜官山”了
       当邓通、卓王孙达成:邓通以“岁取千匹绢”的代价,将汉文帝特许铸造五铢钱的专利权属转让卓王孙,并以邓通的名义发行于天下的协议后,卓王孙便将铜官山脚的一片土地买下,既用于制作生产陶器,又进行金属冶炼铸造钱币和铁器的场所。
       为此,司马迁在《史记》中特别将此地命名为“铜官山麓”和“陶铸之所”。其范围后来扩展到“基方十里”,涵盖原先的整个城关镇范围。

       因为卓王孙首先在“铜官山麓”生产陶器,才有后来南北朝至宋代的邛窑兴盛期。规模最大时的邛窑,窑包除密集于今南河两岸至钱江凤凰城和南河河道(南河故道原在土地坡下)中外,还散布到原东街像馆(今棉花街口),以及南街中段市委旁的里仁街口。此外,白鹤大鱼村、西河尖山子、固释瓦窑山,连同产有白瓷的大邑,以及蒲江、眉山、乐山等窑口,都泛称为邛窑系。
       明代至现代,先后有临济官庄窑、白鹤窑、黄鹤村张家窑、廖家窑、土陶村金家窑、邛崃工艺土陶厂等,邛窑自从西汉落地生根以来便生生不息。
       另外,支持“邛窑起源于汉代说”的,还有成都考古研究院新近对邛崃泉水镇樊哙村“皇坟”汉墓群考古发掘时,因发掘到西汉晚期至东汉的三处窑址,考古现场负责人龚扬民认为:“邛窑的源头或许与此有关。”
       也就是说邛窑的“创烧”时期可上推至西汉!

       如今的“瓮亭公园”和城关粮站西仓库,即西汉“卓王孙宅”处。唐代时,“卓王孙宅处”被改作饯别宴会的场所——水亭,有唐代青城县旅居临邛的诗人唐逑《邛州水亭夜宴送顾非雄之官》诗证:
       寂寞邛城夜,寒塘对庾楼。蜀关蝉已噪,秦树叶应秋。
       道路过天远,笙歌到晚愁。不堪分袂后,残月正如钩。

       同时,唐人又在“司马长卿宅”处筑司马琴台,连同当年“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处成为“文君井园林”沿袭自今,供历代文人过寻凭吊。有唐代著名诗人卢照麟《相如琴台》诗证:
       闻有雍容地,千年无四邻,园院风烟古,池台松槚春。
       云疑作赋客,月似听琴人。寂寂莺啼处,空伤游子神。

      
明初疏浚“水亭”池塘时,因掘得“脚有籀文”的“卓氏钱瓮”两个,于是在原处建“瓮亭”,清康熙时,郡守戚延裔将“瓮亭”改名“大公亭”,并说:“是亭,昔以瓮名,问所从来,盖得古瓮于卓氏宅,移置于斯,遂以名亭。”
       另一方面,卓王孙曾经铸造钱币和铁器的铜官山麓,从汉代时起,便留下诸多遗名遗迹,如:金牛、铁牛、金银坎、金牛坎、金牛庵、铁祖祠、熔炉遗迹、冶炼铜铁的残渣、出土铜器、佛教窖藏,甚至在天庆街原茶厂处,还出土过汉代的钱范(由尚崇伟先生收藏)等。
       其中祭祀蜀王、川王、蛮王的金牛庵,和祭祀卓王孙的铁祖祠,有史可查的年代见于晋常璩《华阳国志》之记载,其始建年代可上推至东汉。
       金牛庵原本因“金牛”而建。又传说金牛幻化成牛犊到山边吃竹叶后到一池中饮水,晋代时方建竹叶寺,后毁于明末张献忠之乱。(见清康熙《邛州志》山川“金牛池”条:“州治南六里,铜官山麓,相传昔有一人见一牛饮于池,其色如金,故名。”)
       另外,铜官山麓的“桂花井”形制如文君井,疑为西汉时期即有

       宋代时,宋人根据卓王孙在“铜官山麓”的“陶、铸生产”需要大量人工,据《史记》记载,卓王孙和另一冶铁大户程郑家中,便分别有僮仆八百至一千。由于工商业发展的结果,古“铜官山麓”人口集中,因从事工商业的人口超过从事农业的人口,宋代人便将“铜官山麓”认知为没有设城墙的古城,从此,“铜官山”便改称为“古城山”了。

       元代时,邛窑因战乱窑工分散各地,明代人在宋代的窑包上建起一座佛教寺院,名曰十方堂。此后,“铜官山麓”或“陶铸之所”被统一称为“十方堂”。民国《邛崃县志》载:“十方堂,佛庙也,在南河崖岸,夷上洒下,水泻沙崩,多出窑器。”
       注:十方堂,即什邡堂,什,同十,邡,同方,古寺庙名。庙址在今邛窑遗址保护区,建在宋代地层的窑包上。清康熙《邛州志》载:“什邡堂始建于明。”
       按:“十方堂”的命名,应与此地历史上因位于陆上和水上丝绸之路邛崃段起点,交通四通八达有关。同时,“十方”又为佛教用语,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
       又故:原南河乡名:大通乡,街名:大通街。

       明初,朱元璋将称帝的明昇父子灭亡于公孙述城后,又将“公孙述城夷为平地。”于是将县城迁于“基方十里”的西汉“卓王孙宅”处,形成现代临邛城市的格局。

       清代时,因“古城山”原本为“从北而来的邛崃山,至临邛之南五里便尽了”的地方,便认知为邛崃山脉中的崃岭,并成为清代“临邛八景”之一的“崃岭朝云”处所。
       同时,州治南十里的邛崃山,因“五面如旗排拱于州”,故称为五面山,讹传为五绵山。

       民国时期因相传:三国时孔明与“蛮王”相商“欲借一箭之地。”而孔明射箭之处即“铁牛”之背。并暗中差遣土地神将箭插到康定“打箭垆”山上,
       之后,孔明给土地神修了“一(支)箭(杆)之高”的土地庙于“崃岭朝云”处的山坡上。从此,“崃岭朝云”处又叫土地坡。

       邛崃陆上和水上丝绸之路的衰退
       1931年“成雅公路”通车,1952年康藏公路通车,1958年起,卧龙至夹关的卧夹路、邛崃至高何的邛高路也相继通车,其时板板车、架架车大量增加,山区物资运输逐渐由水路转为陆路。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四川省气车运输公司(客运)和56队(货运)入驻邛崃,六十年代初辽宁车队支援四川三线建设也到邛崃,六十年代后昌都气车运输公司64队又落户邛崃,接着又成立邛崃车队,加快促进了全县乃至全省的公路建设和汽车运输业发展,还拓开了省内外的货运业务。
       加上五十年代以后,邛崃兴修水利、整治河道,特别是白鹤环山子的石河堰水利工程开通后水源骤减,南河逐渐不再适合航船,1974年木船社卖掉木船兴办玻璃厂,1979年仅有的航运队(大木船11只,水泥船3只,机动船4只,总载运量约400吨)全部撤到乐山营运。至此,先秦时期由李冰通正的南河至长江下游的南河段,完成了它长达两千二百多年的运航使命。
       与此同时,昔日繁忙的“蜀身毒(印度)道”和“上通西藏,下达北京(指古都西安)”的丝绸古道,有的路段被改、扩建为现代公路,有的路段被湮没于崇山峻岭之中。
       但是,无论如何,古临邛城既是南方陆上丝绸之路首城,也是南方水上丝绸之路首城,亦是陶铸之城,其历史地位和影响无法撼动和否认!!!
                                                                                                                         2018/11/22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4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邓通其人及严道:
      《蜀中名胜记》载:“夹江县治西二十五里南安镇,即汉南安县治,有邓通宅故址。”现今属于乐山地区。
      《史记》〈佞臣列传〉载:“邓通,蜀郡南安人也,以濯(摇)船为(宫中)黄头郎,文帝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从后推之上天,觉而之渐(登)台,以梦中阴目(悄悄看)其推者郎,即见邓通,其衣后穿,梦中所见也,召问其名姓,姓邓氏名通,文帝说(悦)焉,尊幸之日异。通亦愿谨,不好外交,虽赐沫浴,不欲出,于是文帝赏赐通巨万以十数(次),官至上大夫。文帝时时如(到)邓通家游戏,然邓通无他能,不能有所荐士,独自谨其身以媚上而已。文帝使善相者相通,曰‘当贫饿死。’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于是赐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铜钱,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
       严道:又称“盐道”,系同音的讹传。“盐道”本是古时候运盐之道,因为邛崃的盐井,在先秦时期就被李冰所开凿,计有十所(见《蜀王本记》)。东汉时的“临”字,通“盐”字和“监”字,故当时的“临邛”又称“盐邛”或者“监邛”。这条古时候从临邛运输食盐至滇、藏之道路上,有今称的芦山、荥经、汉源,此三处皆有大型铜矿,离邛崃最近的是大川(属芦山县)铜厂河,至今仍在开采出卖铜矿。
     (明日参看“铜官山”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5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邓通铸钱之地说释疑
       邓通铸钱之处,按张善熙先生(四川省钱币学会)《邓通铸钱地问题探讨》一文说:各地方志记载有:邛崃、乐山、简阳、洪雅、广汉、雅安、荥经、汉源等若干地方说,但当前皆无实物出土,无以稽考定论。
       关于唐《元和郡县图志》所载:“铜官山在县南二里,邓通所封,后卓王孙买为陶铸之所。”张善熙先生认为:此条“皆不足信”,理由是:“邛崃县治城南二里并无山,晋常璩作《华阳国志》时相隔数百年,以传说记此事,是有误的。” 而唐《元和郡县志》和宋《太平寰宇记》是根据《华阳国志》所说……
       张善熙先生最后结论认为:汉文帝赐邓通蜀严道铜山,以荥经的宝子山较符合当时实际。
       但是笔者认为,邓通铸钱之处在今邛崃十方堂。有以下历史记载的依据:
      《史记》载:“卓氏之先,赵人,秦破赵,卓氏夫妻推辇而行,曰:‘吾闻岷山脚下,凶年以蹲鸱为粮,不复疫疠,遂家临邛,即山铸钱。’又:汉文帝当尝梦欲升天,有黄帽郎推之甚力,时邓通棹船为黄帽郎也。有相者曰:‘通当饿死。’帝曰:‘富贵在朕。’乃赐铜山,令自铸(铜钱)。”
       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汉文帝时,以铁、铜(矿)赐侍郎邓通,通假民卓王孙,岁取千匹(蜀锦),故王孙赀(资)累巨万,邓通钱亦布天下。”
       按:常璩,东晋(317-420)崇州人,距西汉文帝时期(前179-163)不过140年左右,崇州与邛州相邻相接,所记必不误,其作《华阳国志》是今人研究古蜀历史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关于“邓通,通假民卓王孙,岁取千匹(蜀锦),故王孙赀(资)累巨万,邓通钱亦布天下”的记载,明白无误地指出“铜官山”在今邛崃。
       因为卓王孙是邛崃人,又《史记》载:“邓通无他能,不能有所荐士,独自谨其身以媚上而已。”邓通既无本事自铸钱币,而且每日要陪伴文帝媚上,他只能“通假‘民’卓王孙,(以)岁取千匹(蜀锦)”的报酬和卓王孙签约,之后,由卓王孙以邓通的名义造钱,于是“邓通钱亦布天下。”

       唐《元和郡县图志》载:“铜官山在县南二里,邓通所封,后卓王孙买为陶铸之所。”
       按:唐代的邛州辖:临邛、火井、大邑、安仁、临溪、蒲江、依政七县,当时的临邛县城,即西汉公孙述所筑的公孙城(以今“君平广场”为中心
,公孙城的护城河至石灰包与南河合,石灰包至当时称的“铜官山”——今名黄鹤村(黄坝大桥收费处)的山,正好二里;
       若以西汉时的临邛城—张若城(在西桥以北)而论,张若城的护城河也是至石灰包与南河合的,故唐人所记:“铜官山在县南二里”明白无误。

       宋《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五剑南西道载:“邛州临邛县铜官山,史记蜀卓氏即山铸铁,即此山也。卓王孙宅在县南五里,基方十里,民耕往往得铜钱。”
       按:北宋时邛州临邛郡辖:临邛、依政、安仁、大邑、蒲江、临溪、火井和惠民监(在蒲江境内)。北宋时的临邛城(亦是州治所在地)也是西汉公孙述所筑的公孙城,故曰:“卓王孙宅在县南五里”,其记载非常准确,但那是指宋代的度量衡标准。

       明《一统志》卷七十载:“邛州铜官山在县城东南八里,史记卓氏之先,求远迁致之临邛,即山铸铁,即此山也。”
       按:明初,朱元璋将“公孙述城夷为平地”后,将邛州降为邛县,暂将“卓王孙宅”处(西门至鼓楼以北)以竹子木头圈作邛县,故明初作《一统志》时,当时的“文君井在县南二里。”而“铜官山在县城东南八里”也准确无误,此处便是清代称的“崃岭”和临邛八景之一的“崃岭朝云”处,而今称为土地坡,距离“明初的邛县”确实是八里。

       清《一统志》卷三百一十“邛州.山川”又载:“邛州铜官山在州东南,(唐)《元和志》(记)在县南二里,邓通所封,后卓王孙买为陶铸之所。《州志》(记)在东南二十里。”
       按:此条看似混乱,但援引的史料,朝代各异,史官未经考注,正如清康熙《邛州志》、清嘉庆《邛州志》、民国《邛崃县志》一样,许多史料摘引照本宣科,意在让史志学者自己进行研究,目的是谨慎,也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至于:“后卓王孙买为陶铸之所。《州志》(记)在今东南二十里。”经查,清康熙《邛州志》<山川>“铜官山”条:“(在)州治东南二里。”清《一统志》“(记)在东南二十里。”系《一统志》校勘错误,特指出!
       明日参看:“铜官山”的概念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铜官山”的概念
       现代查明,四川多处地方皆有铜矿,但符合《史记》汉文帝“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铜钱”,离邛崃又不远的地方,分别是芦山县大川镇的铜厂河、荥经县的宝子山、汉源县的甘洛。
       其中荥经县的宝子山,据《荥经县志》载:“县东北三十里,前后聚之间,东临(盐)道底,铜山之顶也,即邓通铸钱处。旧名邓通城,今名宝子山。”
       而芦山县大川镇的铜厂河,离邛崃最近,至今仍在开采铜矿。

       以上三处铜矿皆在秦汉时称的“盐(严)道”上,故称“盐道铜山”。而“盐道”即现代人按不同时期分别称谓的:1、古代“蜀身毒道”;2、“蜀身毒道”北段在唐宋元明时期,因国家鼓励内地商贾以茶叶、盐巴等物,互换西北地区马匹作军用,称为“茶马古道”;3、有学者研究认为的“岷山道”,此道西通西藏、北到长安;4、现代学者通称的“南方丝绸之路”;5、红军经四川北上抗日的长征之路。(无论什么道和路,都非单线而呈网络状分布。)
     “盐道”上的任何一处铜山,古时候都属于国家管控资源,国家明令禁止私采,故称为铜官山。但汉文帝将盐道上的铜山赐与邓通,还允许其自铸钱币,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特例。

       毫无疑问,卓王孙铸钱所需的铜料来自“盐道”上的某处铜山。但是卓王孙组织人力将粗铜(包括粗铁)通过陆路+水路运至南河十方堂,即西汉时称的“铜官山麓”进行精炼后铸造钱币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直至清代、民国和建国初期,天宫庙(1962年划与大邑)的煤炭(古称石炭)、焦炭,仍然是通过陆路+水路运至雅安、邛崃、成都等地销售的。

       为什么出铜矿的地方在“现今称的”:芦山县大川镇、荥经县宝子山、汉源县甘洛,而“铜官山”却标记在“西汉时的临邛城南二里”的地方呢?
       我们知道,先秦时期,巴蜀地方才出现有文字记载的、有城墙的、真正意义上的四座城市即:临邛、成都、郫县、重庆。(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遗址等,仅是古人类聚居的城市雏型。)其中,先秦时期张若所筑的“临邛城”位于岷山的一处山脚,岷山广袤数万平方千米,秦汉时期人烟稀少,没有那么多地名和人口集中的城镇,同时卓王孙又在此以邓通的名义铸造钱币,故“铜官山”便顺理成章标记在西汉时期“临邛城南二里”的地方,譬如泰山之脚和泰山之巅,都称为泰山的道理一样。
                                                                                                                           2018/11/26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7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铜官山的概念
       现代查明,四川多处地方皆有铜矿,但符合《史记》汉文帝“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铜钱”,离邛崃又不远的地方,分别是芦山县大川镇的铜厂河、荥经县的宝子山、汉源县的甘洛。
       其中荥经县的宝子山,据《荥经县志》载:“县东北三十里,前后聚之间,东临(盐)道底,铜山之顶也,即邓通铸钱处。旧名邓通城,今名宝子山。”
       而芦山县大川镇的铜厂河,离邛崃最近,至今仍在开采铜矿。

       以上三处铜矿皆在秦汉时称的“盐(严)道”上,故称“盐道铜山”。而“盐道”即现代人按不同时期分别称谓的:1、古代“蜀身毒道”;2、“蜀身毒道”北段在唐宋元明时期,因国家鼓励内地商贾以茶叶、盐巴等物,互换西北地区马匹作军用,称为“茶马古道”;3、有学者研究认为的“岷山道”,此道西通西藏、北到长安;4、现代学者通称的“南方丝绸之路”;5、红军经四川北上抗日的长征之路。(无论什么道和路,都非单线而呈网络状分布。)
     “盐道”上的任何一处铜山,古时候都属于国家管控资源,国家明令禁止私采,故称为铜官山。但汉文帝将盐道上的铜山赐与邓通,还允许其自铸钱币,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特例。

       毫无疑问,卓王孙铸钱所需的铜料来自“盐道”上的某处铜山。但是卓王孙组织人力将粗铜(包括粗铁)通过陆路+水路运至南河十方堂,即西汉时称的“铜官山麓”进行精炼,然后铸造钱币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直至清代、民国和建国初期,天宫庙(1962年划与大邑)的煤炭(古称石炭)、焦炭,仍然是通过陆路+水路运至雅安、邛崃、成都等地销售的。

       为什么出铜矿的地方在“现今称的”:芦山县大川镇、荥经县宝子山、汉源县甘洛,而“铜官山”却标记在“西汉时的临邛城南二里”的地方呢?
       我们知道,先秦时期,巴蜀地方才出现有文字记载的、有城墙的、真正意义上的四座城市即:临邛、成都、郫县、重庆。(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遗址等,仅是古人类聚居的城市雏型。)其中,先秦时期张若所筑的“临邛城”位于岷山的一处山脚,岷山广袤数万平方千米,秦汉时期人烟稀少,没有那么多地名和人口集中的城镇,同时卓王孙又在此以邓通的名义铸造钱币,故“铜官山”便顺理成章标记在西汉时期“临邛城南二里”的地方,譬如泰山之脚和泰山之巅,都称为泰山的道理一样。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